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逗弄寶寶 小心這6種危險動作!(中)

你曾經把寶寶舉起玩「飛高高」、「小泰山」的遊戲嗎?又或是不時捏捏寶貝的鼻樑,希望寶貝的鼻子長高一點?你知道嗎,這種大力搖晃、上下拋接以及頻繁捏鼻子的動作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和寶寶互動,可千萬別做這幾種動作!
逗弄寶寶 小心這6種危險動作!(中)

 

危險動作3.大力搖晃、上下拋接

可能導致的後果:嬰兒搖晃症候群

小嬰兒的腦組織比成人柔軟且脆弱,當寶寶的頭部受到外力劇烈搖晃,大腦就會產生輕重程度不等的傷害,這些傷害包括腦部深層組織損傷、血管斷裂、硬腦膜下血腫、蜘蛛膜下出血合併視網膜出血、腦細胞死亡、腦組織壞死…等。這種因為上下/左右搖晃、高頻率劇烈搖動、拋接造成的腦部損傷統稱「嬰兒搖晃症候群」(以下簡稱嬰兒搖晃症)。由於尋常晃動並不會對大腦造成傷害,近幾年醫界又將其稱為「受虐性腦損傷」。

延伸閱讀:逗弄寶寶 小心這6種危險動作!(上)

3~8個月 嬰兒搖晃症高危險群

嬰兒搖晃症最常出現在1歲以下的孩子身上,以3~8個月脖頸支撐力不足的寶寶發生機率最高,主要症狀是抽筋、食慾下降、嘔吐、持續哭鬧、持續流口水、四肢無力、嗜睡、意識改變等,有些受虐的孩子還會合併頭臉或身體瘀血、視網膜出血、顱骨骨折、鎖骨或肋骨骨折。由於嬰兒搖晃症在發病初期並不明顯,大多數孩子被送到醫院時已經情況危急,必須馬上急救才能保住性命。

 

大腦受損 恐導致一連串後遺症

對小小孩來說,嬰兒搖晃症就像「大魔王」,一旦得到此症,有4成的機率會死亡,就算僥倖逃過一劫,也會產生語言障礙、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緩(如全身癱軟、上肢或下肢痙攣無法站立…)、視力受損、失明或癲癇等後遺症;症狀輕微的孩子有機會透過復健治療跟上同年齡孩子的發展,症狀嚴重的孩子則會成為腦性麻痺患者,需要一輩子臥床。

 

 

不坐汽座、玩跳跳馬…小心搖晃症上身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嬰兒搖晃症的發生通常是父母受不了孩子持續哭鬧,在情緒失控下把孩子抓起來猛力搖晃、拋摔,但也有因為意外造成的案例;舉例來說,曾有阿嬤抱著孫子走路,半路不小心絆到石頭,結果孩子因為阿嬤猛力拉扯而腦水腫;還有媽媽開車載小孩沒用汽座,途中和其他車輛擦撞,造成孩子腦死,這些意外多半是大人沒有妥善固定孩子的脖頸,以致孩子的大腦在受到猛烈搖晃時受傷。要防止類似的意外發生,必須時時確認孩子的頭頸獲得穩定支撐、避免和孩子玩上下拋接的遊戲、避免讓孩子乘坐咖啡杯、飛椅、旋轉幽浮等會快速旋轉的遊樂設施、避免讓孩子玩跳跳馬、跳跳椅等彈跳型玩具;開車出門無論長短程都要讓孩子坐汽座,做好這些安全防護,才能降低寶寶頭部損傷的風險。

延伸閱讀:逗弄寶寶 小心這6種危險動作!(下)

安撫孩子 先排除「這兩點」再說

另一方面,小小孩尚未發展出語言能力,只能用哭鬧來傳遞訊息,父母在照顧過程中難免會有不耐煩或情緒爆發的時候,當出現這種狀況,最好先離開孩子在的空間,讓自己做幾個深呼吸,等情緒冷靜下來再回去安撫孩子。

彭純芝表示,安撫孩子時應該多一點包容與耐心,最好先觀察孩子是否有肚子餓、想睡覺、尿布濕等生理需求,再觀察孩子是否有便秘肛裂、尿布疹、發燒、腸絞痛、腸套疊、急性中耳炎等生病跡象,如果孩子沒有生理需求也沒有出現生病跡象,可以給予孩子安撫奶嘴或被巾,將孩子抱在胸前來回散步,一面走一面撫拍孩子的背,輕聲對孩子說話、唱歌,或將孩子放入推車散步,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的情緒會比較容易穩定下來。

 

父母聲音 可有效穩定寶寶情緒

平常和孩子互動、玩耍應儘量放輕力道,以輕柔的動作為主。當孩子大哭大鬧,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安撫,也可以多跟他對話,父母的聲音是穩定孩子情緒的重要元素之一。如果孩子總是哭鬧,不妨多嘗試用不同媒介、不同方式來安撫,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