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專家專欄

過度依賴擠奶器,當心發生這件事

擠奶器的發明真是進代人類學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了,它不僅僅提供上班族婦女繼續哺餵母乳的新選擇,還讓早產兒或是唇顎裂及其他無法含乳寶寶有機會吃到自己媽咪的珍貴乳汁。現今的擠奶器,款式多樣,功能齊全,靜音模式、手動電動、單邊雙邊、調整強度和吸乳模式,五花八門的選擇讓新手爸媽真是無所適從,我還在門診遇過為了待產包的擠奶器該選什麼品牌而鬧離婚的夫妻,其實擠奶器是一個「兩面刃」,算是母乳哺育的幫手,卻也是殺手!
過度依賴擠奶器,當心發生這件事

省時省力?還是失去能力?

多數使用擠奶器媽媽認為,擠奶器可以更快的把乳汁移出,只要把喇叭罩固定好,機器打開,20到30分鐘解決擠奶工作(如果用雙邊擠奶器),手不需要用力,輕鬆解決擠奶大事。

 

不過也因此,許多媽媽失去了「手擠奶」的能力,有一次我和一位新手媽媽朋友約了一起吃飯,到了擠奶時間,朋友打開包包才發現漏帶了一條擠奶器的管子,結果雙邊擠奶器完全不能使用,結果是我們兩個一起蹲在廁所,我們兩人一人一邊用手把奶擠出來,才解決他的「炸奶」危機。

 

另外,機械式抽吸操作的擠奶器常常會讓乳汁淤積堵塞,造成硬塊聚集問題,經常使用擠奶器的媽媽因為會計算擠奶時間,或是以擠出的乳汁量為單次擠奶標準(例如:每次擠奶都固定是每四個小時擠出180cc),而失去檢查乳房硬塊「雙手的感知力」,有了「數字迷思」的結果,常常是忽略小小的腫脹,等到變成堵塞的石頭奶,才驚覺事態不對,結果附上更大的代價。

 

第三種可能失去的能力,是寶寶的「吸吮力」,研究發現產後三週內使用擠奶器,和低親餵率及較短的哺乳時間有關係,意思就是,產後很快就使用擠奶器的寶寶,沒有什麼練習親餵的機會(因為都喝媽媽自己費力擠好的母奶),等到媽媽覺得累,或是有硬塊擠不出來的時候,寶寶也不太會直接吸吮媽媽乳房了,媽媽的母奶之路因此困難重重,也更容易放棄哺餵母乳,所以能撐到6個月的媽媽真是「神人」等級了。

 

正確使用擠奶器,保有三大「哺乳力」

當然,擠奶器好好用,絕對是母乳媽媽的好幫手。

1.無限量的練習機會

首先,產後一週內的黃金初乳,最好是讓寶寶用嘴吸吮,寶寶因為醫療因素和媽媽分開或是含乳不佳時,媽媽可以學習用「手擠奶」幫助黏稠的初乳移出,除此之外,只要媽媽的體力許可,就盡量讓寶寶多練習含乳吧!把寶寶的嘴練會了,絕對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唷!

 

2.養成檢查乳房的習慣

不管親餵還是擠奶,都請媽媽在乳汁移出以後檢查自己的乳房,了解自己的身體,什麼樣的乳房較脹奶,什麼樣的乳房叫做硬塊,自我檢測,才是避免大問題的根本之道。

 

3.選擇合適的擠奶器並且正確使用

哺乳門診中大約有一半的問題都是來自於擠奶器使用不當,例如吸力太強,讓乳房慢性受傷,或是喇叭罩尺寸不對,讓乳頭乳暈水腫,這些傷害當下可能都不會讓人感覺疼痛,但是往往用皮膚顏色改變、乳汁淤積、硬塊生成、堵塞、乳頭破裂等方式呈現,讓媽媽頭痛奶也痛,因此擠奶器建議諮詢以後再購買(或是有機會租用、借用醫院、月子中心的機器,覺得適合以後再買比較好)。

 

我很喜歡擠奶器,擠奶器讓選擇餵母奶的媽媽有喘息的機會、更多自主的空間,也能讓母奶娃的爸爸享受瓶餵寶寶的親子時光,雖然有時候我覺得擠奶器也是滿邪惡的發明,讓在職場的母奶媽媽格外辛苦(大眾普遍認為:已經給你上班時間擠奶算是很禮遇了,怎麼可能提供更長時間的產假和育嬰假在家陪伴寶寶呢?)。不管如何,火藥的發明可以創造出美麗的煙花,也可以是致命的武器,端看我們怎麼使用吧!

 

擠奶器中毒症候群(BPDS)也叫「擠奶器依賴症候群」,泛指產後三天內立即開始使用擠奶器,在不使用擠奶器的情況下即無法有效移出奶水的症狀,好發於已發展國家中的婦女及新生兒,患者常見的症狀包含乳暈水腫、乳腺堵塞、乳腺炎、較短的哺乳週期(通常不滿半年)等等。成人患者的特徵可能有:緊張型、有掌控需求、理性思考、個性急、上班族、對痛覺較敏感的女性。嬰兒患者的特徵則為個性急、口欲強的嬰兒。

 

本文章轉載自《RD Peng's營養設計吳芃彧─媽寶母奶營養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