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海鮮惹爭議!寶寶何時可以吃魚蝦蟹貝類?營養師教你聰明配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各式新鮮的海產更是許多人心中的夢幻逸品,但大人吃得開心的同時,家中的寶寶可以吃海鮮嗎?何時該讓他們嘗試,且能避免引發過敏?其實根據研究資料,從小吃海鮮的寶寶,長大後反而不易引發過敏,因此,家長應嘗試讓孩子攝取,並觀察吸收狀況,再決定是否讓孩子繼續吃海鮮。
海鮮惹爭議!寶寶何時可以吃魚蝦蟹貝類?營養師教你聰明配

 

琳瑯滿目的海鮮類食物,不少家長擔心寶寶吃了容易誘發過敏,或是擔心重金屬與膽固醇含量過高,吃多容易增加身體負擔,進而影響生長發育等。成大醫院營養師徐瑋婷在接受嬰兒與母親採訪時表示,海鮮屬於豆魚肉蛋類的一種,包括魚類、蝦蟹類、貝類等,不僅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更能促進身體器官的發展。對嬰幼兒來說,大約八個月開始便可以逐步攝取魚肉類,待年紀稍長再吃蝦蟹類與貝類,如此不僅可以幫助發育,同時提升孩子對食物的接受度,降低對海鮮的過敏。

 

不少家長害怕給小朋友吃海鮮,大多都怕海鮮容易誘發過敏,不過根據研究資料發現,從小就攝取海鮮類食物的孩子,長大後反而對海鮮的接受度較高,且不易有過敏症狀。成大醫院營養師徐瑋婷表示,海鮮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從媽咪懷孕時便可食用豆魚肉蛋類,給予胎兒足夠的營養,待寶寶出生後,媽咪亦應適當攝取海鮮類,增加母乳營養,若是喝配方奶的嬰兒,則可選擇強化添加 EPA 與 DHA 的配方奶。

 

八個月即可適量食用魚肉

寶寶八個月大左右,可以開始接受蛋白質副食品的階段,可按照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的豆魚肉蛋類建議攝取量適當食用,也就是 8~9 個月大的寶寶每日攝取量是 0.5~1 份、10~12 個月的寶寶為 1~1.5 份、1 歲~3 歲的幼兒則為 2~3 份,如此才能讓寶寶健康長大。

嬰幼兒大約從八個月開始,便可以逐步攝取魚肉。此時嬰兒的咀嚼能力與消化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媽咪在料理食物時,應將魚刺挑乾淨,並且剁碎或磨成泥,方便寶寶食用。不過,針對部分消化能力發展較慢的孩子,媽咪先讓寶寶嘗試吃白色的魚肉,因脂肪含量低,較易吸收;反之,紅色魚肉的脂肪含量較高,有些寶寶容易消化不良,待寶寶消化功能較成熟時再嘗試。

另外,不少家長認為魚湯的精華都在湯裡,只餵食魚湯,徐瑋婷營養師說明,其實不少的蛋白質與脂肪酸等營養都在魚肉,建議媽咪應連魚肉一起餵食才能補充足夠營養。

 

蝦蟹貝類食用時機
蝦蟹貝類的肉質較具有彈性,不易咬碎,食用時需考量嬰幼兒的咀嚼能力,先提供肉質較軟的魚肉後看寶寶的吸收程度,再決定是否嘗試吃蝦蟹貝類,剛開始給予蝦蟹貝類副食品時,宜先剁碎或磨成泥,製作成流質副食品,方便寶寶咀嚼和吸收。

 

挑選順序 先白色後紅色再帶殼類

根據研究顯示,海鮮確實是容易引發過敏食物之一,但部分食物只要經過烹煮,便能降低過敏情形,加上人體本身具有自然代謝的能力,可以將毒素排掉,無須過度擔心。若擔心寶寶吃了海鮮會過敏,反而不讓孩子嘗試,不僅使寶寶成長過程中缺乏 DHA、EPA 等營養素,也可能造成寶寶長大後無法接受海鮮類食物,因此,建議調整給予副食品的順序,例如:先給予白色魚肉等單純食物,之後再餵食紅色魚肉或貝類等複雜食物,觀察其接受程度,以及皮膚是否出現紅疹或搔癢等情形。此外,也可適時讓寶寶補充益生菌,增加腸胃道好菌,提升免疫力。

 

深海魚與淡水魚交替食用

魚類大致可分為深海魚與淡水魚,其中深海魚屬於大型魚,受到汙染的機率比較高,也容易產生毒素累積,家長需掌控好攝取量與頻率,交替食用深海魚與淡水魚,避免食用甲基汞含量高的深海魚類,例如:鯊魚、旗魚、土魠魚、馬頭魚等,徐瑋婷營養師指出,甲基汞中毒會導致食慾降低、影響觸覺、聽覺與視力,嚴重者更可能發生四肢麻痺和慢性疲勞。

 

海鮮屬低膽固醇食物 卵黃攝取應少量

此外,部分家長認為海鮮容易誘發過敏或膽固醇含量高,退而求其次給予寶寶補充魚油或其他保健食品,但這些保健食品裡的營養成分都偏高,容易不小心就攝取過量,因此,鼓勵爸媽多給予寶寶攝取天然的原始食物,選擇可信任的店家與產地,交替食用各種海鮮,並且挑對食用部位,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研究發現,大多數海鮮類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都比豬肉、牛肉、羊肉等動物性食物含量低,且營養成分也較多,屬於低膽固醇的好食物;至於蟹黃、魚卵、蝦卵等膽固醇含量高的卵黃食物,則盡量避免食用,即可免除攝取過多膽固醇的風險。

不過,要注意的是引起過敏的原因相當多,包括塵蟎、天氣或環境等因素,若寶寶吃了海鮮導致皮膚出現泛紅或起疹子,應先由醫師評估,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再決定是否繼續攝取海鮮。

 

延伸閱讀:寶寶吃海鮮易過敏?!

延伸閱讀:中秋烤肉拒絕油脂上身!營養師傳授 5 大撇步安心享美味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