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東禁止!西不准!只會教出畏縮的孩子…

你可曾計算過今天對孩子說了幾次「不行」、「不要」、「不可以」?當爸媽越是禁止,孩子似乎就會想要嘗試!有時候,爸媽的禁止命令十分離譜,其他爸媽看不下去,才說個幾句,爸媽還會請對方不要干涉他的教養方法,這時身為旁人爸媽可以怎麼做?而凡事愛禁止的爸媽,會讓孩子沒信心,您也應該反省反省了,但怎麼做才好?
東禁止!西不准!只會教出畏縮的孩子…

 

而凡事愛禁止的爸媽,會讓孩子沒信心,您也應該反省反省了,但怎麼做才好?

爸媽越禁止,孩子越想試!

1.5歲的孩子對於家中的插座很有興趣,平時爸媽總是 禁止孩子靠近插座周圍,孩子感覺到那個地方好像很神秘,於是趁著大家不注意時,偷偷伸手摸摸看…。

對於任何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什麼東西都想要用嘴巴、小手感覺一下,有時候可能是爸媽「提醒」了他不能做某些事情,反而激發孩子心中小小實驗家的精神,想要試試看爸媽口中的禁忌到底是什麼?

爸媽可以這樣做

降低危險性,放手讓孩子試試看

許多爸媽都會將剪刀視為危險之物,禁止孩子接觸使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范盛棻指出,剪刀雖然的確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但身為爸媽可以將此危險性降低,提供孩子一把合宜的兒童安全剪刀及紙張、布料,並教導孩子正確使用剪刀的方式,讓孩子在爸媽的視線範圍內使用剪刀。一旦孩子有了探索剪刀的機會,就比較不太可能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自行拿東西亂剪,因為孩子已經擁有了剪東西的經驗,孩子內在想要學習剪刀的需求被滿足了。

安全範圍內,帶孩子一起試試看

每天洗澡時,爸媽總會擔心孩子任意開啟熱水因而燙傷,范盛棻臨床心理師建議爸媽可以先跟孩子說:「紅色水龍頭一打開,會有很燙的水流出來,我們的手不可以摸。」也可以以大人的手帶孩子的手,隔著一段安全距離讓孩子感受到燙燙的水溫,孩子應該就可以明瞭若溫度再高一些就會感覺不舒服,而不會頻頻想要碰觸熱水,但前提是爸媽得先帶著孩子做解釋與練習。

延伸閱讀:擔心把小孩養壞?花5分鐘測驗自己是不是恐龍爸媽

爸媽越禁止,孩子越受限!

有時候,並無涉及孩子的安全或危險事件時,有些爸媽卻還是習慣使用「不可以」、「不行」…等否定句型來與孩子溝通。

孩子從不斷探索之中,體驗及學習各種新事物,倘若爸媽總是使用否定句,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發展。范盛棻臨床心理師指出,尤其是學步兒,對於周遭環境事物充滿好奇,假如爸媽太常禁止孩子做這個、不准孩子碰那個,可能會讓孩子減少主動探索的意願。

如果爸媽總是侷限孩子的所作所為,孩子可能變得不敢嘗試新事物,也會較沒有自信。而且,因為缺乏許多探索經驗,面對新事物時,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范盛棻臨床心理師表示,隨著年紀成長,孩子看到許多事情別的同學都會做,這樣的經驗會慢慢地讓孩子缺乏自信心。

爸媽可以這樣做

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

大部份爸媽在日常生活的教養裡的確時常出現禁止命令。在臨床治療經驗之中,范盛棻臨床心理師會讓爸媽維持部分的命令控制。原因在於多數爸媽還是希望孩子聽從他們的話,且爸媽是出於關心孩子而急著禁止孩子做某事,因此還是會讓爸媽擁有禁止權利。

雖然爸媽可以使用負面的禁止語句,但范盛棻臨床心理師還會建議爸媽多使用正向語言,也就是直接告訴孩子──「爸媽希望你怎麼做」;當孩子做到後,再給予孩子讚美。當爸媽開始對著孩子說出較多的正向言語後,使用「不要…」、「不可以…」等命令語句的次數就會相對減少了

像是帶孩子到戶外踏青時,巧遇熟識友人,爸媽和友人閒聊幾句之際,孩子在一旁東奔西跑,爸媽部斷大喊:「你不要跑來跑去!」孩子還是猶如耳邊風,此時,范盛棻臨床心理師建議使用具體且正向的詞彙讓孩子完成指令──直接告訴孩子「請你待在我的身邊」可能會比較有效。

提供選項讓孩子選擇

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H.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developmentaltheory),孩子有了行為能力之後,大約是1.5~2歲之間會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也就是孩子的自主性變得很高,大小事情都想要自己來,不受爸媽的控制,為了管控孩子的爸媽,便下了許多新規定。

爸媽可能會告訴孩子──你不可以抓魚、不可以玩泥巴,不過,孩子抓小魚、玩泥巴都是體驗這個世界的方式,這就是孩子的自主性。或許爸媽會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很不好帶、很頑皮,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過動兒?怎麼講都講不聽,其實孩子只是正在發展自主性罷了。

范盛棻臨床心理師建議爸媽提供孩子做自主性的選擇,可以2、3個選項來做選擇。比方說,在公園玩到不想回家的孩子說:「我一定要玩到搖搖馬才要走!」爸媽就可以這樣跟孩子說:「你要玩一分鐘的搖搖馬,還是現在回家吃布丁?」讓孩子也有選擇的權力,不完全剝奪孩子的自主性,但選項部分還是要由爸媽負責過濾才行

模仿、稱讚與陪伴孩子

范盛棻臨床心理師表示,有一個「親子互動遊戲治療」(Parent-ChildInteractionTherapy,簡稱PCIT)理論提到,如果爸媽想要讓孩子乖乖聽話,就要提升與孩子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就是「親子關係」。然而什麼是親子關係呢?

以一個例子來說明親子關係──如果我麻煩我的家人、朋友或同事幫我買咖啡,可能會比路人幫我做這件事來得容易,那是因為我與家人、朋友或同事較有關係,我與路人並無特殊關係。因此,如果我跟這個人較有關係,他願意幫忙或聽從命令的比例會較高。將此例子套用到孩子身上亦是如此,爸媽如果與孩子建立較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孩子的聽話比例會變高。

那麼爸媽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呢?親子互動遊戲治療理論認為,爸媽應該模仿與稱讚孩子,而不是給予孩子建議或批評。孩子玩玩具時,有些爸媽在一旁提問:「這個車子是什麼顏色?」「你的車子要開去哪裡啊?」對於孩子來說,爸媽提了問題,就是打擾他的遊戲了。

當孩子趴在地上玩車子時,親子互動遊戲治療理論建議爸媽也一起趴在地上,模仿孩子動作,孩子會覺得好好玩,爸媽正在學我做,我受到許多好行為的關注。只要每天與孩子進行這樣的遊戲大約5分鐘,在這5分鐘之中,爸媽不會提問,也不會批評孩子,而是全心全意投入描述孩子在做什麼、模仿孩子的遊戲、具體稱讚孩子的好行為、忽略不具危險的行為。在遊戲世界之中,爸媽跟著孩子的遊戲進行,就能夠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延伸閱讀:從寶寶9個月大開始 讚美VS糾正,這樣說才有效!

當其他爸媽不斷下達禁止令…

有時候,爸媽的禁止命令十分離譜,其他爸媽看不下去,才說個幾句,爸媽還會請對方不要干涉他的教養方法,身為旁人爸媽可以怎麼做?

如果一直使用禁止命令的爸媽是我們不認識的陌生人,通常是不會做任何立即性的介入;即便是面對與我們關係還不錯的爸媽,也不需要當場涉入他們的親子關係之中。范盛棻臨床心理師表示,每位爸媽都有其管教孩子的想法或心情,如果直接干涉,等於是沒有照顧到他們的感受,可能傷害其自尊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況且教養是很難做類似公權力的介入,想要幫忙的爸媽可以用「示範」的方式來做些改變。

以正向表達做為示範

如果你的孩子也在身旁,就可以對著自己的孩子使用正面命令句型。在此環境之中,做為較為良好的教養模式示範,讓其他爸媽看到孩子表現的差異,而其他孩子也發現你的孩子因為做了某些事而被稱讚了,因而跟著模仿。像是在餐廳用餐裡,孩子不免想要起身活動,那個跑來跑去的孩子,看到你的孩子因為聽話而被稱讚,那位不聽話的孩子因為也想要受到稱讚就會跟著調整其行為。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