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光醫療網
穀雨,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約略落在國曆4月19-21日。俗諺有云:「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的到來,象徵著告別春寒料峭的天氣,氣溫逐步升高,並伴隨雨水的增加,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作者: 江睿毓
清明連假期間,桃園市發生一起令人心驚的街頭衝突。一名44歲婦人到龍安街上一家飲料店買飲料,因與店員爆發爭執,接著情緒失控,摔手機、砸櫃台,最後甚至從包包拿出一把折疊刀,在店面瘋狂揮舞。
作者: 馬光醫療網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時間大約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此時,春意盎然,萬物復甦,正是踏青賞春的好時節。然而,清明時節氣候多變,乍暖還寒,人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因此養生保健尤為重要。
作者: Editor
每逢節慶過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定期回診檢查,總有不少平時血糖控制得宜的病人數值飆高,一問之下是應景美食不小心吃太多,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建議清明應景美食直接取代正餐或主食。
作者: 戴筠
清明節是我們祭祖的重要日子,但關於掃墓,也有許多習俗和禁忌需要注意。像是孕婦、小孩能不能去?掃墓該準備哪些供品?祭拜時有沒有特別的規矩?這些都是大家常有的疑問,我們請民俗專家帶讀者了解清明節的相關習俗,一次掌握與媽咪&寶寶有關的禁忌與做法!
作者: 王佳琦
清明連假伴隨兒童節到來,各大遊樂園及景點紛紛推出豐富多樣的優惠活動,家長與孩子可以輕鬆享受假期的歡樂時光。兒童連假從4/3(四)~4/6(日)為期四天,北中南東的遊樂園有什麼優惠方案呢?幫助家長們提早規劃親子出遊行程。
作者: 王佳琦
(2025.3.31更新資訊)台北市政府在班班喝鮮乳停辦之後,提出「生生喝鮮乳」政策,預計在2025年清明連假後全面啟動上路,國小預計4/7~4/13試營運、國小及幼兒園則是一併在4/14全面正式上線,預計將有18.4萬名台北市公、私立國小及幼兒園學童受惠。
作者: 王佳琦
阿里山花季自3月初正式展開,為了有效疏導大量賞花人潮與車流,相關單位規劃了一系列交通管制與公共運輸措施,管制期間,小型車輛需遵守相關規定,並於特定路段改搭轉乘專車,清明連假在即,計畫到阿里山賞花的民眾,建議提早規劃行程,以確保順利賞花。
作者: Editor
疫情關係,國內外確診及死亡人數攀升,壓力、不安壓得喘不過氣。科學家監測人體賀爾蒙,發現人處於壓力之下,腎上腺素與皮質醇(Cortisol)都會開始分泌,接著身體會啟動成作戰狀態,血糖升高、心跳加速,氧氣與葡萄糖大量供給肌肉,腦部也會因皮質醇而變得警覺清明。
作者: Editor
清明連假第一天,就發生太魯閣號列車出軌,釀50死、超過百人輕重傷,新聞連日不斷播報,整個社會氛圍呈現一片哀戚,更別說是那些罹難者家屬、親眼目睹災難的受傷乘客,以及救災人員,心理的創傷更是難以言喻。本文將探討,捲入創傷之後,如何自我察覺及度過難關。
作者: Editor
恙蟲叮咬跟一般蚊蟲咬一樣嗎?感染者未經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達60%!台灣全年都有恙蟲病例,但從4月感染數會開始攀升,到6~7月達到高峰。清明掃墓或連假出遊,務必做好5項防蟲措施,防範恙蟲病威脅!
作者: Editor
今年清明節與兒童節同一天,連放4天假,準備好怎麼度過了嗎?本篇攻略將帶您一起了解掃墓禁忌、寶寶外出攻略、外出旅遊及不出門的室內遊戲DIY,讓假期不無聊!
作者: 周品攸
今年兒童節、清明節正好連成4天假期,除了祭祖,爸媽也可以規劃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好好感受歡快的兒童節~許多樂園也祭出免費、優惠等好康,準備讓孩子們玩好玩滿!
作者: Editor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節」。清明除了掃墓、踏青之外,古人還有摘取柳枝插在頭上的習俗;另外還有畫蛋、雕蛋、鬥雞、拔河、打鞦韆等民俗活動。
作者: 緹雅瑪
台南又到了蜀葵花的季節,今年「學甲蜀葵花季」3/13開始,我們提前一週來拍,感覺今年花期較晚,我們3/7過來大約只有開到3成左右,個人預估在3月底的清明連假來會最美,看完蜀葵花也別忘了後面整片的金色麥田,也超好拍的!!完全就是個網美天堂。
作者: 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因此各項衛教宣導不斷的提醒大家戴口罩、勤洗手,但是,洗了手就沒事了嗎?白永嘉表示「清明節連假」這幾天非常關鍵,也觀察到大家最容易忽視的11種不良衛生習慣,最好可以改過來,來看看你有沒有......
作者: Dr. E
連續四天的清明連假即將到來,為什麼醫界如此擔憂?17年前 SARS 防疫崩潰與和平醫院封院就發生在四月清明節假期過後,因為人潮的聚集與流量頻繁,導致病毒迅速且大規模的擴散。在武漢肺炎確診人數突破三位數之後,此時是相當關鍵的時刻,「急診室小兒科醫師Dr. E」也分享了一段文章,呼籲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作者: 陳萱蘋
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對於年幼懵懂的孩子來說,必須透過爸媽的引導才能逐步理解,然而,大人似乎都避諱談及此話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教孩子面對死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