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孩子的「同理心、自主性、溝通法、挫折力」從小養成

現代孩子所面臨的世界是父母不曾面對的新面貌,而少子化的風潮下,孩子也必須面臨孤獨長大、全球化的競爭、科技日新月異、物質高漲的衝突現象;父母做好準備,陪伴孩子度過這些新穎的未來世界了嗎?
本期透過時事分析,整理出現代孩子最缺乏的4大能力,爸比媽咪請一起來檢視,自己是否也不小心成為「通病」一員。
孩子的「同理心、自主性、溝通法、挫折力」從小養成

Topic 1.用「同理心」看世界

【實境show】99.8.29 聯合報

「同學,這是博愛座。」73歲美國華僑胡姓老翁返台度假,昨在新竹市搭公車,要清大鄭姓學生讓座,鄭反嗆老翁「Shut up(閉嘴)!」還比中指。老翁氣得大罵沒教養,鄭一怒之下揮拳打老翁,雙方鬧上派出所。

胡姓老翁眼鏡被打飛、左臉被打腫,不斷流鼻血,衣服上有斑斑血跡,送到馬偕醫院急診室初步診斷,有腦出血、臉頰挫傷合併骨折。他哥哥趕到醫院氣得罵:「這是甚麼社會?老人要學生讓座還被打,真是教育失敗。」揚言要對清大提告。

「真的…很抱歉。」鄭姓學生在派出所時態度懊悔,他說作錯事就要付出代價,不管是老翁提告,還是學校懲處,都願意接受。「但他一直指著我臉罵,還把口水噴到我臉上。」鄭姓學生說,原本要到火車站準備出遊,在公車上當眾被罵,才會發火打人,胡姓老翁也有推他肩膀。雙方在公車上大吵,司機隨後將車開到鄰近派出所。

「博愛座本來就是給老人坐的,年輕人蹺個腳坐著對嗎?」胡姓老翁移民美國卅多年,上月返台,「連我看到孕婦都要讓座了,何況年輕人」。「我真的很傷心。」他說,這一個月他在台灣搭公車,看過很多年輕人坐在博愛座上「裝睡」,不然就是對他視而不見,「我比較雞婆」,看不過去才提醒年輕人讓座。

 

show後觀

除了這則新聞,近來網路上也有「兩個女學生坐在博愛座上聊天,旁邊站著孕婦的照片」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對照這則大學生不願意禮讓博愛座而動手打人的新聞,同樣諷刺此外;「同時連續幾件的性侵案,法官皆以無法判斷幼童意願而輕判」這樣的新聞也讓網友們紛紛激動的連署抗議,如此判決實在讓人難以接受,讓人不禁搖頭大嘆:現在的社會生病了!。
仔細觀看這些案例,不難發現都顯示缺乏「同理心」的行為和心態,這樣的人充斥社會將使其有更多的衝突與暴力;但「同理心」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一種從小就需要培養的能力。

 

2歲後發展同理心

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鍾秀足表示,同理心需要有足夠的認知發展與後天環境的引導,才能慢慢表現出來,約2歲後孩子就慢慢會出現;但若孩子2歲後的認知發展不夠,還是沒有能力去瞭解與體會他人,同理心還是很難產生。

鍾秀足老師的門診案例中,有的小朋友個性容易緊張退縮,因此需要多一點時間讓他熟悉環境,才能卸下心防,對其他陌生的孩子也是需要觀察才交往;而活潑好動的孩子比較隨性,很快就可以接受新鮮的事物,也不感到害怕,但規範的拿捏也相對鬆散,需要一再的提醒。

親子專欄作家黛媽咪則認為,每個小孩的個別差異不同,所發展的同理心行為端視刺激與經驗多寡而論。有些孩子受到較多的外在刺激(親人曾有傷亡、家裏曾有變故等),同理心可能會較早出現;而接觸經驗少的孩子,甚至可能到學齡期才漸漸發展出來。因此,爸比媽咪應多多觀察自己的小寶貝屬於何種特質,再予以教導。

當孩子學會同理心,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時,心態和行為會變得特別柔軟體貼;就像手上握著一把萬用鑰匙,可以適時的開啟每一扇與人互動的大門,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更加柔和溫馨。

 

【爸比媽咪來CHECK!】

常常聽到孩子出現一些「童言童語」,聽起來很可愛也天真,但有些傷人的話或明顯沒有同理心的語句是否也可一視同仁?如果讓孩子從小培養「同理心」,爸比媽咪就要先來檢視自己是否在教養上犯了以下的錯誤,順便也看看專家教您怎麼做,對孩子會更好!

 

通病1.狹隘的視野

小莉媽咪認為孩子還小,最好不要帶他去戶外,尤其室外縣市地區更是很容易讓孩子走丟或染病,因此小莉每天都生活在家裡、挺多就是家裏外面的公園。上了幼兒園後,小莉常常問媽咪很多啼笑皆非的問題:「為什麼○○說週末去花蓮玩,花蓮是什麼啊?」、「**說老家被土石流沖走沒地方住,為什麼不搬家就好了啊?」

矯正&叮嚀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特聘教師程祺表示,小莉看似童真的言論,其實隱含了父母過於設限保護區,導致小莉產生的「狹隘視野」。

建議爸比媽咪從小就讓孩子具備宏觀的視野和觀察力,透過戶外活動和郊遊的方式進行,例如:沿途旅行的過程中,孩子會看到不同地區民眾的居住環境、家庭狀況;當孩子對任何景物感到疑惑發問時,就是很好的機會教育(鄉下地區或偏遠山區的家庭較為弱勢,很多都仍有磚瓦房、木造屋,甚至門窗破舊的情形,這是都市孩子很少或接觸不到的景象,父母就很適合趁機介紹差異處為何)。

程祺老師再次提醒爸比媽咪,在分享或觀察的過程中,父母親的角色是分享者而非指導者,讓孩子用同理心去感受世界各處的差異,將會帶給他最完整的人生價值觀。

 

通病2.過度保護

薰尹的爸比和媽咪只有她一個小寶貝,從小就讓她用最好的一切;不僅從頭到腳都穿著名貴的服飾,連吃得東西也都很講究、用的餐具一定要消毒過後才使用。薰尹媽咪更是餐餐都要一口口餵食這小公主,認為孩子還小就是要多寵愛。因此,上了幼兒園的薰尹不能了解為什麼身邊的小朋友為什麼沒新鞋可以換?吃的東西怎麼可以不消毒就吃下肚?這些很基本的差異問題,卻是身處富裕環境的薰尹不能理解的。

 

矯正&叮嚀

程祺老師表示,現代孩子生的少,的確很容易過度寵溺,但還是要讓孩子適時有「親身近距離服務弱勢」的機會。定期帶孩子去弱勢團體(如:育幼院、孤兒院、醫院或是老人院)做志工服務,在服務過程中可以藉機詢問孩子感受:「寶貝~假如你現在是需要被幫助的人,心情會如何?」「寶貝~假如你身為這個爺爺的家人,會怎麼對待他?」透過服務後的追加問題,孩子會去思考並體會不同角色的立場。

黛媽咪會讓自己的孩子每天處於愛的氛圍中,因此他們也表現出穩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她會鼓勵孩子將體會過的幸福感受推廣出去,讓自己也擁有同理能力製造這樣的氛圍。透過爸比媽咪的身教和引導,孩子也能在被理解與接納的同時,獲得同理和柔軟的心去看待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人。當孩子能自動自發地去關懷與幫助別人時,別忘了給他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愛的擁抱,讓同理心在小小的心中,穩穩地生根、慢慢的長大!

 

Topic 2.「草莓小孩」不是我!

【實境show】97.11.07 自由時報

台北縣中和市容貌秀麗的女子楊詠琴前天遭男友馬翃殺害,馬翃行凶後跳樓自殺,警方懷疑馬翃因不滿交往近三年的楊女要求分手而行凶。

「都是媽媽溺愛害了他!」38歲的留美碩士馬翃殺害楊姓女友後跳樓,馬父向楊女家人說,獨子依賴母親成性,20多歲吃飯還要媽媽餵,還經常因情緒失控毆打高齡7旬老母。

楊女繼父郭國鎮說,馬母與丈夫分居兩地,馬翃父親前天到靈堂致意時透露,馬翃從小被母親溺愛,20多歲還要媽媽餵飯,但馬母卻三天兩頭被馬翃拳打腳踢,馬母案發後遲遲沒有現身,楊女家屬頗不諒解,認為馬母刻意隱瞞兒子精神不穩定,才會造成悲劇。

郭國鎮指出,楊詠琴相當乖巧,高中畢業後不久外出遊玩而認識馬翃;當時馬翃自稱從小在美國留學,取得碩士學位後返台在一家美商公司服務,他們夫婦都相當認同,並未反對兩人交往。但楊詠琴母親事後發現馬翃舉止有些怪異,曾打電話問馬翃的母親,她表示馬翃一切正常,加上兩人相戀近一年後決定租屋同居,也就不再過問。

因馬翃一直付不出房租,連行動電話費都要楊詠琴支付,被迫數度搬家,家人才知馬翃所言在美商公司工作是謊言。楊詠琴為補貼兩人的家用,兩個月前去打工,加上繼父每月提供兩萬元零用金,總共四萬元扣除房租及生活所需後所剩無幾。

 

show後觀

爸比媽咪們最近是否常聽到「尼特族」這樣的名稱呢?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簡稱NEET)的特徵就是「不就業,愛在家裡蹲」。起因為現今台灣家長礙於就業市場不佳,不堪子女受苦並放任其終日依賴家中經濟;孩子依附過深後也認為有人養最好,因此產生「不婚不生,只待在家」的現象。

從這樣的現象看出現代父母過於溺愛孩子,讓孩子不了解父母養育的辛苦、賺錢流的血汗;尤其,獨生子女的風潮席捲,很多家庭是一家三代六個大人對著一個孩子,當然把所有的資源全給這一個命根子,造就的結果就是孩子長大沒受過挫折,甚至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

 

「媽寶」孩子,「孝子」父母

鍾秀足心理師解釋這樣的尼特族現象,追根究底就是父母太過寵溺,存了點錢買了房子,其餘的都留給小孩;孩子不了解需要錢的重要和賺錢的辛苦,紛紛失去基本的奮鬥目標(賺錢)。此外,父母的過度保護也讓孩子經不起挫折,「媽寶」的孩子滿街跑,只要遇上不如意就退縮或逃離,一點承擔責任的能力都沒有,甚至成為如上述新聞中會傷害別人的恐怖份子。

黛媽咪認為時代改變,以往孩子生的多又要繁忙家務,通常孩子能吃飽就開心,反觀現在的孩子不僅要吃飽,還要吃的高級;父母若養成孩子虛榮的金錢價值觀,長大後辛苦的只會是父母自己。回歸孩子應該具備的各項生活技能,透過自己的能力去賺取果實,才能開始了解「責任」的重要性。

 

【爸比媽咪來CHECK!】

程祺老師提醒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小看子女」,過度保護只會導致孩子們「不堪一擊」,無法承擔任何責任;必須改變過度溺愛心態,鼓勵家中的子女學習向外發展和「自己動手」的基本技能。

 

 

通病1.凡事代勞

汪汪爸比對「女兒是前世情人」的這句話頗為認同,因為打從汪汪出娘胎後,把屎把尿都是爸比親力親為、絲毫無任何怨言。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汪汪都已經要上小學一年級,舉凡穿襪子、穿衣褲、吃飯等都還要爸比媽咪的協助,真難想像進入小學以後,一整天的如廁、午餐等日常行為,汪汪該怎麼辦…

 

矯正&叮嚀

現代父母多是「孝子」(孝順孩子),很多孩子也樂於當個不會生活的「媽寶」,這樣個親子關係真是令人擔憂。因為孩子終究會長大,父母也會逐漸老邁,如果一直維持這樣的模式,當老邁的父母沒有力氣了,不知道如何生活的孩子怎麼辦?孩子從滿月開始就有需要接收的刺激,才能使他各個器官正常發育並成長;爸比媽咪應協助孩子多多刺激發育,疼愛之餘也別因此剝奪正常成長的機會。

此外,鍾秀足心理師提醒媽咪要加強「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像是:自己上廁所、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收拾玩具等。剛開始,孩子聽到爸比媽咪說:「自己穿衣服!」、「把玩具整理乾淨!」這些口令時,會感覺模糊且籠統,無法真正嘹解應該做什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爸比媽咪先示範一次(如何穿衣服、如何收拾玩具),口中也詳細的說著步驟,如此一次兩次的交代,孩子就能遵循並養成好的習慣。

 

通病2.自私行為

小寶是個愛計較的小孩,跟鄰居的小小孩們玩耍時,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有時只是妹妹碰到他的玩具,也會惹得小寶哇哇叫不停。媽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分享也沒差,所以不以為意;只是這樣的舉動的確還是「自私」了點,長大會不會也不太懂得「將心比心」呢?

 

矯正&叮嚀

黛媽咪看到各種事件都會與孩子分享,並藉此詢問孩子「假如你是…」的問題;讓孩子藉由想像力來想像自己變成另一種角色時的處境,趁機反思行為。幾次的練習後,孩子較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場看事情,基本的善心也會發揮出來;倘若爸比媽咪發現孩子對於人的觀察或感受比較難體會,也可以試著從對待動物開始,例如孩子很愛小狗,就從照顧小狗的觀察開始培養「愛心」和「善心」。

此外,不要以賄賂或強迫方式,讓孩子表現「分享」的行為,有些爸比媽咪會以獎品鼓勵孩子表現「無私」的精神,但這樣容易讓孩子用「物質」來衡量是否應該付出,若沒有回饋則分享的行為便消失無蹤。程祺老師提醒,真正的分享必須來自「誠心誠意」,它所激發的良善行為應是不求回報的;倘若看見孩子做出將心比心的行為時,記得給他一個擁抱當作鼓勵,讓孩子從父母的反應中了解這樣的行為是好的、是被肯定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11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陳韻如
諮詢/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鍾秀足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特聘教師 程 祺
親子專欄作家 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