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部落客專欄

理解與尊重孩子成為他自己,也是把過去受傷的自己愛回來

當父母真的不簡單,然而為人父母的過程也教導我們重新了解自己、把自己愛回來。許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某些時刻,尤其是身心俱疲的時候,當遇到孩子崩潰大哭、吵鬧執抝的狀況時,內心翻攪著憤怒和焦慮,身體感覺緊繃。
理解與尊重孩子成為他自己,也是把過去受傷的自己愛回來

 

許多時候,父母會忍不住衝動的指責「你又怎麼了!?」,來阻擋這些不舒服的情緒及身體感受,但事後又會對吼了孩子覺得愧疚。

這篇文章與你分享,在那個當下,透過一些簡單的正念練習,選擇讓自己停一停、感受幾次的呼吸,然後換一條路走,蹲下來與孩子的眼睛平行、語調柔軟緩慢的說:「發生甚麼事呢?」很神奇的是,當選擇尊重及理解孩子時,過去曾受傷、不被理解的那部分的自己,也跟著被療癒了。

 

無法同理孩子的感受,源自於過去我們也不曾被理解

無法同理孩子的感受,許多時候來自於童年發展過程中,也曾被這樣的對待,無論是被父母,或是幼兒園、國小時期的老師這樣的對待。他們可能是無心的,但小小孩的內心,卻受傷了。

有一位年輕爸爸曾分享,他小時候常因為做事情動作慢而被爸媽和老師打罵,「這麼一點小事情都做不好!」、「豬都比你快。」、「你到底還要多久,我們上班快遲到,都是你害的!」長大之後,他把自己一個訓練成凡事都做得很快、很俐落,可是內心卻缺乏自信,常常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也經常對自己說:「以後我有孩子,絕對不要讓他像我以前一樣,我一定會好好跟他說。」

然而當他有了孩子之後,經常罵孩子「怎麼連這都做不好,你是豬腦嗎?!」當他每次衝動的說出這些話,內心對孩子的愧疚、對自己的失控卻很崩潰,一次又一次的覺得自己是個失職的父親,回應著「缺乏自信、覺得自己都做不好」的自我概念,這些從父母身上常聽到的叱責,內化成一道道內心的烙印。而這些情境就像惡魔般的再度重現於自己和孩子的互動中,引起父母親強烈的痛苦、不安、畏懼、不舒服,聰明的你看到這邊,應該就能了解到:重點不是孩子做了什麼,而是自己過去曾在熟悉的情境經驗了什麼。

 

▲圖片來源:小桃媽-賴玉珊心理師的親子生活

 

那麼,可以怎麼做呢?

在幾年前,我家孩子在遇到不順心的時刻會說反話,「好啦,那我就都不要玩了啊,通通都給小蘋果玩就好了啊。」雖然她口中說出這樣的話,但實際上她的內心感受波濤洶湧。那段時間正好是我家二女兒開始有分離焦慮,在半夜會找媽媽,因此經歷了半夜常醒來陪孩子、睡眠品質很不好、身心俱疲的一段時期,心裡只想過平靜的生活,因此當這些狀況出現時特別感到難受。

而每當這種不舒服的感受跑出來,越急著想拋開這些感覺,就越難以靠近及理解孩子,取而代之的,內心很快升起想說出「你又怎麼了!」的衝動,複製了過去我從大人身上看到的反應,而產生了無法同理孩子的行為,但越是這麼做,就像困在流沙之中越陷越深。

後來我做了一些嘗試,當孩子在說這種反話時,我先在內心暫停片刻,然後迅速覺察自己的身體感受、想法及情緒,「拳頭緊握、肩膀僵硬、眉頭緊皺...」、「內心有著生氣的情緒」、「輕視孩子的感受」,接著呼吸三次,可以數吸 1、吐 1、吸 2、吐 2、吸 3、吐 3,吸氣時,將氣息吸入緊繃、不舒服的部位;吐氣時,將氣息從不舒服的部位呼出來。

接著問自己:「除了複製過去習慣的行為以外,我還可以有什麼不同的選擇,是更適合孩子的需求?」接著,我蹲下來與小桃的眼睛平行、語調柔軟緩慢的說:「發生甚麼事呢?妳也希望公平一些,是嗎?」看著小桃點點頭,然後流了眼淚,我打開雙手抱著她,開啟了溝通的橋樑,傳遞關愛與尊重。

 

理解與尊重孩子成為他自己,也是把童年的自己愛回來

後來將這樣的正念練習分享給一些朋友,他們給我的回饋也跟我的感受很類似:當選擇理解及尊重孩子的想法及感受時,父母的內心感受到的是滿足與釋放。這是因為在選擇理解和尊重孩子時,其實也是在理解和尊重自己小時候沒有被實現的需求。

在每個與孩子對話的現場,能保持覺察是不容易的,唯有一再的、溫柔的提醒自己:「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我抱持著好奇、充滿興趣、開放的心去傾聽,就是對孩子的尊重」,祝福所有的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時常保持對當下的覺察,跟著療癒、破繭而出,把自己愛回來。

 

撰文/賴玉珊心理師

刊頭圖片來源/Photo-Ac

 

本文轉載自《小桃媽-賴玉珊心理師的親子生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