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捏捏小手,功效大!用4種捏法治小孩4種毛病

人為什麼會生病?中醫認為,人要想不生病,就要保持陰陽平衡,大人、小孩都是,當不平衡由量變到質變的時候,就成了病變。事實上,小兒病變的高升點多集中在手上,適當地按摩穴位,使身體恢復到相對平衡線,病也就容易好了。現在,就讓我們跟著老中醫,捏捏寶寶的小手,改善小兒常見的4大毛病!
捏捏小手,功效大!用4種捏法治小孩4種毛病

 

古老的推拿手法,是男取左手,女取右手,而這裡所採用的「周氏小兒推拿術」,則不論男女都取左手,因右大腦分管左手,右腦為人之遺傳腦,左腦為人之行為腦。

孩子腸胃不好怎麼辦?

肚子經常咕嚕叫

有很多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孩子肚子裡咕嚕咕嚕地亂叫,好像胃腸不太好一樣。沒錯,這是五穀不化後引起的腸鳴音。如果你的孩子經常有風寒感冒、腹痛、腹脹、腹瀉、腸鳴,隔三差五就有便溏的話,那就揉揉外勞宮穴吧!

孩子腸胃不好,可以揉揉外勞宮

揉揉寶寶的「外勞宮」

外勞宮穴很好找,就在手第三掌骨的背側,腕橫紋至掌骨小頭連線的中點上。也可以先找內勞宮,內勞宮手背的對應點就是外勞宮。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指端給孩子揉300次,可以達到健脾胃、祛寒邪的作用。

腸胃不佳,多因父母照料不當

在明代的《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中曾經提到:「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肚腹泄瀉。」腸胃這個問題不存在什麼先天不足,很多寶寶腸胃出問題,雖然是因孩子不像大人一樣懂得節制,遇見好吃的就大吃特吃,根本不顧肚子的承受能力,但主要還是由於家長沒有照料好孩子日常飲食的緣故。

 《捏捏小手百病消》的作者、同時也是行醫40多年的老中醫周爾晉認為,許多八○後以及九○後的年輕父母,連自己的生活都照料不好,更別說是照顧孩子,很多父母餵奶餵食的時候,不按規律去做,隨心所欲。可能前幾天連著都是肉,這幾天就換成雜糧,給孩子添加副食品的時候也是亂七八糟。有的家長還覺得孩子吃得愈多愈好,結果造成孩子胃腸道不能消化。所以,孩子的胃口如果有問題,家長得好好反思反思。

規律且循序漸進的飲食

孩子腸胃不好不能說是病,但確實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為這代表身體確實出現了不平衡,但是量變還沒有達到質變,這時候給孩子灌藥實在不值得,因為藥能不吃就不吃,能少吃就少吃。

像這種消化不良的情況,做父母的只要堅持為孩子揉外勞宮穴,並且有規律地哺乳,循序漸進地增加副食品,避免突然地變換飲食,就可以使孩子的腸胃功能恢復正常。

要注意的是,吃奶的孩子在剛剛添加副食品的時候,短時期內會出現糞便中帶有不消化食物的情況,但很快就會消失,這是正常現象。再次提醒家長,不要孩子一不舒服就想著給孩子吃藥,一定要想辦法,充分利用人體內部這個大藥庫,這個大自然賜給我們無價的財富,用好了它,所有孩子都可以幸福一生。

延伸閱讀:便秘、脹氣、腸絞痛?6個嬰兒按摩手法,舒緩腸胃問題

孩子腹瀉怎麼辦?

別急著吃止瀉藥

小兒腹瀉很常見,幾乎每個小寶寶都發生過腹瀉,年齡愈小,腹瀉發作得愈頻繁。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拉肚子不止的情況都心急火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趕緊給孩子吃止瀉藥,有時反而產生了不好的效果。

腹瀉的外部&自身原因

其實,嬰幼兒發生腹瀉的時候,有外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外部原因多是由於吃到太涼的東西、睡覺時腹部受寒,或吃了不乾淨的食物…等等。而從自身的原因上講,由於1~2歲的寶寶生長發育特別迅速,身體需要的營養及熱能較多。但是消化器官卻未完全發育成熟,分泌的消化酶較少,因此消化能力較弱,容易發生腹瀉。也有些父母反應,當給孩子換奶粉或者添加副食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拉肚子。這主要是由於小兒神經系統對胃腸的調節功能差所致。

拉肚子可以「推大腸」,便祕則要「清大腸」

拉肚子,幫寶寶「推大腸」

孩子出現腹瀉的時候,做家長的可以給孩子「推大腸」,取補法。方法很簡單,也就是在孩子食指的外緣,自指尖至虎口的那條直線上,從食指指端直推到虎口即可,每天300次。

推大腸調治小兒腹瀉效果非常好,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清代徐謙光在《推拿三字經》中就有「若瀉痢,推大腸,一穴愈,來往忙」的說法。

為什麼推食指外緣就可以調治腹瀉呢?主要是因為這個部位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之處。推這個部位,可以疏通大腸經的經脈,當經脈通暢的時候,氣血運行也會比較順暢,大腸的功能自然就會正常了,腹瀉也就好了。

便秘寶寶逆向操作「清大腸」

當然,如果孩子有便祕的話,也可以反過來,從虎口推到食指的指端,這叫「清大腸」。

周爾晉中醫師在書中提到:「我有一次接到了一個讀者的來信。信上說自己今年64歲,小孫子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總是拉肚子。我就認認真真地給他回了信,還專門畫了一張圖,詳細地說明推大腸的方法。後來這位讀者又回了信,說自己堅持為小孫子推大腸3周時間,孩子後來就很少拉肚子了。」就是這樣,小推拿裡包含著大平衡,小方法卻是大智慧。

延伸閱讀:寶寶發燒、腹瀉時,多數爸媽都照顧錯了!你做對了嗎?

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

「脾」弱導致偏挑食

中醫常說,脾為人的後天之本。脾是人體消化之臟,主運化,在與五行的對應關係上,脾臟合土,所以中醫常常把「脾土」放在一起講。嬰幼兒時期的孩子,脾臟還非常嬌嫩,功能發育也不完善,所以脾臟很容易因為不平衡而出問題。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養護孩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孩子吃東西非常挑剔,這不喜歡,那不愛吃,真是傷透了腦筋。其實這就是脾胃不好,吃得多了容易食積;吃得少了,孩子瘦得讓人心疼;吃下稍涼一點的東西,又容易拉肚子。

所以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說法,意思是說,脾臟的功能如果強盛的話,一年四季都不會得病,孩子就能健健康康的。就像大自然裡,只要土地肥沃,就能長出好的莊稼。因此,如果當父母的能把孩子的脾臟調養好了,孩子生病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

小孩偏食可以「補脾土」,消化不涼可以「青啤脾土」

為孩子「補脾土」 

但是脾該怎麼補呢?很簡單,在孩子的拇指偏橈側指腹上,做順時針旋推,每天300次就可以了。順時針推的時候為補,名叫「補脾土」,如果是逆時針或離心直推的話,那就是「清脾土」了。小孩子的脾臟太過嬌嫩,所以多用補法,而很少用清法。

小兒脾臟虛弱的時候,多會表現為消瘦或者過胖、臉色發青或土黃色、厭食、大便次數多、拉肚子…等等。這時候,做父母的就可以為孩子用「補脾土」的方法進行推拿。當然,如果孩子出現食積、脾氣暴躁…等症狀,這時候也可以適當清一清脾土。

周爾晉中醫師表示,曾經有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求診,他們抱怨:「每天給孩子吃的營養品也不少,但是看別人家的孩子臉蛋都是紅撲撲的,而自己的孩子臉色卻枯黃枯黃的,鼻樑上有青筋,還經常腹瀉,真是讓人著急啊。」,中醫師建議他們為孩子補脾土,兩個月後,孩子的情況改善許多,能夠吃得好睡得香,臉色也非常紅潤了。

呵護脾臟,從小開始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脾」這個字左邊是「月」字,屬陰;右邊是「卑」字,是「小」的意思。因為脾臟的地位比較低下,所以脾土常常不被很多父母重視,他們總是認為雞蛋、牛奶、肉……,什麼好就讓孩子吃什麼,結果孩子的脾臟反而受到了傷害。其實,相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屬性也和脾臟差不多,幼小、嬌嫩。這時候,只有父母多努力,多替孩子做推拿,多給孩子真正的呵護,孩子才能健康地長大。

延伸閱讀:了解5原因、掌握7訣竅,讓偏挑食寶貝愛上吃飯!

孩子經常生病怎麼辦?

「腎水」是健康的關鍵所在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聰明,如何滿足這個願望?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多給孩子「補腎水」。

什麼是「腎水」?中醫上所謂腎水是指所有體內不容易流失的體液,像骨髓、精液、胰島素、荷爾蒙…等等,而這些東西無一不對人體起著關鍵作用。補腎水其實就是滋補腎陰,腎陰是全身陰液的根本。對機體各個臟腑器官扮演滋潤和濡養的作用。

小孩常生病,可以補腎水

如何幫寶寶「補腎水」?

那如何為孩子補腎水呢?每天在孩子小指指腹上直推300次即可,這樣就會達到補腎水的作用。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主生長發育和生殖。所以,多給孩子補腎水,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很有好處。

另外,多為孩子補補腎水,可以讓孩子的腎精充足。腎與心、肺、肝、脾的關係都非常密切,多補腎水,可以讓五臟之精充足。當臟腑之精充盛時,除供應本身生理活動所需外,剩餘部分則貯藏於腎,以備不時之需。當五臟六腑需要時,腎再把所藏的精氣重新供給五臟六腑。

打個比方說,腎精充足,就好比我們的手機有塊備用電池一樣,當手機沒電的時候,可以馬上用備用電池替換上去,手機就可以繼續使用了。所以說,腎精的盛衰,對各臟腑的功能都有影響,五臟六腑均需腎精的滋養,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

也許很多家長還是沒明白,給孩子補腎水對身體到底有什麼好處。說白了,補腎水就好比是給孩子打點滴補充養分一樣,可以讓小兒的身體更強健,免疫力更強,更不容易生病。

補腎水促進大腦發育,改善體質

另外,補腎水還可以讓孩子更加聰明伶俐。因為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腦為髓之海」,當腎精充足的時候,大腦的發育就會比較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從小體質就不好,有手腳冰冷的毛病。這其實就是「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虛弱」的表現。周爾晉中醫師提到,自己有一次跟一個讀者聊天,那個讀者說自己從小體質就不好,手腳冰冷,一到冬天手腳就會凍腫凍裂,讀高中的時候患上了鼻炎,工作的時候還經常感覺自己精力不足…等等,因此可以說先天體質的好壞會影響到人的一生。

像這樣的孩子,建議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多給寶寶補一補腎水,就用我剛才提到過的方法−堅持每天在孩子小指的指腹上直推300次。這是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受用終生的好處。

延伸閱讀:寶寶常生病是抵抗力不好嗎?養成良好免疫力的4方法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資料來源/《捏捏小手百病消》,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