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我們真的不是聖母!媽媽,請放心地對孩子生氣吧!

別再為了「溫和、正向」這幾個字逼死自己,該生氣的時候還是要好好生氣,嚴厲的語氣、瞪大的眼睛都能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拜託,我們又不是聖人......誰能面對豬狗嫌的小孩還一直保持聖母形象?
我們真的不是聖母!媽媽,請放心地對孩子生氣吧!

 

現在,父母間都很流行「溫和、堅定、正向」教養,也因為從小被打到大的經驗,很多父母也漸漸開始反對體罰,相信自己能用愛心、耐心、關心、包容,感化孩子的不受教行為。

但說真的,父母不是聖人,孩子也不是機器,我們有時候還是會被氣到像是中風,或是憋著怒氣憋到臉紅脖子粗,最後氣到不行就只能冷戰、冷暴力,或是自以為沒生氣但酸言酸語。像這種父母壓抑情緒的教法,難道真的對孩子好嗎?

最近妞編輯有看到一則部落客媽媽的分享,認為「對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滿,也有助於親子關係」。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發現『溫和』和『堅定』時常很難兼顧。有的時候確實可以成功,但是更多時候會發現:『溫和』到最後怎麼反而被孩子軟土深掘?『堅定』的話就很容易大聲起來跟小孩槓上。結果變成我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強迫自己表現得和顏悅色的樣子,蕃茄看見我一副笑瞇瞇的樣子覺得天下太平依然故我,我壓抑到極限就自爆了。

 

我後來發現,是我自己私自認定『溫和』等於『溫柔』,必須要和顏悅色輕聲細語,用這樣的說話方式來跟小孩溝通。可是仔細想想,這樣其實非常不合理。我們人類的溝通方式本來就不只有依靠語言,還有語調,聲量,動作等等,如果我刻意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用『和顏悅色、輕聲細語』的方式跟蕃茄溝通,他根本感覺不到『這件事很危險』、『這件事不太合適』、『你現在的說話方式會惹毛我』、『我覺得這件事情還有商量空間』這些細微的資訊。

 

後來,我們放棄這種不人性的期待,把『溫和』的定義調整成『不口出惡言,但是可以忠實反映當下的情緒』。

 

但是說也奇怪,自從我們不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只留意盛怒當下使用的語言的時候,衝突增多,激烈程度也提高,可是就像剛剛的例子裡說的一樣,過了一個高峰以後,兩邊都會冷靜下來,可以生出一個新的共識。而且很神奇,也許是因為我們少了強迫自己要溫柔的壓力,達成共識之後,可以立刻恢復很喜歡蕃茄的心情,馬上可以笑著跟他擁抱和好。」

延伸閱讀:爸媽育兒時理智斷裂的六大真相!崩潰只能自己救

大人的生氣,有很多種表達的方式

大人的生氣,有很多種表達的方式

在孩子豬狗嫌、又特愛頂嘴的年紀,身為父母的你一定有「很生氣、很生氣、快要爆炸」的時候,你都會怎麼做呢? 

溝通方式不止一種,除了文字的敘述,表情、肢體語言、語氣、語速都是傳達訊息的一種方式。在盛怒時,我們可以用表情、語氣、語速表達自己的憤怒,但說出來的話、肢體動作(打人、摔東西)還是需要注意,因為這兩樣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行為。

延伸閱讀:「冷處理」比講道理有效!4招面對愛生氣的小霸王

 

孩子會複製你的生氣行為

有的人生氣後會失去理智,在孩子面前大飆髒話、摔東西,甚至不分青紅皂白開始揍人,但這是你想要讓孩子看到的、模仿的嗎?還是可以大聲的跟孩子說你不喜歡他的行為?不論你的表達方式如何,都要記得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會被模仿。所以,當你用「瞪人」、「喘著粗氣」、「握拳」、「不發一語轉身就走」……等等的生氣方式對待他時,就要預期未來他也有可能會複製你的生氣模式,對你大小聲。

孩子會複製你的生氣行為

如果真的氣到無法跟孩子溝通,

就讓隊友接手/跟孩子告知自己的狀態,離開現場

另外,還有些小孩在生氣的時候沒辦法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憤怒,他可能會氣急敗壞的開啟「戰或逃模式」——直接大哭,哭到聽不進任何人的話,根本無法進行溝通。遇到這種時候,父母可能再怎麼生氣也無法改善現況,因此只好改變策略:請隊友接手,或是跟孩子說明自己現在也生氣,需要空間冷靜並離開現場,等小孩不哭了、冷靜了,再好言好語溝通。

延伸閱讀:媽媽是壓力爆表的生物!7種5分鐘減壓妙方,在家就能發洩

父母可能再怎麼生氣也無法改善現況,因此只好改變策略:請隊友接手,或是跟孩子說明自己現在也生氣,需要空間冷靜並離開現場

看完這篇貼文,妞編輯真的很有感觸。因為眾人的監視、教養觀念的散播,很多新手爸媽在教養孩子時礙手礙腳—怕做錯、怕違背教養書上的理念、指令、不符合大家期待,我們戰戰兢兢、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情緒。但,這樣並不健康吧?

每個小孩的個性不同、成長環境的環境也不同,父母或許在「參考」教養書籍/言論的同時,也可以放心自在的做自己,適時地抒發壓力,跟孩子討論自己的情緒跟想法、意見。我們不是要復刻別人的成功,而是讓孩子成長成有獨立思想的個體。

 

Source: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延伸:

當媽前看小孩哭鬧只想翻白眼?當媽前vs當媽後的6種打臉行徑

妞妞痴鍋組超狂上市!陪你度過防疫寒冬在家暖心吃

*本文轉載自妞新聞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