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眼底血管直徑的關係

全球小兒NEWS
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眼底血管直徑的關係

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眼底血管直徑的關係

在兒童期,體重過重及肥胖已是全世界公認的健康及公共衛生議題。許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在已開發的國家中,兒童過重或肥胖的發生率可高達50%,而這些兒童期的肥胖,是未來發生早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甚至早期死亡的危險因子。肥胖引起中型及大血管病變的研究很多,但少有影響微小血管循環的研究報告。

在今年12月份的兒科醫學雜誌(J Pediatrics 2014; 165:1166-71)澳洲墨爾本大學眼科研究中心與新加坡國立眼科中心及中國香港大學眼科部合作,由克納瓦(Kurniawan ED)醫師等發表他們研究7~9歲學童,在2001至2006年間其身高、體重、血壓的變化,並且以眼底視網膜攝影,測量中央視網膜動靜脈的直徑。共有421位學童完成完整的研究分析,其中49.2%為男童,81.9%為華人,12.6%為馬來人,5.0%為印度裔。

研究結果發現,5年來,所有學童的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均呈有意義的增加,中央靜脈平均直徑由216.99增加至220.40um,增加3.4um(P<0.001),但中央動脈平均值(147.01um)並未增加(P=0.340),隨者BMI升高,中央靜脈的直徑增加(P=0.04),BMI增加1kg/m2,則中央靜脈增加0.597um(P=0.044)。BMI較高者,常合併較窄的中央動脈(P<0.01)及寬的中央靜脈(P<0.01)。

由此研究得知肥胖及體重過重的兒童,其視網膜的血管會有早期的不利變化,先以靜脈擴張而動脈縮小(或不隨體重、年齡成長而擴大)的微血管循環病變,這些早期的血管病變,是否會隨年齡成長,肥胖加劇而長期影響,造成後續中壯年時的高血壓、冠心症等心臟血管疾病,是值得長期追蹤的。

在臺灣,兒童肥胖增多已是不爭的事實,雖無類似研究眼底血管早期的影響及變化研究,但仍是值得兒科及眼科醫師及家長們及重視的。

 

懷孕期間母親的鉛接觸及鈣攝取與嬰兒出生後的生長影響

由於對環保的重視及科技的進步,在已開發的國家,努力減低日常用品如石油、油漆等的含鉛量,使一般人血中含鉛濃度已明顯下降,美國在2003~2004年的研究,適孕婦女的血中鉛濃度為1.2ug/dl,韓國婦女則為1.6 ug/dl。與過量的鉛接觸會引起發育中兒童的器官及神社經系統受損,而在孕婦,因鉛可穿過胎盤,引致早產及低出生體重兒。有人研究發現母親在第二孕期時血中鉛濃度超過3 ug/dl,則會引致其所生嬰兒在6及12個月時頭圍較小。有人發現,平日鈣攝取較少,會增加鉛的毒性。

在今年12月的兒科醫學雜誌(Pediatrics 134; 1151-1159)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醫學研究中心環境心智醫學院的洪博士(Hong YC et al),發表他們在2006~2010年間,研究1,150位孕婦測量其懷孕早期(20週以前)及生產時的血中臍帶血中鉛含量,及新生兒的身長及體重,並追蹤測新生兒6個月(N=852)、12個月(N=731)及2歲(N=648)的身長及體重,並以問卷回溯詢問母親的飲食習慣及內容,由專業營養師評估食物中含鈣的成份及數量。

結果發現母親的血中鉛濃度均少於5 ug/dl,在懷孕早期為1.25 ug/dl(0.25~2.63 ug/dl),生產時為1.25 ug/dl(0.26~2.52 ug/dl),新生兒臍帶血中鉛濃度為0.91 ug/dl(0.11~1.90 ug/dl)。產前特別是懷孕末期接觸鉛者,其所生嬰兒二歲時的生長較延遲,但如孕婦攝取較多的鈣,則所生嬰兒的生長則不受影響,但如孕婦攝取鈣較少,則所生嬰兒的生長則更受影響。

在臺灣,環保一直是全民及政府重視的工作,但仍難免有環境中含鉛的物品,母親在懷孕期間則要小心,儘可能避免接觸,以免影響子女的成長,而且在懷孕期間,充足及均衡的營養及食物攝取,特別是含鈣的食物,是不可缺少的。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