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聰明的妳應該懂得找外援

我們不可能獨力撫養孩子的同時保持冷靜不抓狂。就算有支持也不太可能做到,所以不要再給自己找麻煩,增加無謂的困擾了。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聰明的妳應該懂得找外援

 

你需要幫助,我需要幫助,那些看似永遠淡定的爸媽也需要幫助。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懶惰或無能,而是因為合作是人類的天性,你一定要有後援部隊才行。也許你一直說服自己應當憑自身力量完成一切,或是認為自己的事自己處理、不向外求援的作為是你的最高原則;不過,若你願意早點放棄這類思維,轉而向朋友和/或家人尋求協助,就能早點意識到教養兒女其實沒那麼難,更不會動不動就理智斷線,崩潰抓狂。

定期並經常與友善又能給予支持和鼓勵的成人(可能是配偶、好友或遊樂場上遇到的親切爸媽)相處,不僅能讓你的神經系統冷靜下來,還能讓你的地雷變小、變暗,不容易受到孩子的影響。原因如下:

*願意給予你支持和鼓勵的父母(尤其是那些認識你和你家人的人),能提供實際的相關資訊和建議,是很棒的意見來源。一旦你對自身的親子教養能力更有信心,就比較不會緊張不安或出現崩潰抓狂的行為。

*你的好友會幫助你擺脫紊亂的思緒與無謂的想像,把你拉回現實世界。只要你開始耍笨、對情況有所誤解,或是將別人的問題歸咎於自己,他們就會直接提點你,同時向你保證,你不是唯一一個會抓狂的人。這種做法能大大舒緩你的壓力,讓你放鬆身心。

*當你和自己信任、能讓你感到安心的成人在一起,神經系統就會自動冷靜下來。當你明白就算一切陷入崩潰,身邊還是有其他足以勝任、解決問題的後援部隊,你就會覺得教養變得比較簡單,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與喜歡的成年人共度時光是一件很幸福、很快樂的事。只要覺得開心,就不會被恐懼纏擾,或是失控發飆。

除了育兒夥伴(如果有的話)外,理想的支持系統還包含三個群體:專業團隊、戰友和好友。這群人有時會重疊,有時不會;有些人是你有小孩前會約出來一起閒逛的對象,有些則不是。不管怎樣,他們都很重要。

除了育兒夥伴(如果有的話)外,理想的支持系統還包含三個群體:專業團隊、戰友和好友。

專業團隊:生活中的各領域專家

專業團隊指的是具有專業知識,可提供協助或付費購買服務的人。例如醫生、治療師、律師、小兒科醫生、托育照護人員、教練、老師、神職人員等。

有時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專業團隊成員,有時不行,通常是因為網絡外的醫療服務不在保險給付範圍內,或者是你家和辦公室之間只有一間托兒所。在這種情況下,請盡量善用手邊的資源。雖然不理想,但這就是人生。

不過,如果你可以選擇邀請哪些專家加入團隊,請找那些願意支持你的教養方式,並在你走錯方向時提點你、引導你的人。你需要的是可以建立長期關係的夥伴,當你不知所措時可以信任他們的專業。

我不是醫生,但我們有小兒科醫生,所以當我不知道如何應對女兒的症狀時,我會照她的指示去做。雖然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在現今的「完美親子教養」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應該了解一切。請盡量改變這種思考模式,放下壓力,讓真正的專家幫助你。

延伸閱讀:想生二胎 又怕忙不過來… 做好這些準備 一打二也不怕

戰友:挺你到底,和你站在同一陣線的夥伴。

你的戰友,也就是由在地人與志趣相投的父母所組成的延伸社群。如果你回家發現孩子不斷嘔吐,可以請他們幫你去拿處方箋;如果孩子在學校操場上玩,可是你上班快要遲到、不得不離開時,可以請他們幫忙照顧你的孩子。關於戰友,以下幾點必須謹記在心:

*不要低估這些人的力量。他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幫你救火、解決問題,但你必須先克服內心的障礙,那就是「主動開口尋求幫助」,這一點也不丟臉,再說你的請求或許同樣對對方也有幫助。每次只要戰友聯絡我,都等於是在提醒我,我不是唯一一個無法獨力完成這件事的人;讓我有付出和回饋的機會;讓我可以開口請他們幫忙,太棒了。

*你必須也得互惠付出。每次遇到麻煩時衝進來拉你一把不是他們的工作,也不是成為社區的一分子必須得這麼做。若你希望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供協助,自己卻毫無付出,做出同等回報,那他們最後就不會再回你簡訊了。就算你的車不夠大,無法共乘,你還是可以用散步的方式帶孩子去公園玩、舉辦遊戲聚會,或是在鄰居請病假時登門送暖,幫忙準備一些食物也行。

*這些人可能是你的好友,可能不是,就算這樣也不要緊。

你可以跟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關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圈成員。即便如此,大家還是可以彼此照應,互相幫助。

好友或死黨都是妳育兒時可以找的外援

好友或死黨:真心支持你、安慰你的人生旅伴

這些人會在你快要對科學老師暴走發飆前好言相勸,讓你冷靜下來;在你只想一邊大哭一邊喝咖啡時把你拖離沙發;毫不猶豫回覆你晚上十點傳的簡訊;不會因為你要過來就整理家裡。他們就像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但在收到時卻會開心到不行的可愛小禮物,為你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好。

簡單說個關於我最好的好友的故事。有一天,我帶著大女兒去她們家玩。當時我女兒大約十個月大,她的女兒大概兩、三歲。那時的我不停在疲憊、焦慮與寂寞中掙扎,非常需要和懂得這些感受的人聊聊。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和我朋友在她的廚房桌邊喝咖啡,所以我讓女兒坐在沙發上,和她的孩子一起看電視。

幾分鐘後,我們聽見物品掉落的砰咚聲,緊接著是一陣哭聲。原來是我女兒從沙發上滾了下來,跌在柔軟的地毯上,好在人完全沒事。我親了她幾下,把她抱回沙發上後,接著回廚房喝咖啡。

過了幾分鐘,又發生同樣的事。砰咚,哇哇大哭。我走進客廳,親親她,沒事沒事,讓她坐在沙發上,又回到咖啡和朋友身邊。

然後是第三次。我朋友看著我,眼神中不帶任何論斷或諷刺(老實說我不曉得她是怎麼做到的,要是我一定會笑到崩潰),溫和地提出建議,說我女兒可能還沒準備好獨自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當然,她說得沒錯。可惡,我真的很想好好喝那杯咖啡。

你可以從這些瑣碎的片刻發現誰才是你真正的好友。就算你真的又瘋又蠢,他們也不會讓你有這種感覺。他們是真心地支持你,與你同在。比方說,他們會在你需要帶孩子去看語言治療師,或接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評估時提醒你,而且不會讓你覺得自己很失敗。如果你在和他們相聚後感覺更平靜、更有自信、連結更緊密,內心充滿力量,那他們就是你的好友。

另一方面,若你在遊樂場上和其他爸媽相處了一個下午,發現自己被困惑、羞愧或懷疑團團包圍,這些人也許是當天諸事不順,所以把壞情緒傳染給你,又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你的好友。我不是說他們是混蛋或你不應該再和他們出去,而是下次你要準備舉行週末夜討拍派對時,他們不會是你第一個打電話或傳簡訊聯絡的對象。

 

家人:是戰友,但也可能是扯後腿的人

現在我們花點時間討論一下家人的定位吧。在理想的世界裡,家人既是好友也是戰友,但不屬於專業團隊。就算你媽是讀寫專家,你哥是牙齒矯正醫師,也只能在緊要關頭去詢問他們的意見,其餘的就交給其他專業人士吧。

有些家庭幸福美滿,有些卻亂成一團,但大部分都算不錯。然而,有時家人就是無法提供援助,無論是因為死亡、癮症、功能障礙或其他各式各樣原因,導致他們不是你的好友,也不是你的戰友,甚至你覺得自己根本無法信任他們,根本不願把孩子交由他們照顧。這種感覺真的很糟。你不僅沒有家人的支持,可能還得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應付他們的問題。對許多父母來說,這是非常主要的導火線。

重要提醒:在母親節、父親節和其他有關家庭的節慶假日期間,請遠離社群媒體。那些完美的父母和快樂的手足全家福合照會瘋狂引燃你的情緒,點亮你的地雷。

你可以為此感到難過沒關係,適當發洩也是好事。少了家人的支持對親子教養來說是一大損失。接受現狀的同時,也要花點時間好好消化、感受一下,大哭一場,這樣或許能稍稍鬆解心中的結,減輕那種被困住的感覺。接著你可以重新回到支持系統,和你的好友、戰友與專業團隊連結,一起解決親子教養難題。

延伸閱讀:當媽咪壓力大?6方法調適壓力與自我照顧!

尋找能與你一起育兒的後援團隊

尋找能與你一起作戰的後援團隊

接著來談談建立與維持育兒支持系統的方法。你可能很會帶小孩,也可能一輩子都在親子教養的苦海裡掙扎,或是像我一樣,發現成為父母就像踏入一個全新且充滿挑戰的世界,不但要搞清楚自己想連結的對象,還要找出建立關係的方法。這裡有些建議可以幫助你踏出第一步:

釐清自己的要求與需求

了解自己,知道什麼方法對你有效,摸清自身的地雷與情緒導火線。提供與接受援助的方法有很多,應該盡可能做出對自己來說合理的選擇。

例如:我不能忍受遲到,遲到會讓我大為光火,暴走抓狂,趕時間的時候我非常容易對女兒大吼大叫。我很清楚這一點,也知道自己無法徹底扭轉這種情況。當另一個媽媽問我想不想一起共乘時,我做了一個焦慮的媽媽唯一會做的事:我開始跟蹤她。不是「鏡頭對準她的房間窗戶拚命拉近」的那種跟蹤,而是開始留意她早上送孩子到校的時間。等到我很有把握,認為她屬於準時一族後,我就答應和她一起共乘。

我不是說遲到很糟糕,只是我個人無法忍受遲到這件事。一開始先婉拒共乘總比同意後才發現對方常常遲到來得好,不然到最後我只會瘋狂對孩子發飆,對共乘的爸媽惡言相向。這雖然不是他們的錯,但這樣真的不行。

這個建議不僅適用於你的戰友,也能幫助你挑選合適的專業團隊成員,還能讓你找到好友。雖然我們已經成年了,有時還是會有種高中生的感覺。也許你覺得其他爸媽嫉妒你、排擠你,但你現在是個大人,有能力選擇不被這種無聊的爛事影響。重點不在於誰人緣最好、最有錢、最漂亮,還是推著最可愛的嬰兒車,而是在於那些能不假思索地引用你最喜歡的電影台詞來回應你,在你心情不好時逗你大笑,當孩子於遊樂場上表現得像個混蛋時不會對你妄加批判的人。你越快了解、掌握自己的風格,就能越快找到合拍的好友。

開口請求協助

沒有人會讀心術,大家都跟你一樣忙著控制情緒,不讓自己抓狂。最糟的情況就是被拒絕,對方也完全有權力拒絕;最好的情況是對方答應幫忙,這個答案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都很棒。

現身行動

想和支持網絡建立連結,就必須親自現身,付諸行動。替孩子安排約診,親自帶他們去看醫生,而不是請保母或外婆帶;兒童醫院是你能認識專業團隊的好地方。如果可以,親自接孩子放學,於課後練習時間在場外走走,不要坐在車子裡滑手機;校園是尋找戰友的絕佳地點。如果你想認識更多好友,挪挪你的屁股,參加終極飛盤遊戲、宗教服事或讀書會;參與友人的募款活動;替剛生小孩的鄰居送餐;傳送愚蠢的動圖簡訊給過得不太好的朋友。

你出現的次數越多,就會覺得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而對方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尊重自己的界線

你不可能有求必應,時時伸出援手。不是因為你很失敗,而是因為你只是時間與資源有限的凡人。除此之外,你也不可能跟每個人都處得來。你的生活中總有幾個身影會讓你覺得很煩,他們可能會不時惹惱你,甚至直接激怒你。也許他們讓你想起那個過去老是欺負你的哥哥或姊姊,也許你不喜歡他們跟你孩子說話的方式,也許你根本不曉得他們為什麼讓你那麼焦慮,那也不打緊。接受並尊重這一切。拒絕沒關係。

假如你來者不拒,就會浪費自己的能量,為太多人做太多事,進而導致壓力爆表,情緒一觸即發,最後回家對孩子失控發飆。所以不要這麼做。你可以說「不」、「不,謝謝」、「抱歉,我沒辦法」、「現在不行,請晚點再說」,或單純的「不,不,不,不」。

如果你沒辦法為了自己勇敢說不,那就為了孩子說吧。每次拒絕不合適的邀約或要求,都是在減輕內心的壓力,消除生活中的情緒導火線,降低抓狂的機率。與此同時,你也是在為孩子示範,教他們如何設下適當的個人界線。

盡可能保持仁慈與善良

無論什麼事,只要多多練習,就會變得更熟練、更上手。只要對他人友善,就是在練習仁慈,很快的,善待自己與孩子就會變得更簡單。

讓我澄清一下:你可以在保持友善的情況下拒絕他人請求,堅守自我界線。仁慈與好人、總是說「好」或挖洞給自己跳完全不一樣。保持友善的意思只是對眼下的情況多點同理心,不要當個爛人。再次強調,這是非常好的親子教養策略,就算你在排隊拿試吃餅乾、滑手機或是逛街,還是可以對孩子展現仁慈,承認、正視他們的感受,抱抱他們。

練習的時候,請務必將自己加到「值得善待」的名單裡,因為你值得。

延伸閱讀:要加入媽媽網路社群嗎?請找個願意傾聽你的人討拍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崩潰媽媽的自救指南》

買書請至此→博客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