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媽咪票選最頭痛性格前5名!頑固、愛哭... 你最怕哪一種?

只要不合他的意,就會生氣暴走;做任何事都要按照自己想法去做;一直動來動去,一刻不得閒;這個怕、那個也怕,什麼都不敢嘗試…易怒、頑固、好動、膽小…等性格,您家的寶寶是否也如此呢?
媽咪票選最頭痛性格前5名!頑固、愛哭... 你最怕哪一種?

 

由上千位媽咪網路填寫問卷票選【1~3歲寶寶讓媽媽擔心的性格】前五名結果出爐!

1~3歲寶寶讓媽媽擔心的性格前五名

第一名是令近三成媽咪困擾的是「不合他的意就生氣」,第二、三名分別是「想要就是要的頑固」、「遇到不如意就哭泣」。

第1名、不合他的意就生氣(27.9%)

第2名、想要就是要的頑固(22.5%)

第3名、遇到不如意就哭泣(16.3%)

第4名、一刻不得閒的好動(13.4%)

第5名、什麼都不做的依賴(6.4%)

面對這樣性格的寶寶,爸比媽咪該如何回應呢?以下我們將從媽咪提出的真實情境,再由兩位心理師提供專業建議!

與生俱來的氣質V.S.後天養成的性格

「氣質」與「性格」乍聽之下似乎有些相像,兩者都是討論人如何感覺與思考。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林淵渟指出,每個人的氣質與性格有其穩定性,且通常是不太一樣的。

「氣質」代表著較多的先天遺傳基因成份,屬於較為生物性的天生傾向。林淵渟心理師指出,一般來說,不會想要改變天生的氣質,但氣質的行為表現是可以根據教養而調整的。根據照顧者對於寶寶氣質給予不同的回應,能協助寶寶養成較合宜的情緒與行為表現習慣。

「性格」則是部份的先天傾向再加上後天的教養或文化價值觀帶來的最後結果,可以簡單看成個體社會性的部分,猶如行動的習慣。聯合心理諮商所新竹分院心理師吳昱德表示,「性格(character)」的英文是來自於希臘文,而背後的意義是「雕刻」,也就是說後天的影響力較大,包含寶寶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給予的氛圍及教養方式。

年紀小改變的可能性越大

人家常說「3歲定終身」,在幼兒階段塑造的性格,到了長大就很難改變了嗎?吳昱德心理師表示,從腦神經科學來看,大腦當然是可被塑造的,但想要改變0~3歲這段時間所形成的性格基調,是較為不易的!原因在於孩子的大腦神經元發育在3歲前大致上已完成八成左右。

林淵渟心理師則補充說明,年紀越小,改變的可能性越大,否則當孩子年紀越大,已經面對與累積太多的複雜心理(如:與爸媽、權威的關係)想要改變自然是困難一些,但也不是說3歲就已注定、不能改變了,只是得花長一點的時間、難度也增加。

延伸閱讀:別貼標籤,掌握孩子個性,才能創造學習優勢

第1名、不合他的意就生氣

一開門就是要出去,如果不能出去孩子就生氣;出門在外,只要不合孩子的意,會生氣地站在原地不走;大人一定要配合孩子想做的事,否則他就會生氣尖叫;只要跟孩子提到否定字詞,他就會扁起小嘴、臉露出不悅…

◆教養重點:

●理解與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仍然堅持界線。

●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之下,讓孩子冷靜情緒。

●等待情緒平復之後,再與孩子溝通與討論。

●爸媽保持平靜,切勿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

Q1:當不合孩子的意時,孩子除了大哭大鬧之外,甚至頭往後倒撞牆壁或地板,擔心孩子因此而受傷,難道爸媽要遷就著孩子?但又不希望孩子以為只要他生氣或哭鬧,大人就會順著他的意。

林淵渟心理師指出,這樣的孩子具有較高的堅持或情緒強度,照顧者要有一致的態度,可別有人十分嚴格,但有人一看到孩子哭鬧就心軟,孩子才不會因為任一方的妥協,而養成亂發脾氣的習慣。

面對這樣的孩子,林淵渟心理師提醒爸媽保持心情不受牽引,否則衝突將會升級,爸媽需要彼此幫忙,在這個情況找到一些讓情緒平靜的方法與空間。當孩子撞牆或撞地板時,爸媽可以表達對孩子的關心,也可以阻止孩子傷害自己的行為。

在過程中,再訓練孩子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孩子知道有事得好好講,而不要用這種方式。這很考驗爸媽耐心與耐力,因為有時比起堅持與討論,順著孩子的意會快很多,但爸媽要想想省下現在的時間,卻會讓以後發生更多類似的狀況,反而是不值得的。

Q2:平日並不會禁止孩子探索環境,但若可能有危險情況(如:想摸插座、玩電風扇或爬上桌子),才會出手阻止,孩子卻坐在地上生氣踢腳,甚至尖叫大哭,當下爸媽可以怎麼處理?

首先,爸媽需要先理解孩子的生氣尖叫大哭是一種表達方式,背後原因可能包括挫折、擔心、失敗、鬧矛盾、受批評、要求得不到滿足等。由於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差,表達的程度和問題的嚴重性不成正比,往往一點小事就能讓他們大發脾氣。

爸媽要讓孩子知道爸媽能夠理解、同理孩子的心情──「媽咪知道你想要爬桌子,但是媽咪不讓你爬上桌子,所以,讓你很生氣。」再溫和地告訴孩子不能這麼做的理由──「爬上桌子可能會跌下來受傷疼痛。」

在孩子情緒高漲的當下,也可以以其他有趣事物來轉移注意力。待孩子情緒冷靜時,與孩子討論當時情況。吳昱德心理師提醒爸媽,儘量不翻起舊帳──「我跟你講過幾百次了,你怎麼還是…」事實上,爸媽並沒有講到幾百次,且就1~3歲孩子的認知發展來說,並非是爸媽講了2、3次就會記得,可以多抱抱孩子,讓孩子的情緒穩定。

Q3:孩子1歲2個月大,才剛學說話,還不太會表達,常常讓爸媽搞不清楚他到底要做什麼,只好用猜的,若是猜錯孩子的想法,他就會生氣地唉唉叫!

搞不清楚孩子要什麼這是很正常,孩子表達自己沒有被理解的情緒也很健康,爸媽無需給予太大的反應,只要保持輕鬆,也是同理孩子──「你現在很生氣是因為我都猜不到你要的」「你要不要再說一次,或是再多說一兩個字?」對於才剛學說話的孩子,要孩子講清楚本來就很難,爸媽也不一定要堅持孩子使用語言來表達──「你要不要指給我看,你要的是什麼?」

等到瞭解孩子的意思之後,林淵渟心理師建議爸媽使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說給孩子聽,以便讓孩子藉此學習,也要讓孩子知道別人沒有聽懂他的意思也沒關係!爸媽也不需太緊張,沒有父母能做到心電感應,做個夠好的爸媽對孩子來講就很足夠了。

Q4:孩子自己玩玩具遇到困難(如:拼圖無法拼起來、積木疊沒幾個倒了),就生氣大哭,甚至氣到用力地摔玩具,爸媽在一旁看到想要幫忙,還孩子被拒絕。

林淵渟心理師認為這樣的情況之下,爸媽其實可以不用幫孩子的忙,因為孩子想要自己做,這時候孩子生氣是因為自己做不到,爸媽可以做的是替孩子說出來心裡感受──「你現在拼圖拼不起來,你感覺很挫折生氣!」

再告訴孩子生氣時可以怎麼做?「你不要丟這個會摔壞的玩具,你可以丟軟軟的玩偶」,同時鼓勵孩子即便沒有做好也沒有關係,只要再繼續試試看,一定可以做好的!從爸媽的回應之中,讓孩子知道如何合宜地表達情緒,也透過鼓勵,讓孩子明白爸媽相信他可以耐心地做得更好,而不是覺得不行就放棄了。

若爸媽發現孩子的確需要幫忙時,可藉由觀察孩子反應給予提示──「你看拼圖這片拼圖顏色是綠色,那邊好像也是?下面的積木橫躺著會不會更堅固啊?」若孩子聽了之後有調整方法並做到,代表這個協助是有效的;若孩子覺得幫忙太多了,則可以換一種方法,如:爸媽在旁邊自己玩,然後自言自語說提示的話。若孩子對提示沒有反應,則可以試試看再多給協助。這個方法的重點是,孩子做到不是因為別人幫忙,爸媽就像鷹架一樣,偷偷地搭起了一些輔助,讓孩子覺得自己辦到了,從中得到成就感,也可以減少挫折感受。

延伸閱讀:「冷處理」比講道理有效!4招面對愛生氣的小霸王

個性固執或許孩子是有想法與主見,意志十分堅強

第2名、想要就是要的頑固

不管東西放哪裡,就是想盡辦法要拿到,拿別的東西給他都不要;想要玩具就會一直吵,無止盡的「歡」;想要抱抱的時候,就要馬上抱,不抱就倒在地上耍賴;只要是他想要的,完全不給商量,非常固執地要就是要…

個性固執真的不好嗎?吳昱德心理師指出,換個角度來看,或許孩子是有想法與主見,意志十分堅強,需要的是爸媽多一點的包容與保護。

◆教養重點:

●教養態度要統一。

●同理孩子心情想法。

●解釋不可以的原因。

●提供替代的方案。

Q1:一開始大寶和二寶各自玩著玩具,二寶看到大寶正在玩一個玩具,玩得不亦樂乎,二寶想要大寶手上的玩具,若是不給他,就把自己手上的玩具丟掉,再去搶大寶的玩具。

讓大寶、二寶都知道每個小朋友都會想要玩玩具,可以讓二寶了解當大寶的玩具被搶走了,大寶的心情是什麼,也可以詢問二寶喜不喜歡自己的玩具被搶走,在瞭解別人被搶玩具的不開心情緒之下來練習不要搶他人的玩具。也讓大寶因為了解二寶也很喜歡這個玩具,試著練習分享。林淵渟心理師表示,當兩寶願意分享或是做對的時候,爸媽立即給予肯定(擁抱或拍拍手)。

Q2:帶孩子到賣場購物,孩子看到某一樣玩具,吵著要買回家,即便告訴孩子錢帶不夠,孩子就是不肯離開,還在地上打滾耍賴,一定要哭到買到才行!

處理這類情況很重要的關鍵是爸媽的堅持!身處於公共場所總有他人的眼光或時間的壓力,有時候爸媽就會覺得乾脆買下玩具,趕緊解決眼前問題。林淵渟心理師指出,一旦孩子知道這招有用,之後還會再使出這個招術。

如果爸媽希望孩子可以不要這樣的習慣,這時候就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了!林淵渟心理師建議把孩子帶離現場到較為安全隱密的地方,使之冷靜,讓他知道現在的狀況是什麼,或是利用其他感興趣事物情轉移注意力。

Q3:別人的都好像比較好?孩子看到媽咪喝東西,認為媽咪杯子裝的東西比較好喝,不管裡面是什麼,就是堅持要喝到,不然不罷休。

孩子想要模仿爸媽用水杯喝東西這是非常正常的!有時候還會模仿爸媽不用吸管喝東西,結果倒得一身都是水!如果是可以讓孩子喝的飲品,林淵渟心理師認為當然可以讓孩子嚐嚐看;如果是不適合孩子喝的飲料,就直接告訴孩子不能喝,可以拿出同款杯子,倒入孩子可以喝的飲品給孩子,滿足孩子想要嘗試的心,或是提供其他點心來轉移注意力。

Q4:孩子1歲4個月大,對於許多事物都很好奇,像是看到爸媽滑手機,孩子就會把手機搶走,試著模仿大人的動作,但又不想給她玩,收回來就大哭,甚至摔手機。

1歲多的孩子對於許多東西都充滿好奇心,想看、想摸、想玩…這都是正常的!可是,因為這個東西是手機,大人可能不想給孩子把玩。林淵渟心理師指出,如果希望孩子不要玩手機,最好的方法就是當孩子在身邊的時候,爸媽可以放下手機,與孩子互動,孩子自然而然地不會想要玩手機了。

如果手機被孩子拿走,原則一樣是「堅持」,大人把它從孩子手上取回來之後,即便孩子大哭,也不要再把手機交給孩子了。

Q5:孩子長大了,學會自己穿鞋,但明明是外出走路運動,還是執意穿著自己喜歡的娃娃鞋,請他挑一雙運動鞋來穿,孩子就是不願意!

對於衣物鞋款的挑選穿搭,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爸媽可以告訴他為何要選擇運動鞋,而不穿娃娃鞋。如果孩子執意不聽,可以讓他穿上喜歡的娃娃鞋外出,且按照平常的走路運動的模式,可別因為心疼孩子穿娃娃鞋就抱著他。

如果過程之中,孩子發現穿著娃娃鞋的確不太舒服,甚至是跌倒,趁著這個機會陪著孩子收時後果,與孩子討論為什麼運動要穿運動鞋。吳昱德心理師提醒爸媽不需要事後嘮叨與責罵,否則將降低孩子探索的能力。

但如果過程之中,孩子走路跑跳都沒有問題,林淵渟心理師認為其實就可以讓孩子穿著娃娃鞋,孩子有自己喜歡的偏好,也許情境不是那麼適合,但還是可以讓孩子試試看!

延伸閱讀:一不高興就躺地上… 3歲前,用2種態度搞定孩子!

 

第3、4、5名讓媽咪頭痛的性格,又該如何教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