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從脊椎發育就要顧好,讓孩子的肢體發展茁壯成長!

一歲以前寶寶的脊椎發育是逐步到位的,脊椎段可包含:頸椎、胸椎、腰椎、薦椎,一般人都說寶寶三月抬頭、六月坐、九月爬行、一歲走;因此這些動作發展,與脊椎發育息息相關,且看兒童骨科醫師給您寶寶的健康指引。
從脊椎發育就要顧好,讓孩子的肢體發展茁壯成長!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骨科主治醫師高軒楷表示,就剛出生的寶寶來說,身體其實早已具備完整骨骼架構與基本雛型,包括脊椎骨、脊椎骨間的椎間盤、脊椎骨內的脊髓神經等,都已經長出來了,只是它的形狀及位置,可能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有一些變化。

高醫師指出,有一些比較明顯的先天異常,通常在寶寶出生後不久,透過肉眼就可以發現,像是背部凹陷或局部突起,或左右彎曲不平等。不過,大部分的寶寶,其實並不會那麼明顯,一般隨著寶寶年齡逐漸增長以後,家長多半從寶寶日常的某些粗細動作發展來作觀察,例如:趴立抬頭、爬行等行為中,就可以發現寶寶是否有骨骼發展上的疑慮。

寶寶骨骼發展與進度

高軒楷醫師指出,脊椎其實又細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椎」等部位。正常來說,隨寶寶的年紀慢慢增加的過程,脊椎外觀形狀也會慢慢的改變。在嬰兒三個月大以前,脊椎僅如同C型,單向一側作彎曲的弧度(total kyphosis)。頸椎、胸椎、腰椎都不會像成人一樣有明顯曲線般的弧度。

大約在寶寶三個月至四個月大左右,這時多數的寶寶,脖頸部位的肌肉變得比較強壯,神經控制發育良好,寶寶則開始學會抬頭,這時的頸椎的角度也產生變化,頸椎開始有前凸的變化;簡言之,這時寶寶的頸椎,會逐漸發展為與成人相仿的頸椎形狀。而這些變化並不影響寶寶的骨骼,因為骨骼本身在寶寶出生前即完備,但頸椎的弧度卻會隨寶寶年齡改變。

接下來,到了寶寶八、九個月,慢慢經歷學爬行的階段,胸椎也會漸漸如同頸椎那樣開始改變弧度,並且彎向另外一側。通常當寶寶學爬行持續一段時間以後,亦即約等寶寶十個月、十一個月大,再去幫寶寶照X光片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腰椎也會跟頸椎一樣具有前凸的變化。最後則約等寶寶滿一歲左右,脊椎外觀形狀大致固定;這些自寶寶出生以來的脊椎形狀變化,包括有:「頸椎前凸(cervical lordosis)、胸椎後凸(thoracic kyphosis)、腰椎前凸(lumbar kyphosis)」;假使在寶寶滿一歲以前,家長有特別去觀察寶寶的身形,若無任何如前述的變化時,家長則要特別留心。

特殊情況:脊髓牽扯症候群

高軒楷醫師解釋道,其實除了脊椎形狀上的改變,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脊椎骨也會逐漸增大、增長,脊髓神經也會增長。可是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脊髓神經的末端在脊椎骨最末節的位置(脊椎骨末端,薦椎的位置),通常脊椎骨會長得比脊髓神經更快一點,造成脊髓神經慢慢往上縮,大概會縮到第一腰椎及第二腰椎中間,一般絕大部分的寶寶,均按照如此成長與改變。

但是有少部份的寶寶,則可能有神經被牽扯住而縮回不良的情況,就會有腿麻、無力或其他神經症狀產生,甚至也可能引起大小便控制不佳的情形。通常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神經如果牽扯不大,症狀會沒那麼明顯,通常是等寶寶較大的階段,則可能有較明顯的症狀表現。背部的皮膚異常,是這類寶寶常見的早期症狀,像是皮膚外觀靠近尾椎的地方,長毛或表面突起,乃至不正常凹陷等情形。如果有這些情形,可能代表寶寶脊髓椎神經與脊椎骨發育異常的情形,兒童神經內科則稱為「脊髓牽扯症候群」(tethered spinal cord syndrome),亦即是由於神經與骨頭生長不同步所引起的疾病。

父母的照顧方式,影響不大

高醫師表示,就骨科醫師的專業來看,父母的照顧方式,通常對寶寶脊椎發育的後天影響並不大。換句話說,父母的照顧方式,很難去改變寶寶脊椎生長的樣子。例如:認為太早讓寶寶學站,寶寶腳會彎曲或O形腿;讓寶寶躺太久的嬰兒車或搖籃,寶寶脊椎就會被搖籃設限而變形。但除非是將寶寶很長期的維持某姿勢過久,例如:一天超過10幾個小時都不動,而且連續維持好幾個月,這才有可能造成脊椎變形的問題,否則偶一為之地躺一次,其實並不容易造成寶寶骨骼變形的問題。

因此,若就寶寶的外觀來看,平時家長也可稍微注意孩子的脊椎,有否不正常的彎曲、凸起、凹陷或皮膚上的異狀,例如:長毛或色素沈積。其次,脊椎內部因為有眾多神經,連帶影響並控制身體四肢的活動。因此,平時也要觀察寶寶手腳四肢活動,是否有奇怪的異狀。例如:手腳活動的角度,有沒有受限?四肢是否有特別無力的現象?然而這些嬰幼兒生長發展的平均指標,其實可按照寶寶年齡,觀察與脊椎發展較相關的動作,例如:翻身、抬頭、坐、扶持站立等,家長也可以在兒童手冊中特別留意仔細對照。

留心對照動作的發展警訊

怎麼對照才正確呢?高醫師舉例說,【兒童發展連續圖】在圖面上有個紅字「警訊時程」,表定指出寶寶粗動作約四個月時按此觀察:將寶寶抱直時,脖子可豎直頸保持在中央。假使小寶寶已滿六個月,卻還不能作到該動作,就代表發展疑似遲緩(約佔10%的比例),這時家長可主動諮詢小兒科醫師或兒童復健科為妥。

此外,高醫師提醒說,一般正常的健康寶寶,遲早都是能夠學會站立的;有些時候,發展的快慢,並不一定代表寶寶發展是有問題的。所以如果家長過份擔心,反而刻意揠苗助長,讓寶寶提早在不恰當的年齡去學坐、學站、學爬,這樣才會對寶寶有較大的不良影響。所以,寶寶什麼時候學會什麼粗動作、細動作,是與大腦神經系統逐步發育完成有關,因此唯有隨寶寶年齡慢慢發育完善以後,某些粗細動作也才能控制自如。

因此,不要在寶寶還不會站,也還不想站的時候,一直強迫孩子去學站,甚至學走,因為即使強迫學習,並不會加速寶寶提前學會站立。如果情況是相反的,有些寶寶發育較快,很早就開始學站的話,那也不用害怕他站,或刻意在他想站的時候把他壓下去,總之,家長不要刻意訓練或抑制寶寶的各項發展,因為寶寶的成長也是順其自然且循序漸進達到完備的

高軒楷醫師表示,通常寶寶發展狀況比實際年齡快會比較沒問題,所以重點在寶寶,有否發展進度過份落後的情形,如果發展速度很慢,又符合年齡警訊,就需要進一步尋求兒科醫師做長期觀察與追蹤,甚至經確診發現寶寶有發展遲緩的狀況,也需要轉診復健科適時介入並提供早期治療,這就是另外一個早療的課題了。

兒童發展連續圖 1M-1.5Y

兒童發展連續圖 1.5-6Y

(圖片取自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網站)

所以說,小朋友走路是不用學的,因為通常時間到了他自己就會走了,假如時間到了,結果他還不會,這並不是因為沒有學會,而可能是寶寶的骨骼、肌肉或神經系統出了某些差錯。若非骨骼關節可能有些許異狀,就可能是肌肉發育方面的問題,甚至腦性麻痺也會引起寶寶神經控制上的發展動作障礙,這些則多屬於寶寶成長階段中,尚未檢出的先天性潛在缺陷或疾病所導致。

另外,高醫師提醒,前兩個月的寶寶,因為頭頸部及脊椎肌力不足,應以橫抱在臂彎中的姿勢較安全,等寶寶滿三個月以後,才可以豎抱。再者,如果希望寶寶頸椎發育得比較好,則可讓寶寶多練習腹部貼地並趴著抬頭(Tummy time),能促使寶寶頸椎肌肉發育得更有力,但是這種動作,要盡量在照顧者看護下練習較安全。然後等寶寶七、八個月後學爬,就可多多逗引寶寶練習玩爬行遊戲,因為爬行也可以增加寶寶腹部肌肉及四肢肌肉的協調能力,也對寶寶的腰椎及薦椎的發育很有幫助。

醫師的小叮嚀

在天氣寒冷時,有些家長在照顧寶寶時,害怕寶寶受涼,因此會將寶寶手腳都用包巾緊緊的包覆著,但是按照學理來說,寶寶的腳要盡量讓他能夠伸展,對發育才比較好,尤其是寶寶連接大腿及骨盆的髖關節,若包覆過緊,可能會引起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形。所以如果居家室溫調控得宜,平時應讓寶寶肢體多活動,避免包覆過度,尤其是髖關節,也要適度練習伸張;畢竟台灣每年1000名新生兒中,約有1~2位可能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關節鬆脫問題,為避免寶寶將來成長後,引起髖關節脫臼、長短腿、終身跛行、退化性關節炎等長期病痛,尤其在寶寶滿六個月以前,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是最有效的,所以除了脊椎發育以外,家長平時在換尿布時,也可以順便留心寶寶大腿處關節能否正常開合喔!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高軒楷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麻豆/可愛寶寶 周雨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