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合作‧ 模仿‧ 依附‧ 同理心,當寶寶邁出社會化的第一步…

眼神接觸、情感呼應、分享喜悅、聽從指令…孩子發展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做出各式各樣的行為,但你知道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意義嗎?本文邀請3位專家,解析0~2歲寶寶的社會行為模式、什麼元素會影響寶寶發展社會行為、父母應如何提供協助、哪些舉動屬於「非社會化行為」
合作‧ 模仿‧ 依附‧ 同理心,當寶寶邁出社會化的第一步…


「社會化」是寶寶成為社會人的第一步,這一步要怎麼跨才穩健?寶寶在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什麼問題,以及在這個階段與寶寶互動有哪些原則。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嬰幼兒8大社會行為模式

合作

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治療師鄭玲宜表示,嬰幼兒通常會主動配合父母的照顧行為,譬如在吃飯時看到湯匙張開嘴巴,或在穿褲子時把腳抬起來,透過觀察照顧者的表情線索回應照顧者的動作。

競爭

孩子會競爭環境資源和父母的寵愛,比方說爭取玩具或在父母照顧其他孩子時試圖引起父母的注意力。

慷慨

孩子會和他人分享他持有的東西,譬如手上的玩具或桌前的食物、零嘴。

社會讚許

當孩子做某個行為獲得肯定或鼓勵,他會重複做這個舉動以期再次獲得認同。

同情心、同理心

當孩子看到身邊的人受傷或露出難過、痛苦的表情,他們會停下手邊的動作觀察,這就是同情心的萌芽,之後孩子會慢慢學習體會他人的心情。

依賴

依賴父母、照顧者的照顧,建立依附關係。

延伸閱讀:避免養出暴力兒!專家教你這樣處理兒童暴力

友善

如果母親情緒穩定、常與孩子互動,孩子自然也會對人表達善意的情緒,並回應陌生人的微笑。

模仿

孩子從7、8個月開始就會模仿大人的動作,試著操作手邊的東西。

0~2歲寶寶社會化表現

0~3個月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指出,寶寶剛出生聽覺就很敏銳,但視覺距離較短,4~6週左右才可以慢慢辨認出照顧者的身影,直到滿月才能夠看比較長的距離;3個月以後視覺變得比較遼闊,聽覺和頭部控制也愈來愈好,聽到聲音就會把頭轉向聲源處,到了2、3個月會對聲音有更多反應,譬如轉頭或揮揮手揮揮腳,除了哭以外也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如果寶寶情緒是開心、愉悅的,他會揮揮手腳、微笑,表現出開心的樣子來回應照顧者。

4個月~6個月

寶寶此時視力狀況和成人差不多,已經可以看到200公分遠,可以開始注意身邊人的表情,抱寶寶照鏡子寶寶會對鏡中的自己感到興趣。此時發出的聲音更多元化也更明確,對不同刺激會有不同的聲音反應(對音樂、童謠或手機鈴聲都會有反應),會開始喃喃自語,並可以辨別出他人聲音中內含的情緒是友善或憤怒,因此若用嚴厲或指責的語氣對寶寶說話,寶寶會因為害怕而露出哭喪的表情。孩子在這個階段也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會害怕陌生人,看到陌生人可能會閃躲或轉頭不理會。

7個月~12個月

上肢和其他肢體動作發展得更成熟,不只會對聲音做出回應,也開始透過模仿和人互動,做更多主動的社交行為(這種社交行為大多是從模仿爸媽而來),譬如揮揮手說拜拜或做單手擊打(Givemefive)的動作;此時若將臉靠近寶寶,寶寶也可能會做出碰頭或磨鼻子的動作,有些寶寶還會主動伸手和熟悉的人討抱抱。而寶寶看到對自己微笑的人也會試圖去碰或抓他的臉。因為開始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也可能開始和大人玩類似躲貓貓的遊戲。開始會做一些簡單的肢體溝通,譬如把手伸直、用手指某樣他想要的東西。更厲害一點的孩子會開始發出「叭叭叭」等聲音,用肢體語言或聲音表達他們想要什麼。陳宜男組長表示,7~12個月是語言發展很重要的前驅時期。這個階段無論寶寶做什麼事,爸媽都可以對他的動作賦予聲音上的意義,寶寶在潛移默化之下會慢慢學習、吸收,久而久之會開始試著說話、發出類似的聲音。因此爸媽應該多和寶寶聊天或抓寶寶的手指指出某樣他熟悉的東西、說出那樣東西的名稱,讓他知道那樣東西是什麼。

13~18個月

寶寶對人、對事物的喜好愈來愈明確,社交領域會從人拓展到非人(如寵物或卡通玩偶),喜歡哪個人、哪個卡通人物或寵物、布偶、玩具就會去抱著他、黏著他。開始有接觸人群的慾望,因此會開始主動接觸人群,觀察其他人怎麼玩、模仿他們玩玩具的方式,玩玩具時會跑到其他孩子身旁坐下來玩但不會和其他孩子互動。陳宜男組長說,主動接觸人群是寶寶社會化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部份自閉症的孩子在未接受治療前只會和父母做一些簡單互動但不會主動接觸人群,如果孩子在1歲以前不會主動討抱抱,連爸媽都不太認得,不會做拜拜或擊掌等簡單的互動,可以合理懷疑是否有自閉傾向。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隔代教養也可能讓孩子不會主動接觸人群,但如果孩子連對主要照顧者都不大理睬,就可能是自閉或認知發展出了問題。而此時孩子也開始會對大人的行為表現出明顯的喜怒哀樂,譬如當孩子向大人索求某樣東西,他會在得到以後表現出高興的樣子,會更親近給他東西的人;但若大人不讓孩子得到那樣東西甚至指責他,他就會對大人

延伸閱讀:爸媽必學!想要獎勵孩子,0~3歲這樣做!

產生厭惡的反應甚至不理睬那個人,並顯現出悲傷、難過的情緒。孩子在索求東西的過程中會發出聲音、展現強烈的「要」的慾望,譬如發出「要、要、要」的單音,也會嘗試發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聲音。

19~24個月

更認得自己和家人,能透過照片指認自己和爸爸、媽媽。會開始玩扮家家酒等假扮性、模擬的遊戲,拿出許多假想的東西和大人互動,甚至會舉起杯子和大人乾杯,這些都是模仿照顧者的日常行為所產生的。2歲左右進入語言的爆發期,能夠說的字彙愈來愈多,想要的東西也能夠明確表達。此時孩子也開始出現律動感,聽到熟悉的音樂會手舞足蹈,會有更多搏取他人開心的動作出現。

父母可以做什麼?

0~6個月

多陪寶寶、和寶寶保持良好互動,儘量用正向的方式和寶寶互動,不要打罵或指責孩子。此時也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己,4個月開始可以帶寶寶到鏡子前面帶他認識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也可以給他一些聲音和音樂方面的刺激,同時多給他一些視覺方面的刺激,重複教導寶寶指認他熟悉的事物以及生活上的事物,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慢慢嘗試用手指認爸媽曾經告訴他的事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寶寶一被爸爸抱就哭著要媽媽抱,這是缺乏互動的結果,爸爸要更努力的和寶寶建立關係,不要因為寶寶不給自己抱就疏遠寶寶甚至對寶寶產生排斥感。

7~12個月

寶寶的動作開始突飛猛進,肢體動作、尤其是手的動作大幅的進步。此時寶寶會做更多精細動作和粗動作。當寶寶開始會爬、會走以後,可以鼓勵寶寶自行移動到想要的東西旁邊,帶他指認這些東西,並帶領寶寶認識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寶寶說話時記得使用的詞彙要明確,譬如請寶寶拿給你某樣東西。此時也可以給寶寶各式各樣的感覺刺激,譬如讓他觸碰不同材質的東西,軟、硬、熱、冷或刺刺的東西,用手的觸摸搭配語言指認讓他理解、練習認識更多的事物。

1歲~2歲

寶寶會和他人出現更多肢體互動以及簡單的口語互動。此時爸媽可以在寶寶出現某些聲音時適時給予回應,即便雞同鴨講也沒關係,正確回應更好,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懂我的」。多讓孩子玩形狀配對、串珠、投錢幣等遊戲,玩玩具時可以有一些口語指令,譬如和孩子說「這個錢幣給你」然後請孩子把手伸出來,這樣孩子就會有更進階的表現。同時可以誘導孩子在他人做某些舉動時做出回應。此時也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譬如收拾玩具或拿裝副食品的餐具,這對孩子將來照顧自己和做家事都有幫助。

社會化

哪些因素會影響寶寶發展社會行為?
個人因素

健康狀態

0~3個月的孩子通常會對聲光有反應,如果孩子對外界聲光刺激沒有太多反應並持續到4~6個月都沒有改善,就要做聽覺和視覺檢查以排除視障、聽障的可能。此外,4~6個月的孩子應該要對父母非常熟悉,如果孩子不大認得父母、不會主動與父母接觸也不會討抱抱,對陌生人的接觸也沒有太多反應(譬如陌生人焦慮),要小心可能是自閉症。滿1歲的孩子應該會用咿咿呀呀的聲音表達自己的需求,或用手指去指他想要的東西,如果孩子沒有這種社交行為並確認不是聽力、發音或視力有問題,就可能是自閉症徵兆,也有可能是認知能力不佳。不過因為認知能力差的孩子還是會與父母產生依附關係,如果和父母完全沒有互動還是比較有可能是自閉。此外,肢體或外觀缺陷的孩子如果曾遭到外人嘲笑或批評,他們也會在與人交往時表現得比較退縮。有些腦性麻痺的孩子因為肌肉張力過高或過低,無法順利移動頭部,當週遭環境出現聲光刺激無法轉頭去看,也無法做肢體上的社交動作譬如擊掌遊戲,與人互動只有眼神接觸。但這種孩子還是可以對人發出社交性的笑容,並會用各種方法試圖與父母互動。

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因為語言溝通能力不佳,利用肢體語言溝通時又會被他人誤會或嘲笑,在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情況下會出現自責的情緒,有時甚至會出

現自殘行為,譬如打自己的頭或打自己巴掌。

智力發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沒有學習、模仿的能力,無法判別他人的喜怒哀樂,通常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這種癥狀因為和自閉症很像,初期會被以為是自閉症,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對人還是會有眼神接觸,也會顯露出一些社交表情。

情緒發展

0~2歲的孩子會有情緒問題通常是大人養成的結果,譬如孩子想出去和別的孩子玩,父母卻基於保護心理而制止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在面對其他人時就會出現推拒的行為,甚至在他人想親近他們時把別人的手撥開、對別人生氣。另外,有些孩子先天體弱多病,需要頻繁進出加護病房,父母基於保護心理不讓孩子出門接觸人群,導致孩子整天關在家裡缺乏人際互動,這些孩子通常都會比較黏爸爸媽媽,並因為常需要接受醫療手術不喜歡別人碰他們,對社交會產生畏懼。

人格特質

如穎心理成長中心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廖靜芳表示,不同氣質的寶寶的社會化表現也會有不同的差異。要分辨孩子的氣質,可以從9個指標觀察,包括活動量、生活作息的規律性、趨避性(面對新環境時所呈現的行為,是主動參與或裹足不前)、適應度(孩子在適應新環境的時候花費的時間長短與難易程度)、反應閾(引起孩子反應所需的刺激量,包括視、聽、味、嗅覺及察言觀色的能力,反應閾低的孩子比較敏感,反應閾高的孩子則不大敏感)、反應強度(外在或內在刺激發生時孩子反應的強度是高是低)、情緒本質(孩子在一天中表現出來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的比例)、注意力分散度(是否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分心、轉移注意力、無法持續專注在某件事上)、堅持度(遇到阻礙時願意克服阻礙的堅持程度)。

心理學家根據這9種指標制定出孩子氣質的3種類型,分別是好養育型、難養育型及慢吞吞型。不同氣質的孩子會因為不同特質、對環境不同的反應而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差異。難養育型的孩子又稱為磨娘精,他們的活動量很高、生活作息不規律,不容易適應新環境,容易退縮;情緒本質比較負向,堅持度高、反應閾低,但反應強度強。由於這類型孩子的情緒反應大多很極端,因此不容易受

到喜愛,人際關係比較差;也因為他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適應環境,所以很難與他建立關係。這些特質會讓這類型的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屢屢碰壁,適應社會的時間比其他孩子來得慢。相反的,好養育型的孩子擁有正向情緒本質,很快就能融入、適應環境,且堅持度、反應閾和反應強度都很適中,比較容易受到大家喜愛,社會化速度也會比較快。至於慢吞吞型的孩子,他們多半活動量低、趨避性比較退縮、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弱。由於情緒本質比較冷淡,大人比較難正確察覺和辨識他的情緒。雖然注意力分散度低,可以不受外界干擾,但堅持度也低,一遇到挫折就會放棄。這種特質的孩子因為反應閾高、敏感度低,不懂得察言觀色,在團體中很容易成為狀況外的人或是不被喜歡的人。。

 

3大氣質寶寶社會化表現

★好養育型

→擁有正向情緒本質,能夠很快融入新環境、適應社會。

★磨娘精型

→需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環境,很難與他人建立關係,在社會化過程中會出現不少問題。

★慢吞吞型

→情緒本質較冷淡,在團體中很容易成為狀況外的人或是不被喜歡的人

家庭因素

父母社經地位

社交行為上沒有規範、不受控制的孩子父母的社經地位往往不高。怎麼說呢?由於孩子會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父母對朋友或對其他人的行為,然後模仿父母的舉動,當父母做出脫序行為,孩子也會隨著做出相同的行為,這種父母往往會疏於管教孩子。社經地位高的家長則通常會拿自己或別人的小孩和孩子做比較,可能會做出揠苗助長、逼迫孩子學習不是現階段應該會的事,除非孩子特別聰明或在發展里程碑中屬於頂尖類別,否則大多無法承受這樣的「教育」。這類型的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大多較短,孩子會與父母產生疏離感。

父母管教態度與教養模式

不要過度干涉孩子,儘量讓孩子發展他們的能力、讓他們慢慢學習如何自理。如果孩子正在做一件「不對」的事但沒有立即性危險,可以先觀察孩子的行為,不用在當下教訓他,等孩子完成手邊的事以後再與孩子討論也不遲。舉例來說,有時候孩子想和其他人玩,但玩的方式必須調整,父母就不用在當下制止孩子,可以給自己一段觀察的時間,等充分消化孩子的行為再與孩子討論。陳宜男組長表示,爸媽應該常陪伴孩子,這樣才能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做出正確反應。

家庭結構

有些隔代教養的孩子因為被爺爺奶奶關在家中,不大懂得如何接觸人群、與人互動。另外,有些外配家庭的母親在與孩子互動時也會產生隔閡,這是因為外配媽咪在與孩子互動時往往會因為受限於公婆的規範而無法用母語和孩子溝通,公婆也會干涉媽咪對孩子的教養行為。這些外配媽咪因為受限口語表達能力,在與孩子互動時可能無法及時回應孩子,這會造成孩子學習或模仿受到阻礙(譬如當孩子開始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時無法引導孩子發出正確的音)。此外,有些孩子雙親本身就有先天疾病,譬如智能障礙或聽障、視障,這也會讓孩子在社會化的歷程中出現障礙,因為父母本身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無法給予孩子適當的社交互動導致孩子無法順利累積社會化經驗。

 出生排行/手足關係

獨生子女因為沒有年紀相仿的互動對象,可能會比較內向。有兄弟姊妹的孩子則因為可以與手足累積社交經驗,發展社會化的速度會比較快。不過有些性格跋扈、依賴性強的老么因為在家比較受寵,有可能將家中行為模式帶到外面因而在人際關係上受挫。兄長則可能會因為與弟妹爭風吃醋而出現一些退化的社會性行為,譬如已經4、5歲卻還要媽媽餵奶或學弟妹用哭鬧的方式表達他的需求。陳宜男組長提醒,此時家長應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與兄長意識,適時安排他去完成一些照顧弟妹的小任務。

環境因素

他人影響

多到外面接觸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或和不同的人接觸有助孩子提前建立社會化的遊戲模式。

影音傳播

孩子一旦養成觀看3C產品的習慣,會使人際互動的發展受到阻礙,因而導致社會化發展遲緩。陳宜男組長表示,卡通影音或手機平板遊戲不是不可以讓孩子接觸,但要在父母陪伴的狀態作為教具形式讓孩子接觸,而不是將3C用品當作「代理保母」,否則只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