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未來family
親職教養專家陳子蘭認為,「頂嘴」意味著下對上的不敬或不順,通常是權威型的父母面對孩子表達不同意見時,用來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老實說,當父母表現得很權威,孩子才會不得不跟你頂嘴。」
作者: 游資芸
性教育不能等!新北市新莊一名11歲男童,在運動公園公然亂摸女童,當場用手機拍下性騷過程,事後甚至不以為意PO上網炫耀,離譜行徑讓全網震驚!
作者: 游資芸
身為輝達(NVIDIA)前員工的Cindy,執行長黃仁勳支持員工多元成家,助力Cindy如願生女,一雙兒女的到來,讓她的家庭藍圖因而完整了。
作者: 琦琦
有了二寶小喵後,哥哥小包開始感受到不同於過去獨生子時的生活,他覺得現在很多事總是以小喵為主,他常是等待的那一位,因此也有吃醋的狀況,隨著小喵快2歲,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兄妹互動相處也給爸媽帶來更多挑戰,手足之間吃醋、爭寵究竟該怎辦呢?
作者: 游資芸
最近馬路上的性騷擾事件真的好多,一位住在高雄仁武區的阿姨,特地在臉書社團發文,提及自己10歲外甥女連坐在機車上都遇到「變態」,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作者: 游資芸
新北板橋10歲女童只是在自家樓下逛7-11超商,就發生性騷擾事件!讓受害女童媽媽真的很生氣,「為什麼變態這麼多!」
作者: 江睿毓
強迫孩子停止情緒,往往適得其反,不如讓他擁有選擇權,學會自己掌控情緒。當孩子感到自己有選擇時,他更容易冷靜,這也是建立情緒自主的關鍵。心理師傳授 15 句話,幫助家長換個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調整回應方式,讓孩子更快穩定,親子關係更和諧。
作者: 游資芸
17歲少女被麥當勞主管無數次性侵後,不敢告訴媽媽,她說,有時候述說悲傷比假裝快樂還難,所以哭完了,就藏好了,只是痛苦成為了秘密。媽媽的一封信,更寫出了全天下媽媽對女兒的不捨和愛。杜絕任何形式的性騷擾,從現在開始,希望不再有任何人受害!
作者: 實習編輯 張倞慈
還不知道吃什麼嗎?花蓮三家親子餐廳,餐點擁有多選項的種類可選,並且可以自主選擇配菜,美好的早晨從喜愛的餐點開始。更有充滿特色趣味的「竹炭鬆餅」,讓你回想起童年時光看動畫的快樂!
作者: 湯佳珮
你是哪一派?無論如何都要有自己的孩子?或超過45歲就別生了?雖然風險較高,但現代社會許多人晚婚、晚生,高齡懷孕已成為很普遍的情況。究竟「高齡風險Vs.生育自主」,該如何抉擇?要先思考的事情與做的準備有哪些?
作者: 山姆先生這一家
你與小孩也是BABY SHARK狂粉嗎?很好奇為什麼小孩子聽到BABY SHARK名曲就不哭了?太洗腦了,只要一播前奏就不由自主doo doo doo手勢擺起來。年前我帶橘子、柚子參加過BABY SHARK 活動,鯊魚寶寶家族一游出來帶動唱,此起彼落的尖叫聲,全場嘟嘟嘟毫無冷場,我觀察花媽跟其他家長也在Grandma shark, doo, doo 超可愛的,鯊魚寶寶完全是幼兒界的五月天呀。
作者: Editor
「這件事你跟我說過了,我知道了」,你會這麼對朋友說嗎?我會。這或許顯示我不是那麼溫柔的朋友。我明白,用同樣的方式重複揭開相同的傷疤並無益處。這是吳淡如在她的新書《窮思維、富邏輯:人生實用商學院之致富之前先自主》中探討的主題。
作者: 許嬰寧
吵架時,有時候另一半會說一些反話,其實是想讓你更關心。他們這樣做,可能是因為受傷了,但不好意思直接說。於是用生氣來掩飾受傷的心,因為直接說出來太難了。所以,當對方變得像刺蝟時,其實是更需要你的擁抱和理解的時候。
作者: 林宜屏
41 歲高齡生下女兒的「甜心主播」吳宇舒,自嘲自己是「老蚌生珠」,卻也慶幸自己早早凍卵,擺脫年齡的限制,將生不生小孩的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上。身為新時代女力代表的吳宇舒,衷心希望女兒長大後會覺得:有事業的媽媽,是她的榜樣,也希望女兒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女性。
作者: 妞新聞
我們總直覺認為陪伴孩子的時間越多越好,要多多跟孩子互動、回應孩子的需求,當然這沒有不好,不過,這樣媽媽真的會很累呀~而且,孩子在上小學前一定要學會「獨立遊戲」!
作者: 許嬰寧
許多獨立自主、能幹的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卻面臨著孩子被動、不敢嘗試、不願表達的困境。這種困境源於親子間溝通的疏離和心理壓力的交錯。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與對自身角色的不確定性,以及孩子對父母期望的擔憂與害怕,共同促成了兩條平行的愛與溝通線。這段隱藏在親子互動背後的緊張關係,常使得孩子害怕表達真實的需求和感受,同時讓父母感到無法完全了解孩子。然而,孩子始終渴望被理解,只是害怕因為自己的行為讓父母失望。
作者: 張瑜芹
除了保險套之外,避孕方法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多選擇,讓女性能更主動地掌握自己的身體和人生。懷孕、生產和育兒對於婦女來說是一段極具挑戰的旅程,不僅在生理上,也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避孕藥等工具的出現,賦予了女性更多自主權,使她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今天,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些這些避孕方法,女生們為保護自己應採取更積極的措施。
作者: 琦琦
時序進入第 11 個年頭,小包升上小五了,在過去的三個暑假裡,我們總是幫他安排許多營隊,深怕他的時間填不滿,而待在家只得應付他的需求,但這一次我們只安排少許營隊課程,大多時間跟著媽媽,讓他有機會多體驗一點生活,感受日常生活的節奏。
作者: 林宜屏
孩子總是眨眼、甩頭、抖動肩膀、做鬼臉?發出清喉嚨、尖叫聲及吸鼻子等不自主聲音?要注意了!孩子不是調皮搗蛋、故意要引人注目,他可能正在發出求救訊號!
作者: Eden
「我不喜歡陌生人碰我頭!」「通通都不可以碰我身體!」為了防範 #Me Too ,大人應該要好好教導孩子身體自主權與界限,以宣示守護孩子安全,讓他們安心長大。
作者: 醫生漫畫家阿毛
你知道嗎?緊張過頭也會引發疾病喔!發病前可能還如常地進行著日常的一切活動,卻突然被胸悶、頭暈侵襲,連手指都僵硬麻木。這種恐怖的情況稱為「過度換氣」,是急性情緒造成自主神經失調所引起的。「過度換氣」的高風險族群有哪些?發生時可以如何處理?阿毛醫師帶你認識!
作者: 妞新聞
當父母最大的快樂之一無非是看著孩子長大成人,但一想到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家不免還是會有點心酸,感性上希望孩子能一輩子陪伴爸媽,但理性上知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必須脫離家庭獨當一面,這種時候到底該怎麼調適心情呢?
作者: 親子天下
愈來愈多專家建議父母,從生活到學習,都要盡量放手讓孩子練習獨立與自主;但時代壓力卻讓父母放不下心,忍不住為孩子愈做愈多。研究發現,原來父母捨不下的是自己的心魔,也教父母如何運用減法教養,當個極簡主義父母。
作者: 戴筠
「工作時對孩子感到愧疚,回到家又忍不住焦慮工作。」這種兩難的困境,成為職場媽媽亙古不變的壓力。身兼多職的許書華醫師,本身是兩個孩子的媽,很了解職業婦女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無力感,也曾經在夜闌人靜時質疑過自己。但她後來領悟,即使成為母親,「妳仍可以是妳自己」。做個開心自主的媽媽,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 李佳芢
(2022/05/03更新)本土疫情延燒,昨(4/25)日更達到5172例確診人數。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放寬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期間,從10天縮短為3+4,但學生在自主隔離期間仍不能到校上課。
作者: 周品攸
胎動異常減少是警訊!一名即將臨盆的孕婦,在產前2天感覺胎動不對勁,急診後發現胎兒窘迫且心跳下降,緊急剖腹產後,原本無法自主呼吸的男嬰經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是卻因缺氧過久而發生腦病變,所幸在院方採取低溫治療後,男嬰順利出院,且沒有後遺症。
作者: NiNi Su
你分得清楚「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這三種防疫措施嗎?每天看著新冠肺炎疫情起起伏伏,心情也不禁跟著上上下下。無論來是境外或本土,除了確診者必須隔離治療,接觸者還依程度分為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以及自主健康管理,究竟這三種有什麼不同?
作者: 許宜津
防了陌生人,卻沒防到身邊熟人!幼童性侵案件頻傳,既難以即時發現,甚至以熟人性侵為大宗,因此教導孩子小心陌生人並不夠,關於身體自主權爸爸媽媽該如何教導小小孩呢?
作者: 許宜津
躺在地上不動、莫名大聲哭鬧、說不可以下一秒馬上做給你看… 一歲以後的小小孩,越來越有自主意識,各種不要、各種堅持、各種大哭大鬧令人崩潰。孩子到底怎麼了?爸媽又該如何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