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教小孩時長輩的意見總是很多,我該如何跟他們溝通?

育兒路上,媽媽向來承擔較多責任,勞力又勞心,體力上的累多半能撐下去,最怕碰到和長輩或先生育兒觀念不同,更容易加速媽媽心累;該如何好好處理這種隱性衝突呢?綜合專家建議整理了五大兩代教養原則與三大溝通技巧,化解隔代教養的心結。
教小孩時長輩的意見總是很多,我該如何跟他們溝通?

 

「我婆婆很愛給小孩吃零食,又常嫌小孩不好好吃飯,讓人很困擾。」「回娘家時,我媽都會餵女兒吃飯,她都六歲了耶,每次跟我媽講就吵架。」「我小孩在阿公、阿嬤家每天都在看電視,但我又沒辦法不上班。」

上述這些情境,是經常發生在年輕世代對上一代教養子女的抱怨。年輕世代的父母有自己的教育主張,有時與上一代之間會為了教養習慣或觀念不同而心生芥蒂,甚至出現隱性角力衝突。尤其是夫妻白天都要上班,將小孩託給長輩照顧的家庭,更容易產生教養不同調的摩擦。

從小朋友的吃喝拉撒睡,到管教尺度過嚴或過鬆,都足以挑起戰火。如果隔代教養問題又加進了婆媳問題,更會讓媽媽心累到極點。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分析,祖父母與父母雙方若不懂得從中取得共識,吸納對方優點,很多小歧見累積久了就會變成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則說,管教上的不一致,容易導致孩子見縫插針、尋求結盟、柿子挑軟的吃,造成價值觀錯亂,不易穩固孩子正向行為的建立。

延伸閱讀:不同性格的婆婆該如何應對?三種婆婆類型的應對攻略

祖父母與父母雙方在教養方面應要取得共識,才有助於孩子正向行為的建立。

 

綜合專家建議,父母想要解開隔代教養的心結,要先掌握以下原則:

原則1 要清楚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管教者

陳若琳表示,父母當然都希望養成孩子的好品格與好規矩,但不應該期待祖父母來扮演父母的角色。「祖父母到了這個年紀,孫子就是拿來疼愛、享受親情的,有很多包容與寵愛是很正常的。」

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李開敏指出,一般人當上父母時,正值人生衝刺期,生活的疲憊有時會消磨了與孩子相處的耐性,但當步入老年,這時多半已退休,一個新生命來到,會讓他們再次見證旺盛的生命力;薪火相傳的喜悅,更讓老人的生命獲得圓滿,對待孫子,自然多了份疼惜。

理解到祖父母疼孫屬於自然本能,父母若要求祖父母再次擔負起管教孩子的責任,對祖父母並不公平。「父母才是孩子主要的管教者」,陳若琳認為,在代間協力管教上,父母仍要一肩扛起所有的管教責任,當父母把管教權釋放出去,或是界線模糊,就容易出現管教上的不同調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書中寫道,對於教養不同調,如果盡力溝通卻無效,當自己單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溫柔而堅定的界定兩人世界的規範,但絕口不干涉孩子與其他照顧者的相處模式。

延伸閱讀:與婆婆一起照顧寶寶怎麼做?

原則2 不要陷入權力爭奪的情緒,喪失理性思考

現代父母接觸各種先進教養觀念的管道很多,對於長輩的傳統觀念與做法很容易不以為然;但婆婆、媽媽們會認為自己過去就是這樣把孩子帶大,這些智慧與經驗都是經過實證的。建議年輕世代不要一開始就排斥上一代的想法或做法,可以敞開心胸參考,聽聽上一代的經驗,再去蕪存菁,也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千萬不要一開始就陷入權力爭奪的情緒中,喪失了理性思考,畢竟祖父母也是為了孫兒好,提供的觀點可能真的很有道理。父母經過仔細思考之後,可以試著與長輩溝通自己的想法。不過由於老年人的想法可能已經根深蒂固,能改變的空間也許較小。但即使如此,也不要因為教養觀念不同而破壞彼此的關係,仍要感謝長輩愛孫的心意。

原則3 抓穩教養的大方向就好,勿在細節上斤斤計較

很多將小孩交給長輩帶的父母,常因不能親自教養而產生罪惡感,又擔心長輩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發展刺激,內心感到拉扯。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邱惠瑄提醒父母,要常常回想祖父母帶孫的優點,例如:交給祖父母比交給保母安全;孩子能得到充分的愛與生活照顧;夫妻倆可以無後顧之憂的衝刺工作等。邱惠瑄說:「父母應該抓穩教養的大方向,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彼此不合的細節上斤斤計較。」

從生活面到管教面,孩子每天發生的事情包羅萬象,年輕世代應該針對大原則與長輩溝通、尋求共識,而不要拘泥於細微末節的做法或觀點。只要不違反大原則,對於細節做法不妨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例如:父母的管教原則是「孩子吃太多甜食不好」,但長輩每天下午準備一個布丁給孩子吃,父母可以先了解長輩這麼做的原因,如果只是疼孫,怕他下午肚子餓,那麼不妨建議長輩換成比較健康的點心,並說明不宜讓孩子吃過多甜食的考量。

有些長輩久久見到孫子、孫女一面,難免想用零食、糖果或小禮物來拉近彼此的距離。父母此時就讓孩子盡情享受長輩的寵愛,只要孩子回到家,在爸爸、媽媽管教時能回到原本約定的規範原則中,就不至於有不好的影響。

年輕世代應該針對大原則與長輩溝通、尋求共識,而不要拘泥於細微末節的做法或觀點。

原則4 不要太快跳進「對或錯」的框框裡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說,有些長輩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說出口的話語容易讓媽媽感覺是「指桑罵槐」,比如婆婆會對著孩子說:「你為什麼每次都不好好吃飯呢? 媽媽沒有教你嗎?」這種情況多數是媽媽覺得孩子該練習自己吃飯,即使不太熟練、飯粒常常掉出去,也應該要多多練習;但婆婆擔心愛孫沒吃飽,加上認為餵小孩吃飯是媽媽的責任,因此會怪媳婦為什麼不餵飯。

婆婆這樣唸,的確會讓媳婦聽了不舒服,但可以選擇不被婆婆的情緒牽著走,聽到婆婆這樣說,媽媽可以跟孩子解釋:「阿嬤的意思是,你要多吃飯才會長得好喔。」對於婆婆,媳婦可以回應:「我知道媽媽是擔心他吃不夠,」接著再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我有查過書,這個階段正在發展『手眼協調』的能力,小孩自己挖到食物吃進去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自己吃飯也可以幫助他的小肌肉發展得更好,以後肢體動作發展會比較好,寫功課或打球都會比較好,也會比較聰明!」

廖清碧和黃倫芬提醒,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往往來自彼此的「期待」不同,千萬要記住別太快跳進「對或錯」的框框裡,不要急著否定別人、堅持自己是對的。每個人都期待自己被同理,當我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之後,別人的話就比較聽得進去。以上述例子來說,婆婆的本意是擔憂,先讓婆婆感受到我們理解她的擔憂,再表達我們會這麼做的原因,就可以讓氣氛不要那麼緊張,也讓婆婆知道我們不是要跟她唱反調。

原則5 提出教養要求時,先想自己是否能做到

年輕世代在提出任何教養要求時,先想想自己是否也能做到,不要輕忽執行的困難度。若長輩確實不方便或不願意做某些教養工作,父母就該自己做。此外,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出現的教養問題也不同,在期待其他照顧者達到理想標準之前,應該自己先做做看,確認實際的狀況或問題。而在了解長輩所遇到的教養困難之後,應提供具體的協助或改善方法。

用技巧與上一代溝通,根據專家建議,跟上一代的祖父母溝通教養方式時,可掌握三個小技巧:

溝通技巧1 先感謝再討論

雖然祖父母很喜歡孫子,但是體力不如孫子,照顧起來一定十分疲累。當他們心甘情願照顧孫子,卻被自己的子女數落,心理肯定很不好受。所以,跟上一代意見不合,最忌當場嗆聲。應該私下找氣氛不錯的時機點,先表達感謝,且讓長輩有機會分享帶孫的辛苦和感受,再用請教的態度跟他們討論教養方式。一旦養成了溝通的良好模式,長輩會更容易接受新的教養觀念與做法。

延伸閱讀:為了孩子,許多媽媽寧可讓自己成為「黑掉的媳婦」

溝通技巧2 請「有力人士」居中溝通

在三代家庭中,常見太太不敢跟公婆溝通意見,這時隊友的溝通技巧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隊友溝通技巧不好,開口就說:「媽,我老婆說不要給小孩⋯⋯」、「媽,我太太說應該⋯⋯」,不但沒解決當下的問題,還可能衍生其他問題。觀察平時家族中與長輩關係最好、善於轉換溝通語詞的親戚,比如小姑或小叔,請他們協助。而一些教養或醫學觀念,透過老師或醫師的口來說,也一定更有效。

溝通技巧3 提供建設性做法

父母記得在否定長輩的行為後,應提供其他可行的做法。比如:不希望給小孩喝可樂,就先幫祖父母買好新鮮水果,再麻煩他們打果汁;不希望小孩一直看電視,可以準備一些祖孫同樂的桌遊,或告訴他們哪裡適合帶孩子去玩;希望小孩作息固定,不妨製作一份作息時間表供祖父母參考。

老人家很需要被肯定與稱讚。記得經常在孩子與其他家人面前,公開讚揚祖父母帶孫的辛勞,並教孩子用言語和行動表達感謝。重要節日時,用長輩喜歡的方式答謝他們,相信就能讓隔代共同教養無代溝,創造好的家庭氛圍。

延伸閱讀:為什麼孩子跟外公外婆,比跟爺爺奶奶更親?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