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回到家寶貝整天都在吵,爸媽無助又焦慮!家長必學4步驟,讓手足衝突,成為孩子成長的絕佳機會!

手足關係是非常特別的連結,基本上擁有相似的成長背景、生活經驗,互相影響也甚遠,更特別的是兄弟姐妹幾乎能夠說是世界上最持久的情感連結!然而,在相處中難免會有矛盾和摩擦,手足爭執是家庭常見的問題,家長該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走得長久外,進而成為彼此的支柱呢?
回到家寶貝整天都在吵,爸媽無助又焦慮!家長必學4步驟,讓手足衝突,成為孩子成長的絕佳機會!

 

想一想這些話語是否每天環繞在耳邊?「齁,你幹嘛!我要跟爸爸說你推倒我的積木!」「媽媽,妹妹搶走我的車車,哼!」三不五時的手足爭吵讓人煩躁、惱火,疲憊的家長或許選擇直接介入紛爭並大聲喝止,或者試圖忽視問題,然而這些行為往往無法有效解決衝突,容易讓孩子感到沮喪和受傷。

 

父母調解手足衝突過程中,孩子能學習的技能

家是小型的社會,是孩子進入真實社會前的練習場,手足爭執提供重要的技能練習;在有效調節衝突中,能夠讓小孩練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利用口語表達出需求、練習傾聽他人的想法、試著理解不同的觀點、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等。

以情緒管理舉例,從手足爭吵練習認識自己的情緒,我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這件事情除了生氣以外,我還有什麼感受出現?接著,嘗試運用「具體描述行為」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妹妹,我知道你也很想要玩我的小車車,可是你突然把我的東西搶走,這樣讓我很生氣也很想大叫。

這個練習很不容易,家長平時跟伴侶或家人朋友相處,也可以多多使用描述行為的方式讚美孩子,以及表達事件的感受和對自己的影響。

 

 

孩子吵架時,若家長「主導」結果

許多主動介入紛爭的家長是希望完全消除彼此的紛爭,擔心手足爭吵會破壞孩子間的情誼;不過當父母選擇主導爭執結果,或許增加小孩的依賴性、使衝突升級,甚至造成責任轉嫁的發生。

舉例來說,孩子雙方爭吵不休時,家長直接替他們選擇結果,下次發生類似的問題孩子可能會說:「就是你上次說/做…,所以我現在才會這樣子。」如此一來,小孩「輕鬆」擺脫掉自己的責任,就不會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和選擇。

其實爸媽換個方式來引導,就能夠讓孩子從中學習人際交往的態度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一起以正向眼光看待衝突與孩子成長之間的關係。

 

 

孩子爭執時,家長「協助」而非主導的 4 步驟

研究手足攻擊和傷害研究與倡導計畫 ( Sibling Aggression and Abuse Research and Advocacy Initiative簡稱SAARA )的 Corinna Jenkins Tucker 博士和 Tanya Rouleau Whitworth 博士,在今日心理學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有效協助手足衝突的 4 步驟,能讓孩子從中學習成長和學會自行調解糾紛

 

1. 建立基本規則

首先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明確的規則,讓孩子了解在調節的過程中,他們應該表現出哪些舉動才是合宜的行為。

例如:當手足在發表自己的想法時,不要急於打岔,應該等到對方把話說完,再適時提出自己的建議、想法;又或是最終彼此都同意某個解決方案後,彼此就該為此決議負責,遵循規則行事。另外,在事前可以訂製三方都同意的罰則,避免孩子日後耍賴不認帳的事件發生。

 

2. 確認需要解決問題

家長協助孩子釐清「當下」問題的主軸,共同定位此衝突發生原因為何,而非陷入其他無關的事情;一昧強調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只會模糊焦點無法解決問題。孩子若是再三強調過去的事件,家長先提醒孩子專注於眼下,並給予承諾,事後聆聽他過去所發生的,幫助孩子解開心結。

例如:大寶搶走二寶先拿到的紅色蠟筆,雖然是因為搶蠟筆而發生衝突,不過大寶並沒有用蠟筆的需求;寶媽詢問過後才發現,原來是昨晚二寶搶了大寶正拿在手上的小汽車,大寶忿忿不平,今天才去攻擊二寶。根本問題是在大寶的感受和二寶行為規則的建立,而非搶蠟筆!

 

3. 討論每個孩子的觀點

鼓勵孩子發表心裡的想法,帶領孩子進行 open mind 的溝通,藉此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立場、觀點,了解並包容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切記,即便對孩子所說的無法全然接受,也不要打岔正在說話的孩子,當下並非管教的最佳時機!在教養上,人本主義學派主張「透過被理解,孩子也擁有能力解決自身的問題」。

例如:當孩子在敘述事件過程與感受,家長可以給予孩子 3-5 秒的眼神接觸,加上微微地點頭,給予孩子安全感,讓他感受到我們是有專注於他的言論,並且肯定他所說的。

 

4. 制定、達成解決方案

邀請孩子共同集思廣益,利用舊有的知識、經驗互相撞擊,激盪出具體、可行的新方法,此外,家長放手讓孩子有足夠的主導權去制定方案,當決議是經由孩子們自主產生,他們更可能會遵守制定的內容。

例如:過去在學校遊戲,孩子和其他小孩都想要玩盪鞦韆,老師提出用猜拳輪流的方式,這就是既有的經驗;調解時除了想到過去解決問題的方法,接著孩子還思考到「什麼時候輪到我」的問題,彼此討論一個人能夠使用該物品多久的時間,最終達成雙方同意。

 

 

手足衝突中家長的回應舉足輕重

值得注意的是手足間的年齡差距,年齡較小需要更多的幫助,適時地引導他們釐清情緒、行為原因和兄姐的想法;家長是從旁協助的輔導者,而非在小孩當中選邊站,甚至釋放權力給特定孩子,使他掌握事情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不要在他們協商後,強行加入自己的解決方法。

《童年會傷人》書中提到:「大腦的思路會隨著經驗而改變,父母給予孩子的經驗和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父母若帶著情緒處理手足衝突,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家長選擇的反應能夠降低孩子爭吵的頻率,並教會孩子更好的相處,創造出和平的家庭。

手足爭吵能讓孩子從中學習調解紛爭,家長以「教練」的角色,輔佐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從中練習表達、協調等能力,最後決議出彼此認可的解決方案。達成一致性的共識,為這場手足爭執創造出良性競爭的經驗,與孩子們共同創造出「雙贏」局面!

 

撰文/實習編輯 劉妤韓

圖片來源/Pexels

資料來源/Psychology Today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