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用NG的說話方式跟孩子溝通嗎?
下面這段是無效溝通的案例,也是許多家庭經常出現的狀況:
孩子:「今天小柔跟同學們一起不理我!」
父母:「不要想太多,明天就好了。」
在和孩子溝通時,許多家長無意間會在字句裡帶著敷衍、責備、欺騙、嘲笑、貶抑、嘮叨、批評、威脅、給予忠告,然而這樣的回應只會讓孩子更不願與父母溝通,彼此的關係變得更疏遠。
那麼,該怎麼說、該怎麼做,才能改善彼此的關係?你可以想像一下,當你心情很鬱悶的時候找朋友傾訴,結果朋友說:「好啦,不要想太多。」你的感覺是什麼呢?是不是覺得這個朋友不瞭解你的心情?其實你只是想要有人瞭解你的想法及感受,但說完之後反而像被潑了冷水。你的感受是如此,孩子的感受也是這樣的。
有效的傾聽
相較於父母權威、敷衍、給予忠告的回應,有效傾聽是以互相尊重為主體的溝通方式。這不代表我們接納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我們接納孩子的情緒與感受。
步驟一:深呼吸
孩子賴床,在床上鬧彆扭:「我今天不要去學校!」
媽媽:「不准,你一定要去!」
接著孩子開始哭鬧不休,媽媽則是又氣又無奈。
人在激動的時候,比較容易變成權威、說教的封閉式反應,就如同上述的案例。因此,要做到有效傾聽,首先冷靜幾秒鐘,試著做三次深呼吸,會讓自己客觀一些。
步驟二:專注於當下
請與孩子眼神接觸,保持專心,如果是年幼的孩子,試著蹲下來聽他說話。停下來觀察及了解孩子想表達的,這些非語言行為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尊重,以及想要親近他的態度。
步驟三:反映式傾聽
孩子回家,對媽媽說:「小萍不跟我一起玩,我不要理他了!」
媽媽A:「你下次也不要跟他玩啊!」
媽媽B:「小萍不跟你一起玩,你覺得很生氣、很難過吧?」
你覺得媽媽A及媽媽B的反應,哪一種反應會讓孩子更想跟父母繼續溝通呢?
媽媽B的反應就是典型的「反映式傾聽」。反映式傾聽包含重述語意及反映感受,這會讓孩子知道我們瞭解他所表達的想法,以及隱含著情緒感受。當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接納與關注,這會鼓勵孩子更願意跟父母溝通。
為何有時傾聽變得很困難?
爸媽們知道了上述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與孩子溝通,而這些方法比說教、獎賞、懲罰、威脅、比較更有用,但就真的不會再出現說教、獎賞、懲罰、威脅、比較等等的言語及行為嗎?
事實上,我們在教養孩子時也經常無意識的複製過去的經驗,我們的父母是如何教養及管教我們,如今我們在教養孩子時也很可能會複製過去的教養經驗。覺察自己隱含著的「應該」、「一定」, 然後做三次深呼吸,讓自己的不安、煩躁、憤怒平靜下來。
希望透過這次的親子教養單元,大家都可以放慢腳步傾聽孩子的聲音,孩子們的回應從「無話可說」慢慢轉變為「無話不說」。而當孩子緊張、憤怒、不安、難過...等等的情緒,透過父母的反映式傾聽而被溫柔的承接著,孩子的壓力得到釋放,親子之間的關係更親密。
小桃媽,職業是諮商心理師,有兩位女兒,熱愛旅行、美食、親子活動。當一位諮商心理師成為媽媽,才發現教養過程中也會生氣、苦惱、徬徨。然而,因為接受過專業訓練、擁有十幾年的諮商輔導經驗,教養之路學習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持續給愛。期許孩子成長過程中,學會愛、學會生活規矩、學會與情緒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