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期知識

懷孕的美好,怎麼變成了生產的焦慮?

生產是一生1次(也許2次)的大事,你能想像在什麼都搞不清楚的狀況下,就進入待產、生產程序了嗎?你可以做的是,從生產計畫書開始,給自己一個美好的生產歷程。
懷孕的美好,怎麼變成了生產的焦慮?

 

隨著肚子漸漸突起,寶寶一日一日地成長,懷著寶貝的孕媽咪經常是幸福洋溢的。然而,如果沒有事先做好懷孕、生產的相關準備,面臨可能發生的孕期不適或生產狀況時,就容易感到不安與焦慮。

 

制式的流程與陌生的待產環境

「過去看到待產的媽咪,常常是焦慮的,不太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或許生產仍是完成了,但是這個歷程對產婦造成的不安,卻可能沒有得到消化與緩解;甚至身體的不安全感,讓生產機制沒辦法充分發揮,連帶影響了產程。」楊育絜醫師說。這些身心的互相影響,在無醫療介入的生產當中,觀察的特別清楚。

儘管醫療人員各自本著專業在崗位上努力,但對許多孕產婦來說,生產時要獨自面對制式的流程與冰冷的環境,心情常常是陌生不安的,身體的不由自主、感受的難以言說、壓抑著一切無處可說的心情,甚至造成創傷經驗,在後續的生產中可能再次浮現。

 

產前優化身體與心理的狀態

產前教育不只是為了儲備生產知識,也為了重新找回相信自己身體的力量。有足夠的瞭解後,我們會知道身體在演化上的設計就有生產的機制。我們可以準備的是在產前如何優化身體與心理的狀態,好讓“原廠設定”充分發揮!

而專業人員能提供專業層面的觀察、判斷與協助,對產家來說也是重要的後援。有了互相信任尊重的態度與互相幫助的共識,生產計劃書就又像是一個溝通的介面,讓協產者與產家的關係更協調。

 

孕期不舒服,不是只能忍

懷孕過程中,很多的不舒服常常被自己合理化了,甚至勉強忍下來,認為這是“正常”懷孕的一部分。楊育絜醫師提出,「其實許多身體工作者越來越清楚,有很多的孕期不適,例如孕吐、水腫、腰痠背痛、骨盆扭轉或恥骨聯合分離造成行動上的困難等等,很可能跟身體筋膜的結構張力有關係。」雖然不是主流醫學常見的照護,但藉由與中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面向來幫助產家,不只舒緩孕期不適,也希望能增加產家順產的能力。

 

在診間,產家要能夠和醫師討論生產計畫書這件事,老實說在多數的產檢現場是相對困難的,楊育絜醫師坦言。

但如果你經過了產前教育的準備,可以去了解你的產檢醫院、助產所、或準備待產的地方,是否符合你的需求,以及參與生產的團隊人員,可以提供到什麼樣程度的支持。當你對生產的樣貌越來越有輪廓,不妨再積極一些去尋找適合的院所來完成這件事。

 

藥物的介入是幫忙還是干擾?

生產時如果能讓體內的賀爾蒙自然發揮,身體的機制自然運作時,藥物的介入是幫忙還是干擾?

從臨床觀察上,楊育絜醫師發現,生產的過程中,媽咪和寶寶的身體會釋放各種訊息來反應產程的狀況,然而某些藥物的介入卻可能蒙蔽了這些反應,妨礙自然的生產狀態,造成我們要依賴更多的監測來得知相關的訊息,甚至要到情況已經偏離正常很多的時候才能從機器上看出變化,介入的時機就可能更緊急。楊育絜醫師提醒,對於生產時各種藥物與處置介入的拿捏應該更謹慎,這是國際趨勢,也是值得醫療人員思考的問題

 

「溫柔/順勢生產」重新詮釋生產的美好

過往的就醫經驗裡,會把醫師放在非常權威的角色,加上健保給付架構下,並不看重醫者與求診者之間的溝通品質,產檢時孕媽咪通常很難跟婦產科醫師多講幾句話,更不用說進一步的討論與溝通生產的安排。

 

每位產婦都具備生產的自然力量

而相對於在傳統醫院裡的生產方式,「溫柔/順勢生產」相信每位產婦的身體都具備了生產的自然力量,並且看見寶寶在生產中的主動角色,在生產過程中提供更為溫暖、尊重和支持性的生產環境,醫療人員作為專業的後盾,則是在必要時提供協助;守護寶寶誕生的初始生命經驗,也讓產婦能夠充分發揮她們身體的潛能,更讓生產成為一個女性賦能的歷程。

 

溝通與準備,為生產鋪路

溫柔生產強調溝通理解,這是建立互信的橋樑,也是為了讓每位孕媽咪更有信心地踏入生產的旅程。

選擇溫柔生產,並不代表不需要進行產檢。透過產檢,可以協助辨識孕媽咪及胎兒有沒有特殊醫療狀況,有助於產家了解自己,好為生產做準備。

 

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

相較於一般制式的生產方式,「溫柔生產」希望孕媽咪及伴侶透過產前的準備,與醫師、助產師及/或陪產員有完整的溝通,讓生產的主體得以培力自身,實踐更完整的自主,來安排最讓產家安心的生產方式,而非將迎接新生命這樣重要的歷程,完全讓渡給專業人員。

楊育絜醫師分享,自從有了正向與賦能的兩次生產經驗之後,就覺得自己不會再單以主流著重風險管控的方式來看待生產,而是在守護母嬰安全的基礎之上,更加看重生理性生產的重要性;而母嬰作為孕產的主體,在這歷程中需要更細緻的對待與支持。也因此鼓勵孕媽咪們進一步思考、感受與表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各國孕產照護模式

生動盟在2023的生育政策改革白皮書中,回顧了各國孕產照護模式,發現在大多數OECD國家的照護邏輯中,只要是一般正常、低風險的健康孕產婦,就由助產師負責孕產照護,產科醫師的訓練與專長,則是在處理高風險與異常的生產。

助產師的孕產照護模式,可以提供一對一、完整孕期與產程、連續性的照護,重視全身心靈的面向,以家庭為中心並兼顧社會的層面,不只是帶來好的孕產結果,並大幅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介入。

 

透過計劃書溝通生產的細節

而在台灣,能夠提供一對一、持續性陪伴與孕產照護的助產專業人員,目前仍舊希缺。

我們可以透過助產師和產檢醫師的評估與準備,再進行計畫性的居家生產,是比較安全的。若希望在醫院生產,可以找有溫柔/順勢生產理念的醫師、或有在醫院執業的助產師,一樣可以透過計劃書來溝通生產的細節。

有些產家會選擇計畫性的居家生產,減少了場地負擔,也減少一個環境的轉換變動,但建議計畫應保持彈性、在各項條件評估為低風險下進行,此外也應包含助產專業人員、及後送醫院的安排。

 

高風險孕婦不適合溫柔生產?

在低風險的時候可以實現操作的空間大、自由度高,然而在高風險的狀態下,孕媽咪的自主權仍應得到尊重。楊育絜醫師表示,產家同樣應在產前對於生產中可能出現的變數要有充分的認知,任何時機若出現高風險因子時,我們就會做相應的說明、討論與安排,良好的溝通也有助於產家與生產團隊的互相信任,在需要醫療協助的時候能安心交託。

即使因為不得已進行剖腹產,若產程有自主啟動,母嬰依然可以獲得原始賀爾蒙正常生理運作的益處。
如果沒有辦法如預期的陰道產,那麼在剖腹產的狀態下,孕媽咪在生產的過程中還可以做些什麼準備?寶寶出生之後,是不是仍能夠完整的延遲斷臍、可以如何促成母嬰的肌膚接觸,或由伴侶進行肌膚接觸...等等,讓寶寶在後續的新生活有一個美好的開展,這些都仍是可以準備與實現的。

生產計劃書,溫柔生產的重要媒介

「溫柔生產」強調女性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性,同時也關注著寶寶所經歷的過程。生產計劃書成為這個理念的具體體現之一,透過良好的溝通和全面的準備,讓準媽咪能充分認識到將迎接身體上的重大挑戰。與醫護人員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至關重要。當然,在規劃的同時,也必須保持彈性,以因應可能出現的變化。生產計劃書不僅僅是一份文件,更是實現這個理念的重要媒介。

 

透過生產計畫書,產家能對生產的樣貌有所認知,才更能真實自主地為自己與寶寶的生產、自己的身體做出選擇。

延伸閱讀:從生產計畫書開始,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生產經歷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協和婦女醫院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團隊醫師 楊育絜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