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產後照護

憂鬱指數亮紅燈?全職媽咪跨出「籠中鳥症候群」

許多在職場上表現優異的女性,因為婚後將重心放於家庭和養育兒女,選擇放棄自己引以為傲的工作,專心成為全職媽咪。然而,長期無法體會自身價值或成就感的情況之下,不僅很容易變得無精打采,更可能導致「籠中鳥症候群」上身。
憂鬱指數亮紅燈?全職媽咪跨出「籠中鳥症候群」

 

不少媽咪因為結婚、生子後,便辭去自己原來的工作,在家專心相夫教子,在外界看來,似乎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事實上則不然。身為全職媽咪,除了得面對孕期與生產後出現的生理變化,還要一肩扛起照顧好孩子的責任,一旦壓力過大,又沒有適時求助,就容易產生憂鬱症,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狀況。

認識籠中鳥症候群

「籠中鳥症候群」泛指一群原本在事業上有亮眼表現的女性,結婚、生子後就辭去工作,在家專心當全職媽咪,每天的工作不外乎照顧孩子、打理家務,猶如小鳥般被困在籠子裡飛不出去,長期下來,便會因為無法實現自我,產生失落感,整個人變得無精打采,嚴重者更失去身心活力與健康,導致出現憂鬱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陳亮妤指出,引起「籠中鳥症候群」的原因大致上可從三方面來說,生理層面主要是因為媽咪產後體內荷爾蒙急遽下降,導致情緒容易不穩定;心理層面與懷孕、生產經驗和產後要扮演完美媽咪的態度有關,當女性懷孕後,必須時時刻刻維護肚中的新生命,孩子出生時還要經歷陣痛及生產過程,好不容易卸下重擔,緊接著又須照顧孩子,每天忙於幫孩子餵奶、換尿布、洗澡等,長期下來便容易累積許多壓力;至於社會層面,則來自臺灣社會文化,現今臺灣社會常賦予媽咪重大的責任,包括帶養孩子、打理家務等,若沒有將孩子照顧好,甚至有指責的聲音,同時也吝於給予媽咪掌聲或鼓勵,反而認為這是媽咪應該做到的事,使其經常承受很大的壓力。

大多數變成籠中鳥症候群的媽咪都有一個共通特點,就是較少向外求援,因為她們自己或家人都覺得「照顧孩子是媽咪的責任」,因此,理應該將家裡打理好,即使先生下班回到家後也沒有喘息的空間,即使自己已覺得疲乏,也不太敢開口要求休息,長期下來,情緒便容易低落且出現負面思考,包括別人無法幫助自己、有苦說不出等,若情況嚴重就會變成憂鬱症。通常罹患憂鬱症後,更不願意開口要求協助,部分患者甚至會性情大變,可能是歇斯底里或更加封閉自己,讓周遭的人都不敢靠近。

延伸閱讀:忙碌育兒生活中~夫妻溝通該不該「有話直說」?

產後憂鬱症者

當媽咪生下孩子後會出現產後憂鬱的情緒是相當正常,此狀況稱為產後憂鬱(postpartum blues),也叫做「Baby Blue」,盛行率為50~70%,主要是因為孕期體內荷爾蒙產生劇烈變化所導致。一般來說,症狀通常在產後第3天開始出現,1週內會自動消失,典型症狀包括突然哭泣、情緒不穩、暴躁易怒,甚至會有睡眠障礙、食慾不振等。

這類媽咪會隨著產後荷爾蒙逐漸恢復至產前水平時,症狀逐漸消失,不會造成心理和社會功能障礙,亦可以照顧自己,並有餘力照顧新生兒,因此,不需要積極的醫療介入,得到家人協助與支持即可。

產後荷爾蒙的變化

孕媽咪在懷孕期間,身體為了要穩定子宮環境,會製造黃體素、雌激素等荷爾蒙,讓胚胎可以在穩定的環境下持續發育及成長,這些荷爾蒙在產後會迅速地下降,以致於媽咪的情緒容易波動;此外,不少媽咪在生完孩子後,甲狀腺素也會下降,甲狀腺是位於脖子前方、喉部下方、氣管前方的一個小腺體,主要功能是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當甲狀腺素過低就會產生抑鬱症狀,包括疲勞、失落、精神不濟等。

產後憂鬱症患者

大約10%的媽咪在生產過後會發生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常見生理症狀包括睡眠障礙、體力下降、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心理症狀則為心情沮喪、容易負面思考,此時必須醫療積極介入,醫師會先針對個案了解病況,並且邀請家人一同前來問診,內容不外乎詢問家庭狀況、家務分擔等情形,若症狀輕微,便請家人一同分擔家務,減輕媽咪的壓力;若症狀較為嚴重,像是媽咪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活力、無法照顧自己與孩子,醫師就會考慮開立藥物治療,以抗憂鬱劑為主,使腦中的血清素含量恢復正常。基本上,這類媽咪在經過治療後,大多於產後半年內能恢復正常,媽咪對於照顧孩子也能逐漸上手。

產後精神病患者

大約0.1%的媽咪會發生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常見族群包括高齡產婦及社經地位較低、有重大經濟壓力的婦女為主,且於分娩後7天內發病,臨床特徵包括產生幻覺、妄想、脫離現實的情形,例如:認為孩子是生來折磨自己、認為孩子遭到惡魔附身等,甚至會殘害自己的孩子。目前國內外都已有母親因為罹患這類疾病,合併妄想症狀,殺害自己孩子的案例。

陳亮妤醫師表示,這類患者必須積極接受治療,否則對媽咪本身及寶寶都會造成性命危險,藥物是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改善妄想、幻覺等症狀。雖然這類患者症狀相當嚴重,但只要及時治療,按時服藥,治癒可能性相當高,不過,時間長短視個人狀況而定,若患者本身有家族精神病病史,則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

延伸閱讀:生完小孩身體「虛累累」?6帖食補秘方,幫妳輕鬆趕走疲勞!

借助外援,預防病症上身

每個人都會有基本需求,不少女性成為媽咪之後,因為要承擔的家務或照護孩子的工作過多,導致個人需求沒有被滿足或常被忽略,以致於無法休息,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身心不健康。建議媽咪應該了解自己的需求,適時與家人溝通,當發現自己有憂鬱傾向時,應該盡快向外界求助,才能避免籠中鳥症候群上身。

向外界求助

當媽咪有憂鬱徵兆時,就要向外界求助,求助的第一步是先向先生與家人說明自己的狀況,並請家人協助照顧孩子。若症狀過於嚴重,連自己都無法照顧時,由家人帶去看精神科,醫師介入協助溝通,必要時佐以藥物治療。陳亮妤醫師補充,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比較失落、需要幫忙的時候,媽咪目前只是因為生理、心理和社會期待的負擔都相當大,超越自己能夠負擔的範圍,便需要向外求助,無須感到不好意思或有所抗拒。

不少民眾將精神疾病汙名化,認為人們有不良的精神症狀是一件可恥的事。其實精神疾病只是眾多疾病的一種,也可稱為「腦部的感冒」,算是人生短暫的狀態,只要及時治療就會痊癒,且患者在服用藥物後身心痊癒,便能停藥,並不會因為服用一次抗憂鬱藥物就終身都得服用。

與先生角色交換

媽咪可以於假日偶爾與先生進行角色交換,由先生照顧孩子一整天,一方面讓先生體驗自己的工作辛苦之處,另一方面也能了解照顧孩子的責任是由父母兩人一起負責。經過角色交換後,雙方可以重新檢視兩人對於家庭工作的分配狀況,若有不平均的情形,此時便能重新分配。

讓自己喘息

媽咪不妨每週安排一段固定的時間出門逛街或與朋友聚會,將孩子交由信任的人照顧,給自己喘息的機會,時間不用過長,半天或一整天皆宜,這樣不僅可以從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喘息片刻,日後在帶養孩子上也會更得心應手。

保持與外界聯繫

當媽咪決定離開職場,專心在家當家庭主婦後,仍必須與外界保持聯繫的習慣。媽咪可以透過社群網站、手機通訊軟體等方式,與原本的朋友、娘家親人、公司同事定期聯絡,才不致與社會脫節。若將來等到孩子長大,自己想要回歸職場時,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能立即掌握產業現況,重新適應新工作。

血清素

血清素是腦中的一種安樂情緒傳導物質,主要功能為控制人們的情緒與壓力,當腦中血清素充足時,人們會感覺安心、舒暢、開朗、自信、輕鬆、幸福等;反之,當腦中血清素不足時,則可能會產生憂慮、焦慮的情緒,而憂鬱患者服用的抗憂鬱劑的主要功能正是使腦中血清素的含量恢復正常,以改善憂鬱、焦慮等症狀。

延伸閱讀:心情很blue? 產後一直哭,我得憂鬱症了嗎?

 

全職媽媽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林靜莉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陳亮妤

模特兒/漂亮媽咪靖芳(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梳化/萬紫雲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