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環境教育從小開始

全球暖化,科技爆炸。孩子不但在日益減少的自然環境中缺席,也常需要在科技叢林中搏鬥。當越來越多人認為這是個必須時,也越來越多聲音發出對大自然的渴望與呼喊。本文就此主題訪問了自然環境教育達人范欽慧和李偉文,從他們角度去了解環境教育的意義與方式。Natural life!自然教育,從小開始。
環境教育從小開始

自然美學VS.生活態度

Class1.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與環境教育應該並行不悖,因為,認識環境進而關心環境,體悟生活,不就是我們需要給孩子的教育嗎?

 

Part1.關於飲食和節約:生活中隨手可做小事都來自從小觀念的灌輸

范欽慧認為,父母教給孩子的是概念,並且要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的角色與意見,而非放任就好。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開始有更多獨立思考的時候,同儕的力量會變,所以從小養成好的習慣比日後再改要來得容易。

 

a.飲食:因為家中習慣吃素食,也不吃炸食,所以雖然直到孩子長大也一直保持這些習慣。而吃素當然跟環保有關儘量減少肉食,對低碳生活與節省資源是種幫助。不約而同地,李偉文家裡也吃鍋邊素,孩子從小養成清淡飲食習慣

b.用水:另外,范欽慧家中的水也力行二次使用的原則,雖然環保議題很難讓幼兒階段的孩子完全了解很難跟兩歲的孩子說什麼叫浪費、什麼是節約,但家裡的水會留下來,上小學的姐姐就知道要拿這個水來澆花

c.衣物:孩子的衣服都是接收親戚朋友的,衣物的recycling也很重要,不但可以節省治裝費用也是資源共享與不浪費的態度。在此氛圍下孩子自然知道不去買不需要的衣服雖然孩子有零用錢,也會自己動手做小東西送人因為孩子會知道如何量入為出的觀念。

 

遇到凡事必盧的年紀,怎麼辦?

但是生活教育的過程漫長,碰到古靈精怪的稚齡兒更是需要不斷耐心提醒。當孩子堅持以見時,除了想盡辦法讓孩子轉移注意力或是以權威直接禁止外,花時間和孩子溝通前因後果也是一法。在范欽慧的經驗裡,孩子很小的時候對某些事記憶力很強,也會開始思考,在邏輯練習裡不斷嘗試。雖然父母不需要太權威,可是該有的禁止權也要掌握好,尤其對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部分家長不要什麼都丟指令孩子,應該讓孩子去想為什麼要做或不做某事。不論如何孩子還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見

 

環境教育的初衷,是為了更長遠的未來而自我節制

范欽慧說自然與環保的東西,其實在背後隱含的自我節制」,地球上資源的共有共享是一種心態,自己能做的小小節約,其實是為了全人類更大的利益幼兒雖然自我中心需要重複練習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克制慾望。我們常聽到不要讓孩子予取予求、什麼都要用買的;何不讓孩子知道圖書館的書很好別人用過但保存良好的東西也很好善用公共資源,衣物傳承,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珍惜,懂得保護所用的東西,即使是兩歲孩子,經過家長不嫌麻煩地多次提醒後,也可以懂得這樣的概念為何。

 

Part2.關於電視:媒體資訊不斷充斥周遭,但聲光刺激不是生活的唯一。

Turn Off Or Stay On

范欽慧當她其他孩子一起出時發現,真有孩子一進門就要打開電視機但是在她家中只有一台很小的電視機,平常只會給孩子看英文故事DVD,而且是當作一種獎勵,看時間由媽咪控管,1則五分鐘的故事,是情況讓孩子一天23則。週末要是到爺爺奶奶家,兩個小毛頭也會毫不客氣地鎖定在卡通頻道上看一整天。范欽慧認為,父母必須在孩子有足夠認知能力去作選擇前適當地保護孩子;現在大女兒已經10歲,眼睛還是很好,當她發現班上3分之2的人近視或需要點散瞳劑,就能夠越來越理解父母保護她的原因及好處在哪,並且內化為自己認同的想法或觀念台灣很小,資訊與新聞的流通率也很快,出去吃個飯也都有電視可看,所以並不擔心無法catch up。有些人帶孩子出去玩時,會發現孩子寧可待在房間看電視也不願出去走動,這是因為孩子太仰賴電視聲光的氛圍現在許多人都被過度刺激,看太多腥煽色的東西,看到該令人難過的新聞反而變得沒有感覺,也失去同情心,靈性就像被污染,失去感受力真是件很可怕的事

 

No TVNo Clue  

令人好奇的是,如此孩子是否會面臨無法參與主流話題的困擾呢?范欽慧說,孩子有時的確很難插上嘴,但不會因此而交不到好朋友,反而從別的生活面去展現不同方面的能力或特色,因此而教到很多朋友。大女兒有機會和好友看電視時,還是會因為朋友愛看某個節目而跟著一起看,但是不會沉迷。李偉文也說,他的孩子因為少了電視機的被動式刺激而多了主動式的學習與聆聽能力,所以就剛開始算對流行的話題一知半解,之後也會因為常常聽同學的討論而可以參與談話,也因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有自信。

 

書籍變成電視機的替代品:孩子自動發現閱讀樂趣。

只要生活中不接觸聲光影音的東西,孩子自然容易靜下心來看書,也不怕孩子在書裡找不到樂趣。范欽慧的孩子從小習慣不看電視,長大後最大的快樂是被丟到書店看一整天的書。因為可以靜下心來看書,學校的閱讀心得作業也就不用父母擔心,孩子自然會將書中訊息作整合心得全部是整合書裡的東西,是看完整本書才有的成果。當孩子喜歡閱讀並擁有自行閱讀的能力學習能力也一定會太差。此外,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對種類的喜好會因而改變,假如可以在家裡準備一些不同種類的,就不用怕孩子沒興趣,也不用怕知識層面會產生不足。

 

影像是教育資源不開電視表示對生活內容有選擇權

李偉文也分享了不開電視的生活,他說他孩子在幼稚園和小學階段是沒有電視機作伴的;取代品是數位盒加上投影機,放映的時候,是全家人專注觀看的時間,而不是被當作休閒對他們家來說,影像是被當作教育的資源,他們也習慣不在家裡看電視,在別人家公共場合或旅行時,才會看一下電視。此外,對孩子從不去限制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小環境本身帶給孩子的教育反而讓他們自己很討厭無所目的地逛街或是看偶像劇,因為在他們心裡,總有更多更值得去做的事情,永遠做不完。

 

 

Class2.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的出發點是從觀察自然去省思人和自然的關係,故親近自然是環境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因為,有親近的機會,才有爲之捍衛的可能。

 

Part1.父母態度 VS. 環境教育

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自然的喜好程度。

有些家長害怕某些生物連帶地樣無法接觸自然。其實不干預也罷,就怕大人會不自覺把相關的好惡傳輸到孩子的想法裡。范欽慧的女兒小時候愛爬樹,有次摔下來受了點皮肉傷,她對孩子說:「妳好厲害,樹公公也覺得妳好厲害,這是樹公公給妳的勳章!」多年以後,孩子舊地重遊,還會主動提議,想去看那棵給了她勳章的樹。這是多麼細微的情感,卻也是因為家長正向態度的帶領,感染了孩子。有些老一輩的可能會比較溺愛孩子,孩子跌倒時,會作勢拍打地面說:「這個地好壞,讓我寶貝乖孫受傷。」其實這樣的態度,反而間接讓孩子對自然產生隔閡。

 

如何開始以生態觀察為始的環境教育?

至於要如何開始生態環境教育呢?范欽慧說,把時間留給孩子最重要,並學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的觀察,很多時候我們是從孩子的眼睛裡重新認識世界的李偉文,環境教育可從自家開始,在住家陽台養些小樹與盆栽,或是養蝴蝶食草,看看會吸引哪些生物過來拜訪,引導孩子開始觀察自然生態的習慣;對幼兒來說,街頭巷尾公園裡12公尺的草地所能帶給他的滿足,與3小時車程才能到達的景點可帶給他的快樂無異范欽慧笑著說,很多昆蟲專家以前都是虐待達人!就是因為有親近相處的機會,才有愛上的可能。像青蛙公主楊懿如小時候學著護士媽媽的護理與縫合手法,依樣畫葫蘆地用到青蛙身上,長大了因此變身為青蛙達人,以蛙類研究拿到了博士,也因為發現台灣田野間青蛙日益減少,便一直推動著相關生態保育。李偉文醫師並提醒,剛開始生態觀察的時候,不要一下子就給孩子太多的知識,這樣的話無形中會扼殺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觀察力;等到孩子觀察後真的產生疑問的時候,再協助孩子去找資料給答案

 

要是父母不知如何帶領孩子體驗自然時,怎麼辦?

父母本身若真的沒有習慣接觸自然乾脆讓外面的達人帶孩子去玩,可加入童軍團炫蜂團鳥會這樣的社團;等到和孩子一起改變時,則可參加專門為親子所設計的活動。范欽慧自己很享受很多家庭一起出遊的感覺,如此一來即可分攤遊玩過程中的育兒壓力她並提醒,在社會化之前不要讓孩子被聲光感化,因為這樣孩子就無法被相對單純的野外事物所吸引,也容易在接觸大自然前就跟父母說:「我想回去電動」。但小時如果有相關體,就不容易在一開始就MP3掛在耳,拒絕接受大自然的感召。愛自然應是人的天性,但忽略了難以像孩提時期般容易感動;現在坊間出現探索內在的課程,但人們為何要捨本逐末,失去了才要找回來?

 

Part2.與自然互動tips

不論紀錄或觀察,以最小干擾為原則。

有些父母可能會問,是否有可能在不打擾自然的情況下讓孩子去體驗大自然呢?對此范欽慧表示,絕對環保或潔癖的話,就連親近的機會都沒有了.像是觀察潮間帶(漲潮和退潮之間的海岸生態 )本身就是打擾自然,在多樣的大自然環境裡,要是孩子小時候連玩的機會都沒有,又怎期待以後會對大自然有感情呢?她並分享自己小時候就喜歡拈花惹草,辦家家酒時會把兩耳草種子當作米,也會拿大花咸豐草當飛鏢射;當物種數量很多不影響生態存續時,家長可讓孩子拿取少量的小植物、果實(如龍葵果實),或是落葉,當做家家酒或童玩的材料在觀察自然生物時還有個原則,就是被觀察的生物不要帶回家;李偉文表示可用放大鏡或觀察箱來觀察昆蟲,現在一般店裡就可以買到有罩子及燈源的放大鏡或是自然觀察盒,以免傷害到牠們。如果去溼地想玩螃蟹,就不要讓牠們受傷,並且要記得讓牠們回家,或許在觀察最後可跟孩子一起說謝謝螃蟹跟我們玩

 

孩子看到動物就想餵?

最小干擾的概念同樣適用於是否餵養動物這個問題,范欽慧和李偉文不約而同表示 ,不要餵養野生動物,因為這樣會破壞其自然求生的本能。李偉文醫師建議的餵養原則是:餵,以食材就近方便取得為原則;養,以不飼野生、不養外來種為原則,因為外來物種常會破壞本地的生態,亂放生的話則會使問題更為嚴重。例如小學生應課程需要養蠶,可是桑葉的取得不易,其實可以換成觀察住家附近的毛毛蟲。范欽慧並提醒,像很多人會因為覺得松鼠吃相可愛而去餵牠們,久而久之松鼠也就習慣向人類討食,反而失去了野生技能,改變了生態習性像一些公園魚池旁邊會有飼料販賣機,這樣的情況讓孩子去體驗餵食就比較合理

 

Part3.親子與自然的約會

約會前請了解限量旅遊的美好。

范欽慧表示,生態旅遊和限量旅遊有關,而限量旅遊的概念可從管理者及個人兩方面來分析;由於生態旅遊必須做好總量管制,在最低干擾的前提下,與自然環境和平共存.但因為總量管制與觀光效益兩相衝突,管理者就必須檢視遊客倍增計畫裡的迷思;畢竟我們需要教導孩子的是,如何克制小我的慾望,來為了一個更大的理想而努力就個人來說,可練習省視自己出去一趟的所需物品清單,訓練自己如何把需求跟慾望調整到一個合適的比例親子旅遊的品質物質的豐厚並非成正比可以在節約的態度中增加對心靈層面的體會對此李偉文表示,知識可大量傳授,生命與心靈的啟發卻可遇不可求。遊客人數量少的地方,環境本身也較幽靜,不論對身心的紓展或自我生命的體程度,都應該要比吵雜喧鬧的大眾場合要來得深。

 

旅遊也要分級分類。

大眾旅遊和生態旅遊的需求是不同的,像是森林遊樂區在規劃上本來就可容納大量人口同時兼具自然元素,但生態保護區就完全不同,不但需要人數控管以維護當地生態平衡,也需要回饋在地守護的人,像是當地的嚮導或解說員等。生態旅遊需要總量管制,干擾的人數少,大自然才可以自行恢復。李偉文認為旅遊需要分級分類,分級是指年齡經驗等,分類是指地點規劃的屬性;生態旅遊是需要多花點心力和代價的,因為常需要對自然環境有付出的意願,而且也常因需要申請而多了等待時間,因闢路限制所以需要更多體力步行等等。只要是去到生態復育區或自然保育區,都應該更加呵護大自然的生息,也要尊重生態旅遊的限量原則

 

親子旅遊地點並非以稀為貴。

李偉文則建議,初入門的父母可選擇住家附近2030分鐘就可到達的河濱公園或是步道中級的玩家可選擇帶孩子去國家公園,因為國家公園就是以自然教育為主軸,也有免費的解說員,規劃又完整,兼具安全便利與自然體驗等優點而且幾乎不用什麼花費,沒有充分利用的話很可惜他並提醒,帶孩子去國家公園時,不要只是去遊中心看看影片上個廁所就走了;不如在附近找個地方住,花12走完行程。已經很有經驗的玩家親子檔才可挑戰高山溯溪或自然保育區,因為這類地點沒經過規劃,為顧及安全,是需要有專家先行引導的,可別貿然前去。別忘了,越是深入的行程,越是要留給準備好的人

 

無痕山林的旅遊態度。     

本次贊助拍攝的夢湖咖啡老闆就說夢湖是生態復育區,因此他不希望夢湖被商業化,太多的人潮只會對尚在休養的土地造成傷害,他也希望去那裡的遊客除了可以放鬆,還能協助守護那片美景。此外,范欽慧並提醒大家無痕山林的概念,輕裝、徐行、輕食、寧靜,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彭紹怡
諮詢/《跟著節氣去旅行》作者 范欽慧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