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寶寶出生之後的存活率。在以下這些情況下,需要安胎的比例都會比較高:
1.高危險妊娠(有高危險妊娠的人,約有1/10~1/20的比例要安胎)。
2.前一胎早產。
3.此次懷的是多胞胎(兩胞胎以上)。
4.有前置胎盤問題的人。
5.子宮頸較短的人,要安胎的機率也會比較高。若子宮頸過短、且曾流產者,可考慮做子宮頸環紮術來降低早產風險。
6.持續下背部痠痛、肚子有下墜感。
7.子宮感染,例如羊膜炎、絨毛膜炎等。
許多安胎媽咪都有這個疑問:「我一定要安到37週足月生產為止嗎?」林彥昇醫師表示,醫師會視媽咪與胎兒的情況做判斷。雖然盡量要安到37週之後會比較理想,不過有時候也不一定能安到37週。一般來說,如果可以,至少要安到34週以後。之所以至少要安到34週,是因為在此之前出生的早產兒,肺部仍不成熟、體重有時候亦不足2,000公克,生理上的併發症很多,照護不易。
與孕婦的體質並無太大關係,而是與子宮的環境比較有關係。例如有子宮肌瘤、子宮腺瘤的孕婦,當子宮被胎兒撐大後較沒彈性,容易收縮,所以這些類型的孕婦比較容易需要安胎。但這亦非絕對,並不是每個有子宮肌瘤或腺瘤的孕婦都需要安胎。
安胎時,應避免的飲食?
1.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的食物。吃完拉肚子可能會導致腹壓增加。
2.咖啡、茶都會使心跳加快,如果同時服用安胎藥物,可能導致母體不適,應盡量避免飲用。
3.含有酒精的料理不宜食用(米酒也是),也別自己亂吃食補的偏方。
4.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因為長期臥床、無法運動而導致便秘或腸絞痛。如有便秘問題,應請醫師開軟便劑,並不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5.徐富美護理長表示,雖然飲食上應以清淡及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為主,也不用過於限制食物的種類,以吃得下為原則(少量多餐、多吃蔬果,可吃一些甜食或零食),但如母親有妊娠糖尿病就需控制糖分的攝取及注意孕期體重控制。
延伸閱讀:懷孕的8個錯誤觀念,搞懂該做與不能做!
如果孕婦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狀況,需先稍事休息,再至醫院就醫:
1.持續性感到下背痠痛或腰痠。
2.下腹部有下墜及悶痛的感覺、或是陰道有壓迫感。
3.陰道分泌物增加、或是陰道分泌物夾雜紅色血絲;陰道出血。
4.陰道流出多量透明、清澈的水樣液體,可能是早期破水。
5.如同生理期的腹痛或腫脹感,屬於陣痛,感覺比月經來的時候還要強烈。
6.約每隔10分鐘便有一次陣痛,每次陣痛長達1分鐘左右。
林彥昇醫師指出,如果孕婦感覺不適或抱持疑問,最好去醫院檢查或打電話詢問自己產檢的醫院,不要等到產檢的時候才問醫師,以免本來可以在家服用口服安胎藥的人,卻因延誤就醫時機,而使宮縮狀況加劇,反而需要住院安胎了。
其實並不一定,要視上一胎需要安胎的原因而定。倘若需要安胎是因為子宮頸過短(照超音波時,發現子宮頸短於2.5公分)、或是子宮頸曾動過手術,下一胎也較易需要安胎;如果是因子宮感染、發炎導致需要安胎,下一胎不一定會有相同的情況,所以不一定需要安胎。
倘若醫師告知孕婦需要安胎,那麼又該如何判定要住院安胎、或是在家安胎呢?基本上是以情況的嚴重性而定(也就是有無上述早產徵兆),醫師會做個別評估。若不穩定程度比較輕微的人,在家安胎即可。林彥昇醫師表示,醫師會給予口服安胎藥,通常先連續服用2~3天之後再視情況減低藥量,不穩時再服藥。若太快停藥又馬上宮縮,可能導致日後再服用該種藥物時必須加重劑量。不過建議要停藥時仍先詢問醫師,依醫囑服用較妥當;至於需要住院的孕婦,不穩定的程度都比較嚴重。住院的安胎方式則以施打安胎針為主,安胎針的效用會比口服安胎藥更強。
陳星佑醫師表示,在家安胎的原則就是「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以盡量多休息、多平躺為原則;但住院安胎則建議實行「絕對臥床」原則,若情況嚴重的話,甚至連上廁所、擦澡、吃飯都要在床上進行。
若不穩定程度比較輕微的人,在家安胎即可。在家安胎的原則是:「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
林彥昇醫師表示,安胎藥物都有美國FDA通過使用的適應症,不會對胎兒有不好的影響,但孕婦在服用安胎藥物後,會有一些身體不適的副作用,例如鈣離子阻斷劑,會導致血壓下降、頭暈;Yutopar安胎針雖然可以使子宮肌肉鬆弛,降低子宮的收縮反應,不過副作用是心跳加快、血壓降低、呼吸急促、噁心想吐,患有心臟病的人亦不適合服用這種藥物。
延伸閱讀:懷孕禁忌有哪些?孕媽咪容易犯的10個錯誤
安胎時間的早晚,是否影響到安胎方式的差異呢?陳星佑醫師表示,其實安胎的方式都一樣,不是住院施打安胎針、就是在家裡服用安胎藥,孕婦所需要做的事,就是盡量休息平躺。唯一不同的是藥物的給予:懷孕初期的安胎,大多是因為黃體素不足所引起,因此這個階段會以黃體素的補充為主,藥物的副作用為噁心想吐。懷孕初期也不建議服用太多藥物;懷孕末期的安胎,可給予的藥物種類比較多,如上述鈣離子阻斷劑等皆可,醫師會依孕婦狀況而做定奪。
1.盡量不要做家事。如果真的要打掃,須降低打掃次數。
2.沒事時,盡量多臥躺休息。「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
3.躺久了不舒服,可在腰部下方墊一個小枕頭支撐身體,會感到比較舒服。
4.如果平躺久了想換姿勢,朝左側臥躺較合適,比較不會壓到靜脈,影響到供應給胎兒的血流量。(朝左側臥躺時,枕頭則改墊在肚子的左下方。)
5.須隨時觀察是否出現早產徵兆。
6.別刺激乳頭,安胎時絕對不能有性生活。
7.如果有大寶寶,安胎時也不宜哺餵母乳。
8.避免上下樓梯或提重物,以免增加腹壓。
9.宮縮頻率太頻繁、強度太強或整個肚子太硬,當安胎藥物也壓不下來時要去醫院檢查。
10.每天早、午、晚飯後一小時要自行測量胎動,最好一個小時有1次以上。如果都沒胎動也別太擔心,有時候胎兒在睡覺、或是母親沒進食,血糖降低,都會使胎兒活動力降低。建議吃一點東西再觀察看看,若半天以上沒有胎動,最好就醫檢查。
11.盡量不要以蹲姿如廁,以免腹壓增加。
12.安胎期間,盡量少出門。
13.在安胎藥物的給予上,醫師通常會由少量開始給予。當藥物壓不住強烈的宮縮時,醫師才會逐漸增量。若是在家安胎的媽咪,不能擅自調高安胎藥物的劑量,以免副作用加劇。是否需要增加劑量,須遵從醫師的指示。
14.如已有大寶寶,安胎期間也不能抱大寶寶,以免腹部用力。
15.為了預防便秘,應多吃蔬果、多喝水。小元素1
16.便秘時肚子盡量不要用力,可用軟便劑,但不能灌腸,因為灌腸也會使腹壓上升,不利於安胎。
17.不宜觀看內容過於緊張的電視節目,因為情緒太過激動或緊張,亦會影響到子宮的穩定性,因此安胎期間應盡量保持心平氣和。
18.家人也要避免讓安胎咪生氣,以免影響安胎。
19.別亂吃中藥偏方安胎。如有需要,應詢問中醫師。
20.洗澡水的水溫不要太高(應維持37度以下)。
21.洗澡時,最好帶個小凳子進浴室,坐著洗會比站著洗更加理想。
對於需要安胎的人來說,安胎的時間彷彿很漫長,每天待在床上都不知道該做什麼好。徐富美護理長表示,除了閱讀書報、看電視與電腦之外,也可以寫日記與心情故事,紀錄安胎期間的點點滴滴;亦可織毛線衣或DIY製作玩具送給寶寶。如果醫師沒有吩咐在家時也須落實「絕對臥床」,可偶爾在家慢慢走動,不過一旦感覺疲乏或子宮開始收縮時,就要回到床上休息。
徐富美護理長表示,以下幾點都是家人可以幫忙之處:
1.幫忙分擔家事、照顧大寶寶,別讓安胎媽咪太辛苦,盡量要讓她靜養。
2.給予媽咪心理支持、成為她有力的支持後盾,讓她能夠安心休養。
3.由於臥床太久會使安胎媽咪感到腰痠背痛、身體僵硬,家人應幫忙按摩。肩膀、背部、小腿的肌肉群都可以按摩。一次按摩15分鐘以內,一旦感覺不適或是子宮開始收縮、腹部變緊時,就要先暫停按摩。以手指指腹環狀按摩即可,不過力道要控制,不能太大力。(注意:絕對不能按摩肚子);或調整舒適臥位:如側臥可於雙腿間使用L形抱枕;如有破水者,則不宜採半坐臥式;亦可搖高床尾,減輕先露部對子宮頸的壓迫(特別是早期破水者適用);長期臥床會造成血栓靜脈炎,可以做足踝關節運動來預防(步驟1:將雙腳自然平放於床上;步驟2:下壓,感覺小腿肌肉繃緊時維持5秒鐘再放鬆;步驟3:回勾,感覺小腿肌肉繃緊時維持5秒鐘再放鬆)。
4.當肌肉痠痛時,除了按摩之外,也可以幫忙熱敷。每次熱敷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溫度亦不能太高(須低於40度),使用熱毛巾或熱敷袋皆可。熱敷的目的為放鬆肌肉群,肩頸、小腿等部位都可以做短時間熱敷,一旦感覺不適或是子宮開始收縮、腹部變緊時,就要先暫停。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星佑、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彥昇、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婦產部病房暨產房護理長徐富美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