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做惡夢怎麼辦?找出原因+創造美好結局,幫孩子擺脫惡夢糾纏

寶寶會做夢嗎?會做惡夢嚇醒嗎?當孩子做惡夢時,除了對他說「不要怕,媽咪在這裡!」,還有什麼更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真正脫離惡夢帶來的恐懼?爸爸媽媽一起來學會惡夢速速去魔法吧!
做惡夢怎麼辦?找出原因+創造美好結局,幫孩子擺脫惡夢糾纏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何俊憲指出,寶寶一出生就會做夢,只是寶寶還不會表達。一直到1歲左右,雖然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但我們開始可以由寶寶的行為表達方式如難過、哭泣等,來推測寶寶可能做惡夢了。

松德身心精神科診所林耿立醫師則提出,科學家研究發現,可能還在媽咪肚子裡的胎兒就會作夢,不過胎兒因視覺尚未發育,所以他們的夢可是只有聽覺喔!

而寶寶的夢比起大人理所當然要單純許多,何俊憲醫師說明,在寶寶的小小世界裡,夢主要來自生活經驗,夢到的多是周圍的人事物,或許是媽咪溫柔的笑容、爸比生氣的臭臉、香甜好喝的ㄋㄟㄋㄟ、頭撞到地板的痛痛…。

易做惡夢與個性有關連

什麼樣個性的孩子容易做惡夢?一篇發表於睡眠期刊中的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居住在加拿大的987位6歲以下小朋友的父母,結果發現少於4%的小朋友經常或總是每天做惡夢,而這些容易做惡夢的小朋友,有幾個共通的特性:媽媽在寶寶5~17個月大時就發現,他們的個性急躁、喜怒無常,白天幾乎都不累、不睡覺也不休息;在寶寶17個月大的時候,個性較焦慮且難以安撫。

從成人世界來看,何俊憲醫師認為,太ㄍㄧㄣ了是惡夢的成因之一。佛洛伊德主張,惡夢就是願望的重現,但這個“願望”,會有多重層次甚至相反的呈現,比方說白天工作時,面對客戶的批評奚落,心裡明明很想回罵、或是掉頭走人,但理智會制止我們這麼做(避免丟了生意,失去工作),我們仍笑臉賠不是,並回說下次一定改進;而到了睡覺時,壓抑的理智力量就不見了,白天的第一重願望(回罵,掉頭走人)於是在夢境中被滿足,看似替自己出口氣,但接下來,我們可能會夢到被人冷落,失去工作的處境,這是第二重願望-被懲罰的願望,藉由夢到這個,讓自己罵人的罪惡感消失,也達到告誡自己不可再犯的目的。在許多願望的交錯糾葛之下,惡夢就此形成。

延伸閱讀:寶寶半夜哭不停,10分鐘嬰兒止哭、哄睡法

是「惡夢」?還是「夜驚」?

「夜驚」有時也會被認為是惡夢,其實兩者是有差異的。何俊憲醫師說明,夜驚的現象通常在睡著之後半小時內最晚不超過2小時發生,小朋友會突然地大哭大叫,甚至離開床鋪,重複開燈關燈的動作…等,最後又自己回到床上睡覺,然後隔天醒來完全不記得昨晚發生了什麼事!(做惡夢醒來通常仍會記得惡夢的內容。)

夜驚的原因,大多是因大腦發育尚未成熟,何俊憲醫師表示,我們的大腦可分成兩部份﹕皮質及皮質下中樞,皮質對皮質下中樞有調控作用,可以控制我們對外在刺激的反應,但小朋友因為大腦發育尚未完成,所以皮質的控制力較弱,受到刺激就可能產生夜驚的情況。其中又以性格外顯的小孩(白天的活動較劇烈,可能受到的刺激較多),比較容易出現夜驚的狀況。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成熟,並建立正常的睡眠規律,這種睡眠障礙就會逐漸克服。

做惡夢的8種原因

睡覺中的寶貝突然出現呻吟、哭泣、大叫等情緒反應,寶貝做惡夢了,爸比媽咪除了立即給予安撫,並適當的回應與溝通之外,別忘了找出孩子做惡夢的原因,才不會讓惡夢有再入寶貝夢鄉的機會。

1、分離個體化的不安全感

馬勒(Mahler)的分離與個體化理論指出,雖然寶寶在出生時肉體上即與母親分離,然而,心理上的分離仍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寶寶學習形成概念,以他自己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簡單來說,此時寶寶的任務在於學習經驗自己為一個分離而明確的實體,寶寶將逐漸認知到媽媽不可能一直在他旁邊,媽媽不能總是以他主的這些事實,然而處於這個過程中的寶寶,這樣的不安全感就很可能成為惡夢的來源。

2、小小肩膀上的重重壓力

對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壓力也是形成惡夢的主因之一。當家中有新的成員:弟弟、妹妹的加入,親近的人離開,剛開始上幼稚園,環境的變化如搬家、換校…等,都可能讓孩子無法適應而倍感壓力,如此的改變帶來的壓力就很可能在夜晚跑進孩子的夢裡搗亂。

3、不良的睡眠姿勢及環境

不良的睡眠姿勢也會讓孩子睡不安穩而可能產生惡夢,特別是當寶寶的頭或胸被壓迫時。何俊憲醫師提醒,爸比媽咪要避免寶寶蓋太重的棉被,以至於壓迫到胸口,也要避免睡覺時頭低而身體高,重心放在頭部等睡姿,讓寶寶以舒適姿勢入眠,才能一夜好眠喔。

4、白天活動頻繁過於刺激

寶寶每天晚上睡覺時,大腦都在進行白天的資訊處理,林耿立醫師指出,睡眠可以幫助記憶,睡越多則記憶越好。然而,若白天的活動或刺激過多,會使得寶寶的腦部處於忙碌而激烈的狀態,就容易睡不好或者做惡夢。傳統觀念裡有未滿4個月的小寶寶不要帶出門的禁忌,其實就是擔心過度刺激寶寶可能引起身心的不適。

5、睡前1小時的激烈行為

不只小孩如此,其實大人也是,睡覺前要避免進行激烈的行為,特別在睡前1小時,看電視、做運動或激烈的遊戲等都要避免。千萬不要以為洗個澡更好入眠,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喔。洗澡後正是精神亢奮的時機,要到2~3個小時過後,身體才會進入舒眠的模式。

6、睡前吃太多身體不輕鬆

若是家中有個胃口佳的好吃寶寶,媽咪請留意,避免在睡前3小時讓寶寶進食,才不致於影響睡眠,甚至引發惡夢。睡前吃太多,會讓身體中的血液都集中到腸胃道以進行消化,身體無法放鬆又怎能安心睡好覺?若是非得在睡前吃東西,則建議吃少量有助於安眠的食物,例如牛奶。

7、恐怖故事情節縈繞腦袋

「再不睡覺虎姑婆會來咬手指喔…」,為了順利哄寶寶入睡或乖乖聽話,你也說過類似虎姑婆這類的鬼怪、恐怖故事?大人可能覺得說這樣的故事沒什麼大礙,然而年紀尚小的孩子卻認為萬物有靈,所有的東西都有生命,何俊憲醫師說明,對他們來說夢即是真,1歲多的孩子還無法完全分辨夢境的真假,虛擬的鬼怪故事對他們來說就像每天的生活一樣真實。

8、生病造成身體上的不適

除了前述心理上的各種因素之外,生理上的不舒適也可能造成惡夢的來襲。例如感冒鼻塞、呼吸不順,體內有寄生蟲…等,因為生病所帶來的不舒服感覺,讓寶寶覺得難以承受。

延伸閱讀:不搖不抱實用哄睡法,做到3件事,幫助孩子自己睡過夜

寶寶做惡夢 爸媽5步驟安撫

 

寶寶做惡夢 爸媽5步驟安撫

若發現寶貝正在惡夢中,林耿立醫師提醒,不要把孩子叫醒!在身旁陪伴他,輕拍他、低聲安撫即可。待他明天早上醒來,耐心聽他傾聽,給他擁抱、回應,並和孩子一起將可怕的惡夢創造另一個美好結局。

STEP 1、安撫寶貝耐心傾聽

若寶貝從惡夢中醒來,家長第一步要做的絕對是抱抱他、安慰他,「媽咪(爸比)在這裡,寶貝不怕,媽咪(爸比)保護你…」,對孩子來說你就是他的天下,在你的懷裡,有你的安撫比什麼都有效;並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千萬不可以因為想睡覺或急著上班而草草帶過,當孩子娓娓道來時,適時的微笑與幽默可以化解他的緊張與害怕。

STEP 2、創造一個美好結局

聽孩子訴說完惡夢的內容之後,爸比媽咪別忘了幫惡夢創造一個美好結局,可以幫助孩子離開惡夢的情境。若孩子夢到的是可怕怪獸,就創造超人的出現,超人會保護乖乖睡覺的小孩,還會用特異功能馴化怪獸,變成可靠的夥伴;或是仙女的到來,使用神奇魔法粉就把鬼怪變不見!何俊憲醫師提醒,創造故事結局時,要注意不可使用具有暴力色彩如壞人被殺死了這類的解決方式,以避免孩子日後的行為產生偏差。

STEP 3、讓惡夢真正結束

和孩子持續討論這個美好結局,並鼓勵孩子說說看或畫下來剛剛創造的新結局(超人用特異功能把怪獸馴化,變成可靠的夥伴;仙女使用神奇魔法粉把鬼怪變不見了!),以測試這個新結局是否真的能讓孩子安心,幫助他拋開惡夢。確認你的安撫方式有效,才能真正讓惡夢結束。

STEP 4、分析做惡夢的原因

家長在事後應找出孩子做惡夢的原因來,前面提出的8個惡夢產生的原因可提供家長參考,檢視孩子做惡夢是周遭人事物的改變所引起,或是鬼故事看太多、在學校被老師罵、被小朋友欺負…等,找出孩子做惡夢的主因,並給予正面的引導,可以避免孩子再被惡夢糾纏。

STEP 5、檢討家庭教育方式

科技資訊的發達,現在小小孩就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已不足為奇,然而親愛的家長你是否有謹慎扮演守門員的角色?放手讓孩子點點iPad時,你是否幫他選擇合適的遊戲,並控制適當的時間?把遙控器交給孩子後,你是否了解孩子觀賞節目的等級與內容?幼兒訊息管道的篩選,家長不可不慎。

 

何俊憲醫師提醒,父母對家中的寶貝要隨時保持一顆敏銳的心,千萬不要讓忙碌的工作淹沒了你對他的關心。若能在孩子稍有不對勁時就先察覺,在環境必須改變前先幫孩子打預防針,惡夢就不會開始,孩子的生活自然更快樂美好。

延伸閱讀:寶寶規律睡眠少,青春期易有情緒障礙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專業諮詢/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何俊憲、松德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林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