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別等發生了才說抱歉!遏止虐童事件,6方法學會情緒控管

社會上三天二頭總會出現令人心碎的兒童新聞,趴睡窒息、受虐送醫不治等,因為照顧者的疏忽與暴行,讓一些寶寶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來不及長大…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給所有寶寶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呢?讓我們從自己開始,學會情緒控管、關懷周遭不冷漠!
別等發生了才說抱歉!遏止虐童事件,6方法學會情緒控管

 

類似的虐童事件層出不窮......

6歲以下受虐比例高達25%,最常被用「拳頭」施暴 

虐童

 

為什麼6歲以下的幼兒受虐比例如此高呢?主要是因為6歲以下的孩子不像學齡孩童有學校老師幫忙監督,亦較不善表達出完整的心情與事情經過,缺乏自我保護與對外求助的能力,所以更須仰賴身邊大人察覺,發揮「雞婆心」及時救援,且政府與相關單位也要再加強對6歲以下兒童與高風險家庭之主動關懷措施,以預防與減少虐童事件再發生的憾事。

家扶基金會調查也發現,臺灣常見的「虐童工具」包括拳頭與掌摑、衣架、皮帶、木棒、不求人、愛的小手、腳(踹)、水管、菸及雞毛撢子。最常「受虐的部位」包含手臂、背部、大小腿、臀部、臉部、頭部、耳朵、腹部及肩膀。顯示隨手可得的生活工具常被誤用,成為虐兒者的幫兇或父母管教孩子的武器,且兒少受虐的部位都較為隱密,不易被旁人發現。

這些數據在在顯示,加強照顧者的育兒親職教育知識是迫在眉睫的課題,讓照顧者養成良好的教養習慣和照顧方式,才能避免兒童受虐的憾事一再重演。

 

情緒瀕臨失控時,大人可以怎麼做?

寶寶在還不善表達的年紀只會用哭、大叫來傳達不滿與生氣的情緒,當孩子很歡的時候,或是做一些危險、錯誤的事情卻又講不聽時,相信爸媽內心都會有一把火瞬間被點燃,若沒有控制好情緒,對著孩子吼,甚至抓起棍子就是一頓打。有時情緒一來擋也擋不住,即使旁人制止,大多父母也認為自己只是在管教小孩,但正當管教與施虐的界線到底為何?說實在也很難拿捏。

 

虐童

 

依目前研究指出,過度的打罵教育,其實越來越難有具體的管教效果,當然也不是全然不能打不能罵,只是建議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能在責罰與教育間取得平衡,正所謂「管教」,就是管理與教導兩個面向。

有些爸媽在情緒控管不當的情況下,對孩子的一些打罵,事後也會感到內疚與自責,但多半不知道如何改變也不知道能找誰協助。為了避免自己無意間成了施虐者,所以發現自己有打罵孩子的衝動時,以下有6個建議提供給家長參考。

1.了解情緒不遷怒

人在心氣不順的時候,很容易把一件小錯誤放得很大,所以在生氣之前應該先想一下,自己到底在氣什麼?

2.學會自我控制

當自己的情緒狀況不佳時,寧可不說或不做,也不要做了之後才後悔,所以建議爸媽可以先深呼吸10下、閉眼10分鐘,不與孩子對話,不管孩子怎麼哭鬧,只要抱著他、看著他就好。讓自己冷靜,等情緒穩定後再處理也來得及。

3.採取溫和堅定的態度

當爸媽調整好自己的呼吸之後,再以堅定、溫和、速度放慢的語氣,使用簡單的字詞不斷地重複告訴孩子:「現在不能買!」、「不可以這樣!」之類的句子。當然孩子仍處於情緒中,可能會聽不進去,建議直接將孩子抱離現場,且暫時忽略他的哭鬧,讓他面壁消化情緒,讓雙方(父母與孩子)都能冷靜一下。

虐童

4.保持良好的親子互動

平常應該與孩子建立親密感,例如:每天都要擁抱孩子10秒鐘,與孩子大笑10聲,養成跟孩子互動的習慣,即使在處罰後,也要立刻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

5.避免喝酒與藥物,建立良好習慣

千萬別意圖以物質來減輕焦慮,不僅會造成情緒惡化,也可能在無意間製造出另外的問題。平時可以透過運動來減輕焦慮,且要有充足的睡眠,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穩定情緒。

6.尋求專業協助

若發現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糟,用以上方法都無法得到紓解時,建議尋求醫療的協助,找出自己的情緒問題。

延伸閱讀:生小孩之前,請先仔細想想吧

如何察覺生活周遭的虐兒事件?

虐童

除了照顧者本身要努力之外,旁人適時地介入與關懷也是降低兒童受虐的一大關鍵喔!如果發現身邊小孩身上有明顯的新舊傷、情緒極度不穩定,或是聽到異常的寶寶的哭喊與家庭爭吵聲,都是虐童的可能訊息。

【113婦幼保護專線】及時通報

施虐者大多為兒童熟識的人,且發生地點大部分都在家中,因此當兒童遭受虐待或發生意外傷害,社區鄰里、親屬網絡若能快速發現並且及時通報,就能避免兒虐傷害的憾事發生。若懷疑有虐童事件,可以立即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通報,透過專業的社工員接線服務,如各縣市政府社會局處、或者其他兒童保護單位,讓社會關懷的力量,即時進入有需要的家庭中。

而家扶基金會也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短片《挺身而出》,呼籲大家~No More Sorry!主動關懷與協助身邊兒少,在有感到疑慮或發現危機的第一時間就能伸出援手,立即阻止悲劇發生,不要等事件發生後,才說抱歉與遺憾!

 

●2021阻止兒虐 No More Sorry!《挺身而出》影片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