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工作家庭兩頭燒……別把職場低氣壓帶回家

工作累了一天,回家只想好好放鬆,卻遇上在家忙碌一整天、等著與人分享生活瑣事的另一半?或是終於回到家的興奮孩子,想和剛下班的爸比媽咪玩遊戲,卻沒人提得起勁、展開笑顏和孩子進入「親子時間」?
工作家庭兩頭燒……別把職場低氣壓帶回家

 

臺灣有越來越多雙薪家庭,夫妻倆必須同時努力工作賺錢,才能撐得起一個家;但工作環境與家庭環境不同,不能只靠集中精神有效率地完成,還需要更多心力投入。在外工作很辛苦的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不會因工作而影響家庭關係?

「我老公回家從來就不做家事,他每次都說自己很累,難道我就不累嗎?一切都是我該做的嗎?」、「我沒有說這是你該做的……我工作真的很累,而且我明明就有幫忙,回家以後都是我在看小孩不是嗎?」、「你帶著小孩看電視叫作照顧小孩?而且照顧小孩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嗎?為什麼說是『幫忙』?」

當職場與家庭面臨衝突

在諮商室裡,一對夫妻將平時累積的怨氣一股腦兒地朝對方擲去,儘管衝突總是一再重覆,數次成為他們爭吵的導火線,卻似乎永遠都沒完沒了,讓兩人的關係陷入死胡同裡。

職場影響家庭,有時不易察覺

進入婚姻關係之後,兩人關係從戀愛中單純的享樂、互動,轉變成為彼此的責任,加上隨著孩子出生,有越來越多事需要共同承擔;此時,若正值工作起步的階段,雙重壓力在每日生活中考驗著個人的反應能力,更於生活的細節中試探夫妻處理問題的方式。「其實,職場造成的問題,常常藏在爭吵的背後,不容易被察覺。」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如果仔細聆聽每對夫妻的吵架內容,也許會發現他們在爭執時所提到的問題,不一定與兩人在關係中承受的壓力相關,爭吵,只是一個引爆點而已。

工作壓力帶來生理與心理耗損

根據勞委會去年底做的調查,臺灣於2013年全年的工時時數高達2141個小時,在30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3;工時長第一個影響的層面,是每日疲憊的身體。有許多人在8~10個小時的工作後,就變成一個洩了氣的皮囊,只想要躺在沙發上不動腦筋地控制遙控器或是滑手機,如果此時還要被提醒處理家務,恐怕是雪上加霜,脾氣會來得比身體動作還要快。

另一個會在工作中被耗盡的,還有可以面對壓力的心理承擔程度。現代社會工作分工精密,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不免必須面對與人交流,處理各種大小的人際狀況,即使早上都精神抖擻地上班,經過一日下來同事、其他與工作相關人士的疲勞轟炸,接近下班時間,不知不覺中連與人聊天、作基本的社交都讓人感到煩躁。如果此時另一半問起:「晚餐想要吃什麼?」可能還會引起不耐:「連這種事也要問我嗎?你不能自己決定就好?」

工作家庭兩頭燒

未覺察與紓解,壓力成黑洞

於是,在工時長的捆綁之下,大家僅能將這些情緒及疲憊暫時推到一旁,撐起意志處理當下的家庭要務;所謂的壓力,就靠快速又簡單的方式解放,「例如有些人就會開始喝酒、抽菸麻痺自己,比較極端的甚至是飆車,或是加入更多應酬。」羅惠群諮商心理師說到,但是這樣的方式不但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對健康有害,有時還會引起另一半的不快,爭吵過後又是更多壓力,再次陷入行為的惡性循環。真正有效的方式,需要時間與耐心,發掘出壓力源之後找出較好的方式解決,可惜在忙碌的家庭裡,似乎不太容易做到。

角色定位增加夫妻分工壓力

除此之外,由於成長環境影響,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仍悄悄地左右著臺灣的每個家庭,例如女性將重心放在孩子的成長,男性將重心專注在外面的工作,即使今日社會形態轉變,男性與女性的工作量逐漸一致,夫妻雙方回家之後,仍需面對傳統的分工壓力:太太可能需要煮飯、洗衣;先生一旦無法賺取足夠的家用,就會被太太視為「無用」、沒有發揮其角色的功能。即使有一方對於工作或家務的分配現況不滿意,卻無法放手或暫停,害怕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

於是,「金錢」常常坐上夫妻爭吵原因的寶座,只要先生工作不順、沒有賺取相對的工資,就會讓太太失去安穩家庭的感受、轉而使得男性感到自卑。雖然金源在現實生活很重要,卻不該成為「非有不可」的吵架工具。這樣的場面容易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於是他們便開始覺得「有錢才會幸福」、「我長大以後一定要賺很多錢」,甚至將過錯推給自己,認為因為自己的存在需要很多金錢來培育,才讓父母總是因為這個議題吵得面紅耳赤,除了害怕父母之外,有時更會導致他們的行為發展受到影響,甚至出現偏差行為。

工作家庭兩頭燒

5階段,支持你的另一半

每個家庭的確都有本難念的經,隨著家庭背景不同,每個人所面臨的問題也相距甚遠,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解決。當決定一起成立家庭的那一刻,便是認同對方為自己的家人,面對日常生活最親近的人,即使想要壓抑內心的不快,往往都是適得其反,將另一半關在門外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夫妻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了解、體諒,羅惠群諮商心理師提出5個方法,幫助大家懂得並支持另一半再多一點點,這5階段分別是──知曉家庭狀況、同理、轉念、合作及回饋。

知曉家庭狀況:找時間談心 

在烏煙瘴氣的辦公室裡工作,一下是主管找麻煩、一下是同事又捅出了一個大簍子,回家後還要擺出無所謂的笑臉,要演得好可能比得到金鐘獎最佳男(女)主角還困難,可惜另一半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講了,好像也無濟於事。但事實是,如果問題無法在家庭這個第一道防線獲得排解,受到影響的往往還是最親密的另一半,持續不談的結果,可能還會造成誤解:「我才不相信一份工作可以讓你累成這樣!」讓兩人關係更加緊張。

羅惠群諮商心理師認為,夫妻由於生活緊密,可以成為對方最好的紓壓夥伴,只要讓另一半了解自己的狀況,通常可以獲得很好的陪伴療癒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若需要和對方「聊一聊」,首先就必須選擇雙方最輕鬆的狀況,才能得到相對平和分享的效果,「例如先生下班回到家的那一刻,或是太太剛哄完孩子上床後的時間,都是『終於能好好鬆一口氣』的狀態,加上住處是讓人最容易情緒鬆懈的空間,這樣的時段及場合不適合聊太過嚴肅的話題。」如果能找到時間,可於放假日的尾聲,兩人找間咖啡廳坐下來,輕鬆與彼此談談生活、工作近況,為彼此的心靈充電,會是較好的方式之一。

同理與轉念:了解後設身處地為對方想

「在關係當中,100%是雙向的。」羅惠群諮商心理師說明,了解對方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便不會於面對衝突時進入到負面情緒當中。同理的前提,是在討論或談天時細心發掘對方說明情況時背後的意涵,若兩方有一人不擅於使用言詞形容自己的情況,可試著多問一些問題、或是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等等,以站在對方角度的方式,想像自己身處在相同的情況當中。

「明天我不回家吃飯,客戶說要一起去喝點酒放鬆一下。」、「又來了!今天又是我一個人在家孤軍奮鬥看小孩嗎?」雖然不太容易,一旦能同理對方的想法,要再轉念就容易多了;當了先生要陪客戶吃飯、應酬是迫於無奈,便可以在他提出下一個應酬行程時換個方式想:「他也是百般不願意,雖然喝酒傷身,但這樣卻能討客戶的歡心,賺到錢對我們家來說也是好事!」只要夫妻雙方都有為家打拚的共識,那麼在溝通時便可減少許多磨擦。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一方可以接受、轉念,但不代表他就完全承擔責任。」羅惠群諮商心理師提醒,同理與轉念應是雙向的,任何一方都不該被視為應接受所有責任,否則天平又會回到不平衡的位置。

合作:不會做?學習就好了

當前三項的目標做好時,夫妻便可站在較為平穩的角度,進行理性的分工合作,為家庭一起做最大努力。由於過去生長環境對於男女角色分配根深蒂固,爸比媽咪們應該要了解,能做到完全不失衡的狀況是少數,磨合的過程很長,若遇到挫折也別太苛責自己。所謂的合作,就是兩人在輕鬆的狀態下,共同討論家庭分工方式或是教養觀念,並不以個人需要作為前提;例如於假日時,工作忙碌的父親就可多做一點,讓平日常缺席的角色顯現出來。很多男性於婚後面臨完全陌生的家務工作,例如從未下過廚、或洗衣服等,這表示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傳統母親較多的照顧,此時妻子便可趁機教會丈夫如何順利完成家務,也許還能幫助他於過程中找到不同的成就感!

回饋:為更長的路程努力下去

合作的過程中,一定偶有付出較多、或嘗試以前不願意做的行為的一方,此時另一方給予適時的正向回饋,便顯得珍貴且重要。以女人生養孩子為例,若太太願意放下自己對於職業生涯的期望,持續付出直到孩子大學畢業,這20多年的歷程將漫長且充滿衝撞,很容易使人感到筋疲力竭,不得不中途喊停或是放棄。正向回饋就像是支持另一半生活的重要架構,即使知道明天仍得面對遙遙長路,卻有身邊人的支持與愛護,一句:「你就去試試,無論成功失敗我都支持,會在你身邊陪伴。」就像是一顆具有強大療效的定心丸,讓關係不至於解體。

劍拔弩張前嘗試專業協助

一對看似關係和諧的夫妻,在相處磨合的過程裡,絕對都曾歷經過許多風雨,在討論及妥協之中,找出最適合彼此的步調,合力演出一曲不會常常踩到對方腳趾的雙人舞。即使今日資訊發達,爸比媽咪們在網路上就可輕易找到許多書本或是理論,但大部分的夫妻相處訣竅,還是得經過個人思考,將與自己接近的部分找出再套用,會得到較好的結果。如果還是無法找出與另一半的相處模式,羅惠群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在小磨擦開始出現前,就先一同尋求專業協助:「有很多夫妻來諮商之後都說,如果早點知道方法,就不必走這麼多年冤枉路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適時的向外求援,若能讓婚姻細水長流,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不是嗎?

找出共識,也可以有休息時間

雖說夫妻雙方都有分擔家務的責任,但個人偶爾會有低潮、無法面對挑戰的狀況,此時可試著與另一半達成共識,例如在另一半壓力大時接受他可到附近超市逛半小時,進行良好的情緒轉換。「通勤時也是心情轉換的好時機!」羅惠群諮商心理師表示,戴上耳機聽聽自己愛的音樂,隔絕自己與人群的距離,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放鬆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羅惠群

學歷:美國麻州州立大學波士頓分校婚姻家族治療碩士

經歷:社團法人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秘書長、臺北市立長安國中代理輔導老師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