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幼兒常見外傷 居家護理攻略

幼兒活潑好動,最愛蹦蹦跳跳,哪個小朋友沒有跌倒、碰撞的經驗呢?然而,當孩子受傷迸出一聲淒厲哭喊時,對於沒有太多經驗的父母,往往感到一陣驚慌失措。建議家長不妨學習一些簡單的急救方法,當然希望不要用的上,但萬一真的碰上,就可以針對孩子受傷的情況,給予簡單的居家緊急護理了。
幼兒常見外傷  居家護理攻略

Type1燒燙傷

燒燙傷是幼兒最常發生的意外,80%以上的燒燙傷是發生在家中,而冬季是幼兒發生燒燙傷最常見的季節。

 

小叮嚀
慎防燙傷與觸電意外
  家中常見的熱水瓶、熨斗、電磁爐等家電,應放置於幼兒無法觸及的地方,沒有使用時也要記得把插頭拔掉並收齊電線,以避免幼兒遭燙傷。此外,現代家庭充斥各種電器,孩子發生觸電的情況也日益增多,建議吹風機不使用時應取下插頭,收存在幼兒無法取用處;未使用的插座應加蓋防護蓋,以免幼兒好奇玩弄而不小心觸電。

 

燙傷護理 沖脫泡蓋送
當發生燒燙傷時,傷口有灼熱、痛感時,請謹記「沖、脫、泡、蓋、送」的5重要程序;但若傷口已經起水泡,且傷口範圍大、皮膚有焦黑化膿的嚴重症狀,都應趕緊送醫急救。相信一般人對燒燙傷的急救5字訣大都已經耳熟能詳,但在意外發生時候是否能正確做對才是主要關鍵,現在就來check詳細的燙燒急救方法吧!
 
【1沖】
將燒傷的部位用乾淨的流動冷水輕輕沖或浸泡20~30分鐘左右,冷水可將熱迅速散去,以降低熱對深部組織的傷害。如果疼痛持續,可延長沖浸時間。
Notice!不可在傷處塗抹草藥、藥膏、牙膏、醬油或沙拉油,此類物品可能會造成傷口細菌感染,並加重燒傷深度。
 
【2脫】
傷口充分浸濕後,在冷水中小心除去衣物。可以用剪刀剪開衣服,尤其要在傷處尚未腫脹前,小心地把戒指、手錶、皮帶、鞋子或其它緊身衣物脫除,以防止肢體腫脹後無法拔除,而造成神經壞死、截肢等無法彌補的後果。
Notice!千萬不要強行剝除任何緊黏傷處的衣物,以免弄破水泡,記得不可弄破水泡,也不要撥除鬆離的皮膚,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3泡】
浸泡冷水中10~30分鐘,並小心脫除燙傷患者的衣服。
Notice!要預防大面積燒傷傷患及小孩、老人持續浸泡在冷水中時間過久,以免體溫下降過度,發生失溫或休克的狀況。
 
【4蓋】
使用乾淨或無菌的紗布、布條或棉質衣物類覆蓋在傷處上,並加以固定。顏面燒傷時,宜採用坐姿,將清潔無菌的布在口、鼻、眼、耳等部位剪洞後蓋住臉部。
Notice!不要使用含毛料的布條或衣物蓋住,以防造成傷口沾黏。
 
【5送】
在開始急救時並同時通知119,送至設有燒傷病房之醫院治療。
 
Type2動物咬傷
喜歡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不過有時候牠們也會成為傷害孩子的禍首;尤其是幼兒無法敏銳察覺到危險,天性充滿好奇心,加上跟動物接觸時不知道控制力道的輕重,可能無意中激怒動物,造成被咬傷的危險。
 
遭咬傷護理4步驟
當孩子遭到小動物(如:貓狗)咬傷,家長當下該如何緊急處理呢?建議可採以下4個步驟。
Step1沖洗傷口(生理食鹽水或清水)
Step2用肥皂水或酒精、優碘徹底洗淨傷口
Step3傷口若有大量出血時,以直接加壓法止血並包紮傷口
Step4送醫治療,由醫師決定是否注射狂犬病疫苗
Notice!遭狗、貓或其他野生動物咬傷,都有發生狂犬病的可能,應將該動物留置觀察15天以上,看牠是否有發生狂犬病的症狀。
 

 

小叮嚀
小心引發感染危機
遭狗、貓或人咬傷若引起感染,大多數是多重菌種感染,且常混雜著嗜氧以及厭氧菌感染。動物咬傷的嚴重度依咬傷的部位、深度及組織壞死的程度而異,咬傷後最常見的併發症為感染。其往往使受害者在24小時內發生劇烈的發炎反應,導致傷口顯著的腫脹及疼痛;甚至可能引起敗血性關節炎、骨髓炎、腦膜炎及全身性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若是被人咬傷之後還有可能感染B及C型肝炎病毒以及愛滋病毒等。

 

 
Type3 穿刺傷
小朋友生性好動,甚至有時候會把那些鋒利的危險物品當作玩具來玩耍,一不小心就會被銳利的物品刺傷,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口。傷口的定義為完整的皮膚因受到不同的傷害,致使皮膚組織受損。
傷口種類若以癒合時間來分,可分成急性傷口與慢性傷口。急性傷口為可以自行癒合或可視為短期之內可以癒合的傷口,例如外科手術;而另一類的傷口則為慢性傷口,需要長時間治療才能逐漸癒合,這類傷口包含褥瘡、糖尿病病足以及燒燙傷等。

 

資訊站
紅、黃、黑 代表不同癒合情形
    一般我們會把將傷口組織的顏色分為紅、黃、黑等3種顏色,用來判定傷口癒合的情形。
A紅色傷口:表示傷口有健康的肉芽組織形成和豐富的血流供給,是乾淨或正在癒合的傷口。
B黃色傷口:表示傷口內有腐肉或是滲出液或傷口感染的情形,外觀可能出現黃色,或滲出液是黃綠色。    
C黑色傷口:表示傷口內缺乏血流供給,是壞死組織的存在,外觀會有軟或硬的結痂。

 

 

~全文請見237期育兒生活雜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國泰新竹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盧英仁
編輯整理/林明佳
圖/本刊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