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新手爸媽教戰守則 從「養」到「教」 專家破解5大教養迷思

有人說孩子1歲之前是「養」,1歲以後要「教」。但坊間教養書籍百百種,什麼才是正確的觀念及作法?
新手爸媽教戰守則 從「養」到「教」 專家破解5大教養迷思


本文請來兩位專家談談1~2歲常見的教養迷思;「孩子哭鬧不要理?」「孩子犯錯要立刻喝止?」「孩子不想吃飯可以用玩具吸引他?」如果你也有這些疑惑,聽聽專家怎麼說。

激發創造力 別限制玩具玩法

1~2歲孩子的發展包括溝通、動作、認知、社會互動與生活自理等5大領域。寶寶此時已經能夠獨立步行並接觸各式各樣的事物,會透過嘗試錯誤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孫世恆表示,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建立自主能力的關鍵時期,父母要鼓勵孩子表達自我意志、建立自我發展,讓孩子有機會達成目標(如把飯吃完或把玩具收好)。孩子從父母的鼓勵中獲得成就感,就會願意去學習、去做更多事。另外,父母也應該在孩子玩玩具時陪在孩子身旁,適時提出問題、給予孩子引導和刺激,如此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此時孩子往往會重複玩某樣事物。

延伸閱讀:爸媽必學!想要獎勵孩子,0~3歲這樣做!

臺安醫院兒童專注力中心臨床心理師鍾宛玲指出,孩子重複玩某樣東西其實是在發展思考力和創造力,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突破固有的思維,對正在玩的東西開發出不同玩法。譬如鉛筆除了寫字,還可以拿在手上假裝是麥克風,或將其當作鼓棒敲敲打打。讓孩子多方嘗試、研究各種事物該怎麼「玩」,孩子以後就不會拘泥制式化的遊戲,可以變得更有創意。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無法自理生活,但已經可以做出功能性動作,包括脫衣服、穿衣服時將兩隻手伸進袖子的洞中、穿鞋子時將鞋舌的魔鬼氈黏緊、刷牙時用水將嘴巴裡的泡泡吐出來…等。此時可以請孩子練習將玩具放回箱子,教導孩子把東西放到定位,開始慢慢讓孩子學習「自己做」。

孩子不理人 多製造眼神接觸

在語言的部分,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能夠理解簡單的指令及日常生活用語,能夠說出來的字彙越來越多,不僅可以說疊字詞(如「嘴嘴」)還會說雙字詞(如「奶嘴」),甚至會將兩個不同的字詞連結,試圖說出句子(譬如孩子說「媽媽、嘴嘴」可能是在表達「媽媽我要奶嘴」)。

父母應盡量讓孩子練習用語言表達需求與大人溝通,不要孩子還沒有發出聲音就給孩子要的東西,以免孩子沒有機會開口練習說話而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孫世恆教授提醒,父母從寶寶出生後就要回應寶寶發出的聲音,跟寶寶玩一些聲音遊戲,當寶寶開始發展語言能力,要多跟寶寶說話,不要怕孩子聽不懂。與孩子說話時最好蹲下來讓彼此視角平行,並保持愉悅的心情與可愛的腔調,儘量不要被孩子激怒。當孩子提出不合理或父母無法達成的需求,可以提出幾個替代方案讓孩子練習如何做選擇。

有些父母會抱怨孩子都不理人,孫世恆教授說,面對這種情況,要先釐清孩子是對所有人都這樣,還是只有對陌生人才會這樣。孩子不理人有許多可能的原因,譬如曾經和某人打招呼而對方沒有回應,當下心情不好所以不想和人接觸等,此時應該先觀察孩子通常會在什麼情境下不理人,記錄人、事、時、地、物,再選擇解決的對策。如果孩子連父母都不理,最好帶孩子到早期療育中心檢查是否有特殊疾病。如果孩子只是怕生、害羞,平常在家就要讓孩子習慣與他人眼神接觸,可以請其他家人回家時多多和孩子互動,並在孩子回應時給予積極的鼓勵。

教孩子刷牙,用電動牙刷最省力?

雖然讓孩子用電動牙刷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但孩子一直不去鍛鍊手部動作,不僅認知協調會出現問題,大、小肌肉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教導社會規範 用「演」的最快

許多人在孩子開始發展語言後會不自覺向孩子傳遞相對複雜的觀念或社會規範,卻不知道孩子在這個階段理解力尚未成熟,聯想力也沒有大人豐富,很難將這些話組織成有邏輯的因果關係,或大人口中的模擬影像。舉例來說,不少人會和孩子說「女生穿裙子要把雙腳併攏,這樣才是小淑女。」或「男生要勇敢喔!不可以隨便流眼淚。」但孩子很難理解為什麼「雙腳併攏」等於「淑女」或為什麼「男生」等於「勇敢」。孩子只能根據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判斷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有鑑於此,教導孩子規矩時應善用小布偶、小玩具來示範、展演,讓孩子實際「看到」什麼是對的行為,或做什麼事會發生什麼後果。舉例來說,當孩子騎學步車橫衝直撞,此時可以拿兩部玩具車假裝讓它們相撞,再和孩子說「你看,騎車車騎得太快就會撞到喔,媽媽怕這種事會發生在你身上,所以才要你騎慢一點。」孩子眼見為憑,相對比較能夠接納大人的講法。

如果孩子生性機靈,對大人的示範產生質疑,比方說「媽媽說撞到會痛痛,可是這又沒有發生在我身上。」可以製造比較大的刺激來震懾孩子,譬如讓玩具車不經意從高處摔落,孩子受到刺激並察覺其嚴重性,就能夠根據情境加以類比。此外,也可以利用不同事物做譬喻,譬如和孩子說「雖然山坡和溜滑梯一樣都是斜的,但溜滑梯有扶手,山坡沒有扶手,而且你是站著溜,這樣很容易跌倒喔!」如此孩子會更能夠理解。

延伸閱讀:給父母正向教養4道練習題 當孩子說我不會!哭鬧時如何處理?

除此之外,與孩子溝通時記得不要有預設立場,認為孩子「應該要知道」社會的禮俗規範而對他施加壓力,孩子會因為不知所以而產生逃避的心理。比方和孩子說「和阿姨打招呼才是有禮貌的小孩」,孩子往往不知道禮貌是什麼意思,不如說「你和阿姨打招呼喔?阿姨好開心喔!」或是「你注意到阿姨,阿姨好喜歡你喔。」讓孩子知道「做出禮貌的行為」等於「阿姨會喜歡我」,此時再代入「禮貌」這個名詞,就可以增加孩子的字彙量以及對新字彙的理解能力。

小孩的「不要」是在測試大人底線

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喜歡用「不要」測試大人的反應。為什麼呢?因為1~2歲的孩子往往只能被動接收指令,唯一可以展現自主權的事是「拒絕」,所以孩子通常會用「不要」測試大人是否會收回指令。若這個方式可以打破大人設下的規範,孩子之後就很難再遵守父母訂定的規矩。

因此若孩子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說「不要」,父母應該堅持原則,避免讓孩子踩到自己的底線。另一方面,孩子唱反調也是在展現掌控權,希望透過「不要」回絕大人的要求,這在未來的表達訓練上十分重要。比方說,當孩子開始上學,有些小男生會偷看小女生上廁所,此時孩子必須有能力制止他人的不當行為,這樣才能保護自己。所以如果孩子的「不要」是有道理的,就不應該忽略或回絕孩子,以免孩子放棄表達自己。

小孩的「不要」是在測試大人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