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爸媽真的有辦法做到公平?

「不公平!不公平!」這可能是家有2個以上孩子的爸媽最常聽到孩子說的3個字。然而,孩子心中的公平到底是什麼呢?面對孩子抱怨不公平時,爸媽應該如何處理?身為爸媽,有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對待嗎?
爸媽真的有辦法做到公平?


什麼是公平呢?假如只有一個人就沒有所謂的公不公平可言,公平的概念一定是處於團體之中的內在條件,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醫師黃國洋認為,這個內在條件指的是團體如何處理資源或分配利益。然而,公平還有其他解釋,有些學者指出公平其實是源自於「不公平」,因為個體發現被待遇的方式不一樣,因拒絕這樣不公平的待遇而發展出的概念。

到底公平是什麼?

公平概念與數學邏輯有關

孩子的公平概念與其道德發展及認知,特別是數學邏輯有關。所謂的數學邏輯,在學齡前指的是孩子感知大小、多少、長短、高矮的能力。黃國洋醫師表示,通常孩子從3、4歲開始會有多少、大小、高矮、胖瘦…等數學概念。

延伸閱讀:媽咪,你都偏心! 手足狀況題大解析

6歲之後則有「數」的概念,也就是會點數了。一邊有10顆蘋果,另一邊只有2顆,若是問3歲半的孩子哪邊比較多,雖然孩子不見得會數數量,但可以知道哪邊比較多,這是孩子對於數量有多與少的直觀概念。因此若一邊是10顆、另一邊9顆,3歲半的孩子可能就無法分辦多少;但已經就讀小學的孩子學會數數,就能夠知道一邊有10個、另一邊有9個,你比我多1個。

當數學概念逐漸發展後,對於公平就會有均等原則,7、8歲的小一、小二生開始有了均等性的想法,因而會要求數量或過程要一樣。像是考試時看到其他同學先下筆,就會知道我寫考卷的時間比他少1分鐘;我比較晚寫,他比我多1分鐘…類似這樣的比較概念。

3歲前只是跟著說不公平

歷來許多學者提到孩子對於公平概念的發展認為,5歲以前的孩子並沒有成人對於公平的概念。黃國洋醫師指出,就算是非常聰明的3歲孩子也不會說出「不公平!」這三個字;如果孩子真的講了不公平,可能只是模仿哥哥姐姐的言語,若是追問孩子哪裡不公平?相信多數3歲孩子是回答不出來的。因為此年紀的孩子尚未具有大小或多少的對應概念。

自利原則+權威原則=公平

3、4歲之前的孩子認為的公平得要符合幾個原則:第一、自利原則,想要擁有喜歡的東西,像是喜歡養樂多的妹妹可以喝到1瓶小小的養樂多就很開心了,即便姐姐喝了一大罐汽水,妹妹也不會覺得這樣不公平。黃國洋醫師解釋,由於孩子的數學能力尚未發展成熟,還不會考慮到均等問題。一瓶100ml養樂多只花10元就能買得到,但一罐300ml汽水可能就要30元,3歲的妹妹不會要求爸媽提供等值30元或是等量300ml的養樂多給她,而是「我」喝到養樂多就很開心了。

第二、權威原則,聽從權威對象的指示。例如:到了便利超商,姐姐拿了兩瓶養樂多,妹妹只拿一瓶,從數量看起來好像不太公平。但今天只要媽咪跟妹妹說,姐姐的肚子大大,所以要喝兩瓶;妳的肚子小小,喝一瓶就好。透過權威者的指示,妹妹只要喝到自己喜歡的養樂多(符合第一個自利原則),妹妹服從權威的分配,也就不會有不公平的問題了。

延伸閱讀:不是才和好?又在吵什麼?手足常見狀況題

瞭解孩子的不公平

誠如前文所提及,絕大多數在孩子要到了幼兒園大班之後,才能夠說出不只是模仿他人言語的不公平。當孩子認為什麼地方你對我不好,或是對我沒有他好,就會開始抱怨不公平。身為爸媽時常面對這類不公平,瞭解孩子為什麼覺得不公平,是爸媽應該做的事。

別忽略孩子的不公平警訊

當孩子發現爸媽注意到自己,或是覺得自己被爸媽瞭解了,其實所謂的「不公平」事情就少了八成。因為孩子知道終於有人發現,我不只是抱怨弟妹為什麼可以喝養樂多而已,而是一個累積的結果。原來孩子認為自從弟妹出生後,爸媽陪伴他的時間越來越少,但照顧弟妹的時間卻是越來越多;爸比下班回家,看到弟妹都是笑嘻嘻的,但看到他的時候,就只會叫他趕緊練琴或是去做功課。爸媽應該花時間與孩子溝通,以瞭解孩子所謂的不公平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