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ditor
現在,我們鼓勵父母重新審視自己對親子教養的觀念,以及自己用什麼方式經營親子關係。父母也應該瞭解,有時候在當下認為是在愛孩子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其實不是最有愛的處理方式。
作者: 朴宰蓮
一般來說,最有效、最簡單能夠立刻讓孩子聽話的方法,就是製造恐懼讓孩子感到害怕。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不難發現有很多父母會利用孩子恐懼的心理,強迫孩子乖乖聽話。然而,是因為這些父母很糟糕,才會威脅恐嚇孩子嗎?其實並不然。
作者: 李怡萱
「公車上大呼小叫」、「走累了鬧彆扭討抱抱」、「在餐廳到處亂跑坐不住」…等狀況,是否時常上演在你與孩子外出的情境中呢?懵懂的孩子不僅對公共場所的禮儀認知有限,甚至對於可能發生的危險也沒有任何認知,安全防備與親職教養,都是爸媽帶孩子外出時常見尚須克服的難題!爸媽先別急著緊張兮兮,就讓專家教你如何安全又快樂地享受親子出遊的歡愉時刻!
作者: Editor
都是從一樣的肚子生出來,怎麼個性卻差這麼多?老大乖巧、老二特別調皮、老三超級黏媽媽,明明這招教養法對老大有用,卻對老二無計可施...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跟著專家做,原來家中排行不同的手足,要這樣教。
作者: 周品攸
常常我們都不知道該跟孩子聊什麼,總是他玩他的,大人做自己的事,或者一開口就是各種約束或經驗談。爸媽們,問問自己,到底了解孩子多少?其實跟孩子聊天沒那麼難,試著以他們的角度展開對話與討論,你會發現孩子不同的面貌喔!
作者: 陳宜男
每個人都有情緒,嬰幼兒當然也不例外。除了本能反應和人際互動會讓嬰幼兒產生情緒外,外在環境與教養方式也都是重要的因子,來看看治療師實戰經驗分享,如何幫助愛哭鬧、唱反調的亮亮呢?
作者: Editor
想要培養出孩子的自我肯定感,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培養出自己的自我肯定感才行。在托兒所或育嬰中心等地方,以育兒支援專家為對象的研討會上,我一直不斷提到:「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固然重要,但首先,父母培養自己的自我肯定感更為重要。」那麼,從父母的立場來看,應該怎麼培養、恢復自己的自我肯定感呢?
作者: 香港01
除了犯大錯,當日常生活中發生小意外時,說聲對不起、不好意思,對大人來說是自然不過,但很多幼兒卻怎樣也不願開口,讓爸媽感到十分尷尬…
作者: 戴筠
坊間談獨立教養的書不少,但觀念是否正確?父母很難判斷。培養孩子獨立應該把握什麼原則?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讓寶寶與大人分房睡?寶貝跌倒哭泣到底要不要抱?
作者: Editor
面對孩子哭鬧,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撒嬌」和「撒野」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拿捏不好就越線,該如何判斷、如何應對才好呢?
作者: 編輯部
孩子依賴心的產生和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大有關係!父母、長輩的過度照顧、過多限制就是造成孩子習慣依賴、無法獨立的主要殺手!浩恩幼兒園園長馬文華提醒,因技巧不成熟而形成的依賴,只要透過訓練就不是問題,但孩子心理依賴一旦養成,若無適時適當引導,很可能使得孩子將來變成啃老族、尼特族,一輩子賴在父母身邊走不開!
作者: 周品攸
相信有許多父母感嘆:現在的孩子好難教…打不得、罵不了,甚至有些父母直接採取放任,結果引來別人一句「沒家教」。當孩子犯錯時,到底該打罵還是講道理?想處罰又該如何拿捏分寸才不會傷了孩子的心理呢?
作者: 編輯部
理科太太(陳映彤)感性地說:「即使在談戀愛時,都不太知道愛是怎麼一回事,但有了兒子後,才明白原來愛可以這麼誇張,就是什麼都能給他,怎樣都行!」本期封面人物專訪理科太太與先生(John),帶你看到理科太太的另一面,以及夫妻倆獨特的育兒方式,不可錯過。
作者: 劉怡琳
(2020-11-18更新)「孩子喜歡嘲笑他人」、「想要東西就要立刻得到」諸如此類的狀況,相信是許多家長的煩惱,究竟為什麼孩子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培養同理心?
作者: 周品攸
(2020-3-21更新)《2020年全球幸福報告》中,北歐五國瑞典、芬蘭、丹麥、挪威、冰島再度全部躋身前十名。一直以來被稱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都在這裡成長,孩子聽話、父母放鬆的特性,也占據了「全世界養育孩子最輕鬆的地區」排行榜前幾名,但競爭力從來不輸其他國家,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中肯定有台灣父母值得學習之處。
作者: 編輯部
孩子最近老是愛生氣、打人、咬人,怎麼辦?別再用你慣性的方式對待孩子,如壓抑他的情緒,或態度兇惡去處罰、打罵他,這些方式除了讓孩子依然故我之外,也會造成親子之間關係的裂痕,趕快學習正確的做法!
作者: 湯佳珮
擁有如同陽光般燦爛的笑容、彷彿會說話的美麗大眼睛,她,就是知名主持人侯佩岑。大家對侯佩岑的印象,不外乎有著甜美笑靨的前主播、口才流利的節目主持人,也是許多人心目中永遠的女神。不過,下了螢光幕的侯佩岑,也是兩個孩子最親愛的母親,大兒子Ian目前4歲半,小兒子Ethan目前1歲半。究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侯佩岑秉持怎麼樣的教養哲學?在親情關係中,她如何定位父母與孩子的角色?她又是如何調適自己,在多重身分中取得平衡?
作者: 編輯部
面對孩子拒絕學習生活自理、無理取鬧時,父母心中總有天使和惡魔在拔河:「他還個是孩子,我要包容!」、「從小就要教,不然永遠學不會!」,其實孩子的認知發展有進程,用對方法,親子相處就能更容易。
作者: 編輯部
「妳就是愛買玩具給小孩、寵溺小孩」、「你別動不動用『家法』侍候孩子,你應該告訴孩子他錯在哪」、「好!小孩怎麼教都聽你的」……,當夫妻為教養議題爭執得面紅耳赤,誰的方法才適合?要聽誰的?該怎麼做?每個細節可得謹慎面對溝通、達到共識,才能為夫妻感情、親子關係創造雙贏!
作者: 編輯部
竇智孔身上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乍看是狂野帥氣的外型,卻蘊含暖男的笑容;以為是內斂寡言的個性,一聊起育兒經竟滔滔不絕。成熟男人的魅力,來自愛與責任,2010年與許淑幃(幃幃)結婚,2017年、2018年兩個兒子大福、大仁陸續誕生,竇智孔晉升爸爸後,全心投入,甚至別立一套「野獸派教養」法,用愛與堅持灌溉孩子,希望他們從中找到自己。
作者: 香港01
維繫家庭和照顧小孩是夫妻的共同責任,一家人相處時的時間總是快樂溫馨的,但有沒有想過,爸爸原來比媽媽更快樂?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早前訪問了1萬8千名父母,並從壓力、幸福感、憂鬱徵兆、心理滿足感以及整體健康狀況各方面來分析爸爸媽媽的快樂程度。
作者: 香港01
相隔一年,恐怖的Momo Challenge再次出現在Youtube卡通影片上!各大媽媽whatsapp群都收到消息,Momo會突然出現在一些小朋友平時喜愛的動畫中段,然後說一些可怕的事,其中包括:peppa pig、roblox、 paw patrol等,甚至連Elsa公主等熱門迪士尼卡通片都受影響。如果家長的Youtube開啟了自動播放下一條推薦影片的功能,就有機會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給小朋友接觸到這些不良意識的影片。
作者: 林靜莉
現代人生的少,常將自己的孩子捧在手掌心,但過度關注孩子的情況下,反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恐龍家長」,特徵包括常自以為是、是非對錯顛倒不分、過度保護孩子等。
作者: 戴筠
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無論在捷運、公車或公園,都可以看到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玩手機的景象。許多人認為手機遊戲、平板影片可以帶給孩子一定程度的刺激,其實太早讓孩子接觸3C產品不但會減緩認知發展、造成語言障礙,還會讓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
作者: Editor
為什麼我的兒子老是喜歡摸雞雞?想想蠟筆小新似乎也非常熱愛觸摸自己的性器官,這一幕,真的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欣然接受的啊!到底該拿這些小男生們怎麼辦呢?
作者: 香港01
每個父母都希望小孩能健康快樂成長,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全亦很重要,在學業壓力如此大的國家成長,父母要怎樣培養出小孩健全的心理呢?哈佛大學的專家通過研究指出以下六個建議方法。
作者: 林靜莉
(2020-09-21更新)台南有位小二學生因為成績退步,被補習班老師用愛的小手打到嚴重瘀青,家長前往補習班了解情況時,還被補習班反指「是家長說可以打」。究竟面對孩子犯錯時,有哪些方式可以教導孩子,讓孩子從此改掉壞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