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要展開新的營養攝取方式了,但是,你餵寶寶吃副食品時,是否也犯了以下這些常見的錯誤?
不敢給予固體或半固體等食物,會使寶寶的咀嚼、吞嚥發展較慢,口腔肌肉無法得到良好訓練,對於以後發音和說話會有影響。
基本上應依據寶寶的進食狀況而定,從湯汁狀副食品→泥狀→半固體→固體,循序漸進。如果不確定,也可以在接種疫苗時,詢問小兒科醫師。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營養科郭倚岓營養師指出,4~6個月剛開始吃副食品時,大約餵1~2匙嘗試即可,奶量跟平時一樣,才有足夠的營養,之後隨著月齡增長、副食品愈吃愈多,母乳或配方奶則可逐漸減少, 1歲內,每天建議吃2~3餐副食品。
郭倚岓營養師建議,4個月的寶寶即可開始嘗試吃副食品,母乳寶寶可藉此補充母乳中愈來愈不足的鐵質與鈣質。以下幾個是寶寶可以開始吃副食品的徵兆:
*4個月時的體重,已經是出生體重的2倍。
*寶寶容易有飢餓感,嘴巴好像想吃東西的樣子。
*寶寶對奶好像失去興趣,開始進入厭奶期。
*寶寶對大人的食物有興趣,會想伸手抓食物。
*頭部穩定度足夠,舌頭和嘴巴肌肉控制成熟。
4個月以上的寶寶只要符合2~3個以上的徵兆(尤其第一點:「4個月時的體重,已經是出生體重的2倍」),即可開始吃副食品;反之,則可繼續觀察,最慢6個月必須開始餵副食品。
水果富含維生素C,副食品中的鐵質,也需要水果的維生素C來幫助吸收,所以雖然不建議給寶寶喝果汁,卻仍可依寶寶的咀嚼與吞嚥能力,給予果泥或水果塊。
4~9個月是訓練寶寶免疫耐受性的黃金期。郭倚岓營養師指出「6個月即可開始給蛋白質」。建議爸媽可以從豆腐開始嘗試,植物性蛋白通常比較不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郭倚岓營養師認為,一開始給寶寶吃副食品時,可先給予全穀類,後來再加入蔬菜與水果
嘗試新的副食品時,應觀察3~5天,沒有過敏反應再嘗試下一種新的食物(新食物可與已嘗試過沒問題的食物混合給予)。如果寶寶出現皮膚紅疹、腹瀉、嘔吐等過敏反應,可等1、2週後,再少量嘗試看看。另外,如果要吃肉泥,建議等到7個月以後再吃。海鮮的部分,建議先給魚(大約7~9個月),例如鮭魚或吻仔魚等,可嘗試不同種類的魚;等到1歲以後,就不用一種一種慢慢嘗試了,所有食物都可以正常吃,但仍需切小塊與煮較軟。
食物應營養均衡、多樣化。主食也不是餐餐都給飯,可以改用南瓜或地瓜。
此外,郭倚岓營養師指出,發展遲緩有很多原因,營養不良也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所以當寶寶已經吃了一段時間的副食品,也要注意營養均衡,不要偏重特定的食物。
鐵質與造血有關,缺乏鐵質,可能會影響成長發育、造成生長遲緩,也可能影響認知發展與身體的抵抗力。深綠色蔬菜及肉類含有鐵質,市售米精與麥精也大多會添加鐵質。另外,寶寶可從4個月開始補充鐵劑,每天每公斤體重可服用1毫克鐵劑(建議由醫師評估需不需要)。
維生素D與骨骼發育有關,如果嚴重不足,有可能得到軟骨症。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純母乳的寶寶,或一天總奶量不到
此外,也可以吃魚類、蛋黃,市售的米精、麥精、奶除了鐵質以外,大多會添加維生素D;建議也要適度曬太陽,每天在早上10點前或下午2點後,一天大約曬10分鐘左右即可,或是至少將寶寶在這段時間內,推到可稍微曬得到太陽的窗邊。
鋅與身體的抵抗力有關。如果鋅不足,容易食慾不振、出現皮膚疹、抵抗力不佳。富含鋅的食物則如肉類、肝臟、海鮮等。9個月以上可嘗試吃新鮮海鮮,但帶殼海鮮可能具過敏原,因此務必選擇「新鮮」的海鮮,去殼洗淨煮熟,剛開始需少量嘗試。
鈣質與骨骼生長有關。維生素D與鈣質是相輔相成的,富含鈣質的食物包含奶類、小魚乾、黑芝麻。鈣質如果嚴重不足,可能得到軟骨症,也易造成牙齒損壞。
延伸閱讀:省錢又省力!寶寶副食品自製圖解(4~6個月的嬰兒)
蛋白質與免疫力、生長發育有關,如果蛋白質不足,容易生長遲滯、免疫力下降。豆製品、魚、蛋、肉都富含蛋白質。
*以天然、新鮮的食材為主,並均衡飲食。
*吃副食品應循序漸進,新的食材從1~2個副食品湯匙少量開始嘗試,再依據寶寶的需求和意願調整餵食的量。
*剛開始餵副食品時,可用煮沸過冷卻的水1:1稀釋副食品,例如蔬菜泥等。再依寶寶的狀況調整,逐漸不再稀釋。
*水果不用蒸過再餵,只要洗淨去皮即可。
*餵寶寶吃副食品時,建議放在寶寶的舌頭中央上,寶寶較易吞嚥。
*大人要有耐心,不要餵食過量或強迫餵食。如果寶寶不要吃,可下次再嘗試。
*培養在固定座位吃副食品的習慣,並給予寶寶專用的餐具。
*冰磚模具要選擇PP或矽膠材質;耐熱溫度要有負20度~正120度之間。
*選擇有蓋子的冰磚製冰盒。冷凍「最多」只能放7天。
*要將副食品冰磚盒放到冷凍庫前,先用夾鏈袋封起來,並標示製作日期與內容物。
*要吃前,取出需要的量再退冰(先從冷凍庫改放冷藏庫,退冰後再復熱,以防加熱不完全)。
延伸閱讀:別亂餵!寶寶3歲前容易噎到的12種食物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