冬令進補的概念緣由
林巧梅醫師解釋,古代為農業社會,配合農作物的生長季節,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人開始有冬令進補的習慣。冬天相較之下,比較不用耕作,天氣寒冷又要儲備隔年的體力,所以會利用冬天休息來進補。
從中醫的理論來說,四季與臟腑也有所對應。春天對應肝,所以春天會疏肝理氣;夏天則對應脾胃與心,所以是補脾胃、清心火;秋天則對應肺,要補肺;冬天對應腎,因此冬令進補時,會加入許多補腎的藥材,例如:何首烏、杜仲、續斷等,養精蓄銳、儲備體力也補氣血。
許多人通常選擇在立冬或冬至時進補。林巧梅醫師指出,中醫普遍認為冬至是最理想的進補時間,因為對於臟腑而言,冬至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間、天氣也最寒冷,陽氣的能量剛要開始蓄積運作、能量生發,此時進補,營養吸收最好;至於立冬則是冬天剛開始時,此時進補的效果則沒有冬至來得好。
大致上來說,孕期有哪些體質?
*有火氣的類型:孕期新陳代謝旺盛,懷孕後期胎兒變大,積久了會容易有胎火(因胎兒的形體在母親體內,容易積滯火氣),症狀為:口乾舌燥、便祕、容易長痘痘、皮疹、睡不好、口腔潰瘍。中藥材的性味一般可分為「寒、熱、溫、涼」,有火氣者適合涼補或持中庸的平補。
*血虛、腎虛型:屬於身體比較虛弱的體質,常見症狀包括腰痠、怕冷等。血虛、腎虛類型的人適合溫補。
此外,也有可能火氣與血虛、腎虛同時發生;有些孕婦也可能是既沒火氣,也沒有血虛或腎虛,每個人的體質與症狀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