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宜屏
兒童族群的醫療照護及提升治療品質,又大「藥」進了!中央健康保險署日前針對早產兒與未插管治療的新生兒、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克隆氏症等四類病人,通過多項新藥給付。
作者: Editor
小龍是32週的早產兒寶寶,出生後6個小時就發現有呼吸急促、鼻翼煽動及費力呼吸合併發紺的情形。經醫師評估小龍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這種情況讓爸媽擔心不已,所幸經過醫療團隊緊急給予表面張力素處理及細心照顧後,小龍的狀況才逐漸恢復穩定。為什麼會這樣呢?如何防範與治療?
作者: Editor
根據統計,臺灣每年約有近兩萬名的早產兒出生,隨著新生兒加護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約有九成左右,但面對體型比一般嬰兒還要嬌小的早產兒,家長、尤其是新手父母的照顧信心通常不足,有些父母因此會找各種理由希望延遲出院時間,事實上只要有充分的準備,早產兒在親情的懷抱下更能順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