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又是獨留孩子在家釀悲劇!1歲男童墜樓身亡...

絕對不要讓孩子獨自待在家!宜蘭昨(15日)發生一名1歲男童從4樓窗戶墜落防火巷,送醫後仍不治身亡。據悉,這對父母育有7名子女,1歲男童排行最小,平時與父母同睡一間房,昨天早上爸爸出門上班,媽媽則載大女兒去上學,只剩下其他孩子們在家,沒想到悲劇就發生了...
又是獨留孩子在家釀悲劇!1歲男童墜樓身亡...

 

又是一起獨留孩子在家的悲劇!宜蘭昨(15日)發生一名1歲男童從4樓窗戶墜落防火巷,送醫後仍不治身亡。根據報導,這對父母育有7名子女,最大的女兒已經上大學,1歲男童則排行最小,平時與父母同睡主臥室。事發當日早上6點爸爸已出門上班,媽媽則載大女兒去車站搭車,家裡則只剩7歲、3歲、1歲的孩子們在家,沒想到悲劇就發生了...

7歲的小姊姊原本外出吃早餐,發現未帶錢而折返家中,而媽媽此時已在家中找不到1歲男童,兩人在屋內遍尋不著,最後從4樓往下探望,發現男童小小的身軀躺在防火巷,但送醫後仍宣告不治。母親供稱,男童很活潑,喜歡在床頭櫃及床上跳者玩,猜測應該是這樣才從主臥室窗戶墜落,母親泣訴「自己與這孩子無緣」。

很多時候家長太有自信孩子能夠照顧好自己、能明白聽從家長的指示,大人就放心外出獨留孩子一人,南台中家扶中心提醒,雖然明文規定6歲以下不可獨留,但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家長還是別心存僥倖,即使是超過6歲的孩子都可能發生危險,最好還是別讓孩子獨自待在家。

延伸閱讀:働!台中4歲女童從陽台墜樓亡!6大防墜措施不可少

千萬別獨留孩子自己在家
<示意圖>

兒少法規定,6歲以下不可獨自在家 

星期六的晚上,一通電話響起,原來是10多年沒見的老友打電話來約珮珮出門,珮珮自從結婚後便很少與朋友聯絡,想著這次趁著老公到外地出差,孩子又已經熟睡,掙扎了許久,便簡單的梳妝打扮後出門了……

珮珮與朋友一路暢聊到半夜12點多,終於想起此時才7個多月大的孩子應該會起床討夜奶,於是趕緊結束聚會,帶著愉悅的心情回家,然而一到家,不像平常般,孩子不但沒有哭聲,房間也異常的安靜,仔細一瞧,孩子竟然趴睡,一動也不動,而且窒息了……珮珮瞬間呆住,只是一愣一愣的看著孩子,此時再多的懊悔也喚不回寶貝的性命。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1條規定,「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不得使六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也就是說6歲以下的兒童,不可讓他獨處或由不適當的人代為照顧。

獨留童,最高可處15000

上述中的案例,珮珮儼然違反了法律規定,根據兒少法第99條規定,可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罰鍰,以及第102條規定,必須接受4小時以上,50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然而罰錢、教育輔導事小,父母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釀成永遠無法挽回的悲劇,才是讓人最痛心的。

國外法律規定,12歲起跳

但是在台灣超過6歲的孩子,就可以放任他們獨自留在家中嗎?基本上,在澳洲QLD省要12歲、美國伊利諾州要14歲、加拿大安大略省則要16歲,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更曾說過,「6歲」標準實在太寬鬆,以他自己會採取更嚴格的18歲。

延伸閱讀:男童過馬路找媽媽遭貨車輾斃!注意孩童外出安全,家長應該這樣做

千萬別獨留孩子自己在家

制定完善計畫,再嘗試放手

到底孩子幾歲後才可以讓他們獨自在家,沒有標準答案,只能說依現行法律規定是6歲,但建議爸媽在不違法的前提下,應該制定完善的安全計畫,才能嘗試讓孩子獨自在家,但要提醒父母,只要獨留兒童在家都有可能會發生危險,必須先做好心理準備。

安全完善計畫這樣做

1.與孩子進行模擬演練

爸媽可以先和孩子在家演練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像是有陌生人按電鈴、電話響起時,均不要理會,並在爸媽回來後告知。

2.絕對不要跟陌生人走

若是孩子不小心回應陌生門鈴或電話,記得教導孩子絕對不要跟著陌生人走,或是聽從陌生人的指示,以免發生意外。

3.提供重要電話清單

爸媽外出時應該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以及報案電話「110」,並且貼在電話上面或是其他明顯的地方,告訴孩子有事的時候,就撥打上面的號碼。

4.請鄰居定時查看

若是爸媽放心,也可以請鄰居、大樓警衛幫忙查看孩子的狀況,必要時也可以立即報警或求救。

5.訓練孩子表達事件

爸媽在平常時就可以多跟孩子聊聊天,像是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阿公阿嬤今天帶他去哪裡玩?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食物等,訓練孩子表達事件的人事時地物,當留下孩子獨自在家時,返家後也能請孩子清楚表達當天發生的事,才較能掌握孩子的狀況。

6.訓練孩子在危急中懂得求救

爸媽應該告訴孩子,當遇到危險時,例如:陌生人闖進門、失火、被燙傷等,應該要懂得尖叫、求救,像是盡快撥打爸媽手機、呼叫鄰居等。

延伸閱讀:爸爸獨留孩子在安全座椅睡覺,竟釀安全帶勒死悲劇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