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聰明理財

別再問要先「買房」還是先「生小孩」!規畫孩子的教育基金應該這樣做

養一個孩子需要花費多少錢?800萬?還是1000萬?許多爸媽一聽到這些數字就覺得壓力很大,但是否存夠這筆錢才能生孩子呢?其實只要先擬定家庭計畫,再做好精打細算的金錢分配,即可輕鬆存下寶寶的教育基金。
別再問要先「買房」還是先「生小孩」!規畫孩子的教育基金應該這樣做

 

孩子的教育基金對於父母來說,是一筆龐大的經濟壓力,大部分爸媽聽到養一個孩子需要存到1千萬時,幾乎都嚇得不敢生小孩,許多雙薪夫妻更為了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寧願選擇做頂客族。理財專家夏韻芬表示,一般人認為要先存夠800~1000萬才有能力生小孩,然而,此數目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有些人即使滿40歲,也不一定能夠存到,因此,爸媽應該改變這種觀念,檢視每個月是否有盈餘,才是規畫教育基金最主要的關鍵。到底教育基金該從哪裡來?孩子由幼兒園到大學的花費是多少?孩子幾歲就要開始存教育基金?爸媽又該如何理財與規畫?相信上述疑問都是所有父母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事實上,孩子從出生到成年前的開銷除了尿布、奶粉錢之外,還有各個年齡層的教育支出,隨著物價飆漲,這些費用只會逐年增加,假如未做好金錢的規畫,在經濟上肯定會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容易出現手忙腳亂、互相指責的情形,進而影響到婚姻關係。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若能事先擬定計畫,將所有收入做最好的分配,待孩子開始念書之後,便不會手足無措。

不過,當夫妻兩人準備生孩子、規畫寶寶的教育基金時,該怎麼做才正確?首先必須視每個月的盈餘,若將每個月收入扣除固定的基本開銷,例如:生活費、房租、交通費、孝親費等,剩下來的盈餘與未來孩子的保母費、必需品費用達到持平或還有餘款,就能開始計畫生孩子,無須過於擔憂。

其次,考慮孩子的開銷會持續到哪個階段,做一個長遠的規畫,一般會以20歲為基準,孩子一切花費應該平均分攤於240個月(0歲~20歲)當中,從每個月的盈餘分配和支付,化整為零後才知道原來養育孩子需要800~1000萬,而不是真的要先存夠這些錢才行。至於規畫教育基金,又該考量哪些因素呢?爸媽應該欲設一些情況,思考未來可能會影響教育基金的部分,例如:有沒有房貸的負擔、希望提供孩子哪種教育環境與生活品質、學雜費調漲及應該準備多少預算、孩子若發生突發疾病或意外傷害怎麼辦、子女教育規畫與退休規畫有無關聯性、何種投資最適合?這些都想好了之後才會知道如何規畫,最後再思考「錢」的問題。

準備教育基金3大計畫 

思考過上述狀況後,爸媽可以開始著手規畫子女的教育基金,以下3大計畫提供爸媽做參考。

家庭計畫

新婚夫妻辦完美麗的婚禮後,緊接著會面臨買房、買車、生小孩這令人頭疼的三個問題,因此,第一步應先考慮家庭計畫。

許多夫妻都會問「要先買房子,還是生小孩?」,夏韻芬專家認為,買房子必須考慮是否已經存到三成的自備款,若沒有就會建議生小孩,避免存夠錢時已是高齡產婦的風險。但在生小孩之前應先和另一半討論兩件事,一件是生幾個,另一件則為何時生?計畫生幾個孩子將直接關係到家庭開銷的分配,很多夫妻原本只想生一個小孩,便投注所有的心力及財力,包括買高額保險、讀私立學校等,結果3、5年後不小心懷了第二胎,卻不一定有多餘的存款讓孩子接受和老大同樣的教育環境,因此,應該事先做好規畫,養成儲蓄的習慣,每個月也要有持續的收入,才能在扣除生活開銷後,還有一些積蓄應付突發狀況,不致於驚慌失措。

育兒計畫

在孩子出生後,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開銷,對雙薪家庭來說,首先面臨的是誰來照顧孩子?一般而言,不是自家長輩幫忙帶,就是花錢找保母,這樣就必須考慮到夫妻兩人的金錢分配,誰負責生活費和房租費,誰負責孩子的育兒費用,其中也可能含保母費。建議在孩子未出生前,事先打聽住家附近或社區裡的保母費行情再做規畫。若上班族媽咪是用自己的薪資負擔保母費,必須思考將稅後所得(即薪資)支付保母費是否划算的問題,計算方式為「上班薪資=保母費用/(1-稅率)」,但同時也得考慮到上班會增加額外支出,例如:服裝費、化妝品、交通費、外食等。

除此,有些婦女為了子女辭職在家當全職媽咪,等同於少了一個人的收入,變成單薪家庭後,另一半的薪水是否足以負擔則必須慎重考慮。雖然相對節省保母費用,可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亦需要想想孩子到了學齡時期開始上學,未來重返職場就業機會的多寡。

子女教育計畫

子女的教育規畫應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甚至深造等階段做考量,花多少錢、想給孩子哪種教育環境都需要與另一半縝密討論。決定孩子上幼兒園即是父母要面對的第一項學費,這也是最讓父母煩惱的事,幼兒園分為公立和私立,學費差距甚大,如果欲讀較便宜的公立幼兒園,還必須了解該具備的條件,並且做好無法如願以償的準備。

進入小學到中學的12年國民教育階段,讀小學後,孩子是否需要上安親班或其他才藝課程亦會影響到教育基金的規畫。由於雙薪父母下班時間與孩子的放學時間相互衝突,導致爸媽可能來不及接送孩子而會送往安親班或在學校進行課後輔導,這是屬於學費以外的支出,應加以考量。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或培養孩子的興趣與專長,會額外讓孩子上才藝班及補習,例如:英文、學鋼琴和跳舞等,但還得視每個月的盈餘是否有多出的財力,再斟酌其必要性。以學英文為例,若沒有多餘的錢,建議自行購買DVD或CD給孩子自己聽,甚至可以將每個月的補習費省下,直接帶孩子出國一趟,讓他更實際身處於講英文的環境,不見得要在經濟拮据的時刻樣樣俱全,選擇一些替代方案彌補教育基金的不足。再者,除了學費隨之上漲外,還牽涉到學區的選擇,這會連帶影響居住地,若還未買房子的家庭,此時可能會有點積蓄,或者在公司擁有較好的職位與薪資,便能考慮買房、換房。

到了大學之後的高等教育,學費會達到高峰,科系選課也會影響學雜費的高低,因此,學費成長率應該納入考量。若孩子考上離家較遠的學校,會多了支付房租的費用。大學畢業後是否繼續讀研究所或博士班,且選擇在國內或國外,尤其是出國費用更加龐大,還要考慮爸媽要贊助多少,孩子自己又能負擔多少。

 

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