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睿毓
當媽咪肚子裡懷了小baby,而大的孩子也還小,身體的不適、心理的負擔,加上家人的期許…,懷孕+同時帶小孩的媽咪,更需要隨時補充心理能量,並做好與老大的溝通。另外,請爸爸一定要主動提出關心,並盡可能的幫忙!
作者: 江睿毓
最近,藝人熊熊(卓毓彤)在脆上看到一則留言:「我媽38歲生我,思想代溝大到像在跟阿公阿嬤溝通。」她看到這段話時不禁愣了一下,隨後忍不住自嘲道:「我的老天…我就是那個38歲才生小孩的媽!」
作者: 許嬰寧
「你最懂,那你來弄好了!」 「我已經在處理了,你沒看到嗎?」 「你是太閒嗎?不會先去幫忙別的嗎?」 「不要每次都只會講,你知道其實很難處理嗎?」
作者: 蘇子茵 職能治療師
最近有位家長跟我抱怨:「老師,我家小孩現在超不耐煩,跟他講話沒兩句就翻白眼,不管我怎麼問,他都不想講!」
作者: 編輯部
自閉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會造成患者社交溝通困難、堅持度過高或侷限興趣而對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調查顯示,自閉症發生率約為1%-2%,且有逐年上升趨勢。遺憾的是,目前對於自閉症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性治療方法。
作者: 江睿毓
「你給我冷靜!」、「不要再鬧了!」當孩子情緒崩潰時,這些命令式語言不僅無效,甚至會讓孩子情緒更失控。心理師傳授15句話,幫助家長換個角度思考,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調整自己的回應方式,讓孩子更快穩定下來,親子關係也更和諧!
作者: Editor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根本,此外,學好母語也可為學習其他語言打下堅實基礎。讓我們來看看國外對於母語、雙語及多語的研究報告。
作者: editor
網路上曾有媒體對2百多名已婚男女進行「夫妻吵架時最不想聽到的話」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是「顧人怨」言辭的第一名。你也有說過這些話嗎?
作者: 敖庭綸
夫妻之間的育兒衝突,往往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站在不同角度看事情。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真實案例,幫助你理解彼此的想法,學會更有效的溝通,找到共同的育兒節奏!
作者: 未來family
有時,關心的語言或詢問,聽在小孩耳裡,都可能變成煩人的嘮叨,破壞親子關係。臨床心理師張榮斌提醒,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必須記得不要以成人角度先入為主幫孩子「定罪」,不帶批判否定的角度,才能進一步走入孩子的世界。
作者: 未來family
很多人不知道,《哇賽心理學》創辦人暨總編輯蔡宇哲和另一位主持人、臨床心理師Nana,其實是夫妻。蔡宇哲說,當初並非刻意隱瞞,而是希望她因為專業、被大家認識,而非是誰的太太或是誰的附屬品。
作者: 江睿毓
研究顯示,新婚夫妻對婚姻的滿意度相對穩定,但一旦成為新手父母,滿意度則急劇下降。從角色轉變到情感支持,我們可以預先做好那些準備,以共同面對這段挑戰之旅?
作者: 江睿毓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養育孩子不僅需要大量的金錢投入,還會帶來心理上的挑戰,尤其是夫妻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我們從實際花費和心理準備兩大面向來聊聊,幫助準父母了解如何在經濟與心態上做好準備,迎接養育孩子的挑戰。
作者: 江睿毓
婚姻生活中,收到對方送的禮物本來應該是甜蜜的時刻,但有時卻讓人哭笑不得。當禮物與期待不符時,該如何回應?不僅要接住心意,還得巧妙表達需求,才能讓下一份禮物更合心意!
作者: 許嬰寧
「他怎麼又這樣?」「他上次不是也有類似狀況?」「你又原諒他了喔?」有些人在感情當中,經常扮演那個原諒的人,因為很愛、因為捨不得、因為不甘心或者是因為相信對方不是故意的。
作者: 湯佳珮
因為當了媽,選擇暫離職場投入育兒生活,幾年後想再重新回到職場工作,似乎沒有想像中簡單。自我信心的重建、親子作息的調整、夫妻之間的溝通…都是新的問題考驗,該怎麼面對、處理呢?
作者: 親子天下
學生與家長如何跟老師溝通教學,家長希望老師如何協助孩子該怎麼開口?溝通就變成衝突。如果有事情想跟老師溝通,怎麼做才能對話繼續、達到共識?本文採訪親職專家、情緒教育學者,,提供三個解方供家長參考。
作者: 編輯部
什麼是「嬰兒手語」?有什麼好處嗎?在寶寶還不會說話時,嬰兒手語提供了孩子一個與外界溝通的方式,學習嬰兒手語有8大好處,而其實只要彼此之間能進行溝通,家長和寶寶也都可以自己創造手語!
作者: 周品攸
對大多數的女人來說,幸福不是要學小說、偶像劇裡的浪漫,也不是一份豪華昂貴的禮物,而是當她們的男人用尊重的態度及溫柔的擁抱時,都會讓女人感到被寵愛。以下提供老公們10招,讓你從豬隊友變成男神!
作者: 游資芸
語言要趁早學!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一位中班孩童,透過沉浸式教學,從「不會」到「學會」客語,並把客語帶到家庭,小小年紀便為自己增加不同語言的溝通渠道,也為未來增添競爭力。
作者: 湯佳珮
胎動是胎兒與媽咪之間的溝通訊息,看不到的,媽咪可以透過胎動的頻率感受寶寶怎麼了。如果胎動減少了,怎麼辦?又該如何測量胎動呢?
作者: 湯佳珮
即使結婚了,婚姻也不該是愛情的墳墓。結婚後,也要用心經營與彼此之間的關係,感情才會長長久久。究竟對於夫妻雙方來說,在最重要的孕期及產後期間應該做好哪些事,會使自己在另一半的心目中加分?做對哪些事,才不會被當成豬隊友?
作者: 呂怡安 臨床心理師
許多媽媽同時面臨著經濟壓力、伴侶溝通不良、身形困擾與自身健康、家庭教育等挑戰,這些困境會在無形中削弱媽媽們的自我價值感。
作者: 許嬰寧
另一半因為工作關係,有一半的時間都不再台灣。老實說,忙碌的生活中,有時候我們都會抓不準,合適和對方談話溝通的時機。
作者: 阮湘雯
孩子們需要共用臥房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父母生了二寶三寶、阿公阿嬤搬進來住、雙胞胎想要一起睡、或者是孩子大了該跟爸媽分房。當臥房不夠睡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共用臥房,又同時保護孩子的睡眠呢?
作者: 劉怡琳
俗話說「婆媳過招千百回」,用來形容婆媳之間的戰爭,是再貼切不過了,由於每個人的個性、家庭狀況都不同,因而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衝突。家庭失和、夫妻離婚、教養爭執......如何找出解決方法 ,讓女人不再為難女人。
作者: 許嬰寧
還沒當父母之前,我還記得自己默默發誓,決不要在孩子面前跟另一半吵架!因為這樣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好,也會讓孩子害怕。我早就另一半說好,我們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但是當了父母以後,發現根本做不到啊!
作者: 游資芸
丁寧結婚後提醒自己:只要心裡想著「算了,不要說好了」的話,一定要說出來!別把錯往身上扛,媽媽憋壞自已,只會慣壞家人。
作者: 陳莉婷
成長中,父母還孩子相處難免有摩擦與誤解,但父母總在受傷時陪伴孩子。打破相處的緊張和糾結,促進良好互動,是親子關係的共同目標。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讓愛與理解成為親子關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