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高敏感 共有14筆資料

封面人物 趙小僑︱她是劉亮佐和典典寶寶的唯一:「現在教孩子的所有事,都是為了讓她離開我。」

作者: 游資芸

趙小僑強調,現在教她的所有事,都是為了讓典典寶寶離開我的時候,能夠獨立。

部落客專欄 當父母老去,更明白手足的珍貴,比起自己孤獨承受悲傷,更能勇敢面對父母老去的過程......

作者: 琦琦

直到4年多前,我們家都還是一家三口的狀態,小包一個人從0~8歲也過得很快樂,獨佔父母的愛。加上當時覺得養育一個高敏感孩子很辛苦,費心費神,所以一直都沒有二胎打算。

學習當爸媽 哭鬧、掛奶、不睡戲碼天天上演,搞定「高需求寶寶」10大攻略

作者: 游資芸

你家有24小時離不了身的「高需求寶寶」嗎?常常聲音比別人高分貝、情緒比別人更敏感、反應比別人更強烈嗎?面對這樣的寶寶,大吼大叫不是辦法,快來試試高需求寶寶10大攻略法,你也可以成為戒吼爸媽!

新知快遞 不可標示產品優於母乳! 114 年起嬰兒食品標示管理新制上路

作者: 林宜屏

爸媽們注意,明(114)年 1 月 1 日起,嬰兒食品標示管理新制上路囉!嬰幼兒屬於高敏感族群,食品規範應訂定比成人更嚴格的衛生標準。為了不造成誤會,產品不可標示優於母乳,上面也不可以放嬰兒圖片喔!

學習當爸媽 【如果重啟人生】Y世代斜槓媽媽碧安朵:「如果重新來過,我想改變和隊友的分工與溝通方式。」

作者: 江睿毓

細節控媽媽卻偏偏遇上規律性低的高需求、高敏感孩子!碧安朵曾經懷疑「到底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怎麼做都不對?」因為女兒(艷寶),讓碧安朵發現,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沒辦法控制和無法規範的事。

部落客專欄 關於高敏感孩子,那些意想不到的溫暖回饋

作者: 琦琦

11 多年前得知懷孕的那一刻,我又驚又喜,因為做人計畫實現,有個小生命要誕生在我們家了!我常覺得孩子出生前,總是在天上飛呀飛的,選定父母後才決定降臨在哪戶幸運的人家,而在 11 年前,小包出生了。

學習當爸媽 孩子有開學症候群怎麼辦?掌握6原則度過挑戰

作者: Grace

上禮拜公幼開學,私幼也已經上了兩週的課,有沒有發現孩子開學後的行為舉止變得怪怪的?心理師蔡佩珊表示,許多孩子在假期快結束、學期剛開始時,會因為預期性的壓力出現一些身心變化,也就是開學症候群!

學習當爸媽 高敏感孩子總是哭鬧不停?5招減敏讓孩子不再情緒暴走

作者: 親子天下

挫折、心累、無所適從⋯⋯這些常常是高敏感兒童家長的感受。在教養高敏感孩子的過程中,常因孩子強烈的情緒,或者無法融入團體而讓家長煩惱。本文邀請職能治療師、心理師提供教養建議,5個方法協助家長面對學齡前的高敏感孩子。

部落客專欄 當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喊媽!全職媽媽一整天崩潰行程公開

作者: 琦琦

一整天一打一照顧一個高敏感寶寶真的蠻辛苦,所謂的辛苦並不全是勞力付出,還有非常多的勞心傷神……因此若旁人問起:「妳一整天都在忙什麼?」媽媽都有種說不出口也講不明白的無奈及無力感。

親子教育 孩子愛哭又難搞?孩子不是被寵壞,只是高敏感!用6個方法讀懂孩子,將高敏感變成優點

作者: 未來Family

孩子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鬧,很多人認為是「問題行為」,都是爸媽把孩子寵壞了,需要好好管教。但其實,高敏感是先天特質,一般的管教處罰對他們來說沒什麼用,相反地,可能讓孩子變得更崩潰、失控。

學習當爸媽 隋棠曝Max是「高敏感兒」,老公的態度轉變讓人感動

作者: 周品攸

隋棠與Tony婚後育有2子1女,日前她在臉書自曝大兒子Max是「高度敏感的孩子」,情緒表達的方式往往很強烈,歡起來的時候常讓Tony也跟著失去耐心而撒手讓隋棠自己處理,但最近她發現Tony有了些轉變,讓她感動得記錄下這一刻。

親子教育 淡定x探索x觀察x人際x高敏感,5種特質寶寶的相處之道

作者: 陳萱蘋

有的寶寶愛吃重睡、有的寶寶活潑好動、有的寶寶小心謹慎、有的寶寶逢人就笑、有的寶寶不喜變動,透過爸比媽咪的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特質,從中瞭解需求,進而給予合宜的照顧教養方法,陪伴寶寶開心健康的成長!

親子教育 協助敏感兒適應新環境3階段

作者: 陳映潔

1〜5歲這個年紀,正是孩子們開始探索外在世界、運用自己的智慧判斷、學習信任、並練習在適當時機勇於走出爸媽懷抱的時期。然而,有一群高度敏感的孩子,他們比起其他小孩,更難適應新的事物和環境,以下將討論如何處理他們嘗試新事物時的猶豫不前,守護孩子的心靈,讓高敏感寶寶也能健康快樂地走出去!

學習當爸媽 教寶貝學會面對「失去」

作者: editor

前陣子膾炙人口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有一句經典名言:「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地放下,最令人遺憾的,是沒能好好地道別。」孩子的世界很小,擁有的本來就不多,「失去」對他們所造成的衝擊,遠比大人所想的更為嚴重。因此,如何教孩子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失去」,並且找到適當的方法來度過失落的悲傷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