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行為模式
◎ 認為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膚淺的。
◎ 會忽略或不顧孩子的感受。
◎ 想要讓孩子的負面情緒迅速消失。
◎ 特別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制止小孩的情緒表現。
◎ 可能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
◎ 認為孩子的感受是不理性的,所以也就毫無意義。
◎ 對於孩子嘗試溝通的事情,沒有太大興趣。
◎ 可能缺乏察覺自我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 對於孩子的情緒感到不舒服、恐懼、焦躁、受傷或難以承受。
◎ 害怕在情緒上失控。
◎ 更關心要如何克服情緒,而非瞭解情緒本身的意義。
◎ 認為負面的情緒是有害或「有毒的」。
◎ 認為重視負面情緒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 對於孩子的情緒感到不知所措。
◎ 認為孩子的情緒表現是一種想確定某些事情的要求。
◎ 認為負面情緒意味著孩子適應不良。
◎ 認為孩子的負面情緒會讓父母蒙羞。
◎ 貶低孩子的情緒,並且輕忽導致這些情緒的事件。
◎ 不會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認為隨著時間過去,大部分問題都會消失。
對於孩子的影響
孩子會學習到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不適當的、沒有根據的。他們可能以為,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天生就有些毛病;而在調整情緒上發生困難。
典型的行為模式
◎ 表現出許多忽視型父母的行為,但其方式更為負面。
◎ 會批判孩子的情緒表現。
◎ 太過在意要對孩子設定規範的必要。
◎ 強調要服從良好的標準或行為。
◎ 不論孩子是否行為不當,只要有情緒表現就會加以譴責、訓誡或處罰。
◎ 認為負面情緒的表達要有時間限制。
◎ 認為負面情緒所反映的是惡劣的品格。
◎ 認為負面情緒必須被控制。
◎ 認為孩子會利用負面情緒來操控事物;這種看法只會導致權力鬥爭。
◎ 認為情緒使人軟弱,而孩子必須在情感上保持堅強才得以生存。
◎ 認為負面情緒一無是處、浪費時間。
◎ 將負面情緒(尤其是悲傷)視為一種不該揮霍、浪費的物品。
◎ 很注重孩子對於權威的服從。
對於孩子的影響
與忽視型父母相同。孩子會學習到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不適當的、沒有根據的。他們可能以為,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天生就有些毛病;而在調整情緒上發生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