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旻君
你有多久沒聽到「正來尞」?你知道「謝謝」在四種客語腔調中的說法嗎?一群中央大學的學生,想要找回屬於自己的母語,也想讓更多年輕人輕鬆成為「客青」,於是他們以大學生活為架構,創造了趣味又紮實的客語教材《來去學客話》。
作者: Editor
新竹市客語親子團發起人戴蘊思,分享與孩子用客語進行親子共讀的過程,甜蜜而美好,甚至幫自己找回了母語。 音樂人林生祥女兒早產,夫妻倆擔憂掛心,期盼她健康,細心呵護成長過程中,竟意外撫平自己童年的傷口,親子互動化為一首首客家童謠。
作者: Editor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根本,此外,學好母語也可為學習其他語言打下堅實基礎。讓我們來看看國外對於母語、雙語及多語的研究報告。
作者: 游資芸
一種語言代表著一個文化,客語教育工作者林慧君,堅持在家與三個孩子用全母語互動,她希望客語在孩子們心中,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並傳承下去成為下一代的競爭力。
作者: 游資芸
身兼職能治療師的客家歌手邱廉欽,因祖父母意外身故,決心找回母語記憶,用音樂引領4個兒子說母語,一路上他發揮治療師的專業,引導孩子配音、唱歌、拍影片,成就滿滿之餘也為自己撿回客語。
作者: 游資芸
雙母語學習是現今主流的教育趨勢,爸媽一人一語跟孩子說雙母語,不但能輕鬆學會兩種語言,還能刺激幼兒大腦發育,增進各項發展能力。
作者: 游資芸
林生祥女兒早產,夫妻倆擔憂掛心,期盼她健康,細心呵護成長過程中,竟意外撫平自己童年的傷口,親子互動化為一首首客家童謠。孩子送給父母的禮物,遠比父母付出更多,林生祥感慨:「女兒讓我再過一次童年。」
作者: 游資芸
親子共讀除了用華語、英語,還能用何種語言?最新潮的答案是母語!新竹市客語親子團發起人戴蘊思分享,與兩個孩子用客語進行親子共讀的過程,甜蜜而美好,甚至幫自己找回了母語。
作者: 陳萱蘋
近年來受到廣泛討論的母嬰話題,除了正向教養之外,爸媽是否還注意到「台語家庭」這個關鍵詞也時常映入眼簾呢?雖然「台語家庭」跟「隔代教養」的孩子都可能具有聽、說台語的能力,但「台語家庭」跟一般大眾想像的台語孩子多是偏鄉或隔代教養的背景不太一樣。這群台語家庭的家長們是有意識地對孩子講本土語言。本文邀請新北三峽台語親子共學團發起人Ko Suan-san分享自身經驗,一起來看看她滿滿的收獲吧!
作者: 邱明瑜
台灣的美,來自於多元族群交織出獨特的文化內涵,而語言就是領略文化的重要一環,客委會語言發展處饒栢丞科長與老婆徐美婷都是道地客家人,不過兩人由於工作生活都在台北,為了讓小孩可以從小接觸母語,兩夫妻用心營造了許多語言使用的機會,讓七歲的兒子自然的講出一口流利的客語。
作者: Chen Belle
有很多父母擔心寶寶學雙語會造成孩子語言混淆,但早有專家學者研究,寶寶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可以分辨兩種不同的語言,也可在同一時期學習一種以上的語言。雙語教育並不稀奇,世界各地的許多孩子都在雙語和多語的環境裡成長。
作者: 敖庭綸
幼兒如何學習母語與第二外語?學習外語真的越早開始越好嗎?該為孩子選擇雙語或全美語的幼兒園嗎?若學齡前孩子不學英文,進入小學後跟得上嗎?若是家長本身英語能力不好,可以如何協助、引導孩子開心學英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