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對孩子身邊的阿姨姑姑們說聲讚!現代阿姨如何拓展孩子生命經驗

美國的研究調查發現,愈來愈多18-49歲的女生預期自己以後不會生小孩。這些單身女性不生小孩,卻成為小孩的姑姑、阿姨們,現代auntie進化記,讓我們看到不可思議的姑姑、阿姨們,如何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對孩子身邊的阿姨姑姑們說聲讚!現代阿姨如何拓展孩子生命經驗

 

卡洛琳從小就想,將來要生很多孩子,天天被他們包圍著。只是,一直到現在50歲了,想像中的這幅圖畫還沒有實現。不過,她很以她的八個姪子、姪女為榮,而且跟他們很親。她跟 BBC 開玩笑得說,好像是哥哥弟弟們代替她生孩子一樣,而且成功達標。

這位住在英國南部的心理學家說,她不用經歷生產和那些半夜起床餵奶、睡眠不足的夜晚,卻可以被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圍繞,而且還因此覺得沒有跟年輕世代連脫鉤,非常有趣。

延伸閱讀:女人有三種:天生當媽、天生當阿姨,以及必須與孩子保持三公尺距離

像卡洛琳這樣的姑姑、或是阿姨,是現代孩子的生活中幾乎不可忽略的角色。

不生小孩沒什麼,一樣能當「俏皮阿姨」

像卡洛琳這樣的姑姑、或是阿姨,是現代孩子的生活中幾乎不可忽略的角色。不過,當大家在討論教養議題、家庭和孩子的成長時,卻常常沒被看見。

過去人們聊到身邊的家人與養育孩子的議題時,可能都只有提到祖父母的角色;姑姑和阿姨則多半有她們自己的家庭,比較少參與。但現在的阿姨和姑姑們與孩子的關係,跟爸媽小時候和阿姨與姑姑們互動的狀況,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愈來愈多阿姨和姑姑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大家庭成員。

從人口統計看,英國在2019年時,有49%的30歲女子沒有小孩。美國在2018年時,40~44歲的女子有七分之一沒有小孩。而且皮猶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18-49歲的女生,有愈來愈多人預期自己以後不會生小孩。

單身的阿姨跟姑姑愈來愈多,她們沒有自己成立家庭,或是有些女性結了婚,也未必想生小孩,所以有更多時間在原生家庭,跟甥、姪輩的孩子們互動也愈來愈多,而且享受、擁抱姑姑或阿姨這個角色。甚至,媽媽的未婚朋友們,都已經成了孩子延伸大家庭、或是教養應援團的常見成員。

BBC 分析,這些新時代的姑姑、阿姨們,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有很正面的影響,也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大人們可要「更新」,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她們的改變。

過去常有人以為單身、或沒有生小孩的女性,應該不太會跟小孩相處,或覺得她們可能對小孩沒有興趣或耐心。但很多現代的阿姨、姑姑們並非如此,在美國甚至還有以「俏皮阿姨」(Savvy Auntie)為名的書、網站、部落格系列文章和社團,要重新定義當代阿姨、姑姑又酷又棒的角色。畢竟在現代,單身、或不生小孩都是理所當然且正常的選擇,跟有沒有能力帶小孩或是否喜歡小孩沒有關係。

踏出了這一步刻板印象後,讓孩子跟阿姨、姑姑多相處,父母跟孩子都會有很多收穫。

延伸閱讀: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聰明的妳應該懂得找外援

踏出了這一步刻板印象後,讓孩子跟阿姨、姑姑多相處,父母跟孩子都會有很多收穫。

從新的互動模式,拓展孩子成長經驗

首先是,如果阿姨跟姑姑願意偶爾幫忙看孩子,爸媽可以擁有除了祖父母外,更多不同的幫手。

他們也可能除了媽媽跟老師之外,跟孩子最親近的女性。但是她們跟媽媽和老師們的性格、職業與生活方式可能不同,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看見不同女性類型。這讓孩子也可以藉著跟她們的相處,有更多元的成長經驗。例如,可以學習不同的性別印象與角色;她們會吃的、用的東西不同、去的地方不同、想到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做的事情不同、職業與專業不同,都可以給孩子不同的養分。

姑姑和阿姨,還為孩子帶來另一種新的長輩關係和互動模式。她們跟小孩相處時,不那麼直接由上對下,也沒有社會對媽媽那樣的嚴格角色定位與期待,所以會對孩子比較放鬆,跟孩子談話的角度可能更像個人生導師、大朋友,可以與孩子暢談、聆聽孩子不同的聲音,給他們不同的建議與經驗分享。很多小孩可能不敢跟爸媽說的事、或是問爸媽的問題,都可能敢跟阿姨、姑姑說,讓她們開導。

對孩子們更幸福的是,阿姨和姑姑們很樂於為他們付出。經營這個社群的《俏皮阿姨》作者諾特金(Melanie Notkin)告訴 BBC,這群女性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專業的工作與高收入,有能力且願意大方得寵愛兄弟姊妹或朋友的小孩,跟她們分享寶貴的時間跟財富。

孩子身邊的單身姑姑阿姨們,都是父母的至親,而且無論是作為親人、幫手、還是小孩的良師益友,都是我們的貴人,值得在我們的生命中被更重視。在教孩子對長輩尊敬與感恩時,也要提醒孩子多看到她們的付出,跟她們互動與學習,尊重與愛身邊的俏皮姑姑、阿姨們!(責任編輯:陳奕安)

(資料來源:BBC Worklife

延伸閱讀:最同理孫心的是阿嬤 為什麼虎媽會變成慈嬤?腦科學研究解答…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