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入學時機,來得早不如來得好!

每年到了七月,家有學齡前幼兒的爸爸媽媽最擔心的就是:今年該上學了嗎?孩子什麼時候該上學?沒有標準的答案,但的的確確困擾了同樣身為母親的我。在幼教界十餘年的時間裡,從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氣質性格的孩子相處的經驗中告訴我,上學的時間沒有一定的行程表,也不是普世通用單一的標準,而唯一能判斷孩子是否準備好開始進入學校生活,只有父母最清楚。
入學時機,來得早不如來得好!

別人的價值,不等於你的價值
當大家一窩蜂的讓孩子提前就讀時,許多父母心中都出現了OS:「某某的孩子兩歲開始學美語,我的孩子是不是輸在起跑點了?」很多不安的情緒浮上心頭。尤其台灣近年來,許多業者搭著醫學研究的順風車,大力推廣「全腦開發」、「資優數學」等等,讓許多家長更為之起舞,注入了時間和金錢,只為了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生活中比別人多一點的機會。

每當看到天花亂墜的宣傳DM,都頗令筆者感到沮喪,因為補習業者擷取的片段的報告,大做文章來吸引家長的青睞,讓台灣的孩子上課時間多過於親子相處時間,反成為一種隱性的傷害。真正的即早教育應該是發生在家庭中,經由與爸爸媽媽的互動經驗,刺激孩子的感官系統,讓孩子喜歡探索、喜歡與人互動、對身邊人事物充滿好奇心,對孩子而言,這些生活中的經驗遠比課堂的課程來得更有影響力。
 
評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能力
在和許多爸爸媽媽分享「為何送孩子上學的原因」過程中,常常聽到因為不會教孩子、孩子自理能力差、在家講不聽等等原因。每當聽見父母千奇百怪的理由時,都頗為莞爾一笑。原來,許多父母把幼兒園當成了訓練場所,過度依賴老師的扮演角色,當孩子上學時間久了,彈性疲乏了,老師最後一道防線失效,這時,誰來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呢?
 
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便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不論單薪或是雙薪家庭,同樣地都必須負起教養的責任與義務。從培養自己穿脫衣物、吃飯,到口語與情緒的表達,都是孩子應該在家庭中養成的基礎能力。當孩子能具備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時,面對學校生活便具備多一些的自信心,也更快將焦點放在學習活動與同儕相處上,更快適應學校團體生活的型態。
 
因此,在決定送孩子入學時,提前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而非全然仰賴老師的經驗值,才是幫助孩子順利進入團體生活的關鍵要素。
 
盡可能找一所放心的學校
面對招牌林立的各式幼兒園,要從中選一所「價格合理」、「深具口碑」、
「軟硬體具有水準」的學校是所有父母的目標。因此,做足功課、花時間詢問比較是必經的過程。配合政府幼托整合政策上路,各縣市教育單位已著手督察幼兒園的合法性和實際教學運作。建議爸爸媽媽利用網路蒐集多方的資訊,了解學校是否符合新法中規範的「學習區」統整教學概念?師生比例是否合理?收費標準、飲食是否透明化?都是提供選擇學校的參考依據。
 
曾經遇到一對父母親在倉促中將孩子送進學校,結果孩子入園後性情丕變,不但沉默寡言,情緒起伏也難以捉摸,父母相信學校的說法,認定是正常的適應過程,未加留意。半年之後,孩子不但沒有進步,反而缺乏安全感和學習動機,在筆者建議下,父母開始每天關心孩子在校的生活,幾經推敲,才知道老師會以言語恐嚇孩子,甚至關在黑暗的地方請孩子自省。雖然,很快的將孩子轉換了另一所學校,但是負面害怕的印象已烙印在孩子的心靈中,需要更長的時間與引導使其適應學校生活。因此,找到放心的學校,再放手,是讓孩子和父母都安心的重要條件。
 
放手是保持適當距離的關心
坊間流行學校裝有「視訊」系統,讓家長隨時可以掌握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很多爸爸媽媽亦把這項列入選擇學校的優先條件之一。但是,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我們上班時,老闆無時無刻站在背後監督著,會增加工作的效率?還是讓員工懼怕而更退縮?教學,是一項專業工作,也是一門藝術!每位老師都有不同的特質與才華,給老師適當的空間,才能讓其自然地展現教學上的獨特性與優勢。
 
爸爸媽媽可以利用聯絡本、電話的關心了解孩子上學適應的情形,過度的介入孩子學校生活,不但忽視了孩子的適應能力,反而讓學校及老師增加負面觀感,許多強勢的父母,會讓老師形成退避三舍的逃避心態,老師擔心惹麻煩而減少與孩子的互動,最後,夾在中間的孩子變成了最大的輸家。
 
孩子邁入學校生活的階段,不是換了施教者,而是父母增加了一個新的教育夥伴!保持用心與正向的態度,就能成就孩子快樂上學的理想喔!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