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筠
相信大家對「胎兒窘迫」這個名詞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寶寶為何會出現窒息的狀況嗎?子宮破裂雖然聽起來讓人膽顫心驚,但只要及時發現、緊急剖腹就可以幫寶寶撿回一命!胎兒窘迫、子宮破裂都是在產檯上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了解早期徵兆、提高警覺,才能把握黃金救援時機,讓寶寶順利出生!
作者: 戴筠
早期破水聽來可怕,但也不是不能處理。只要及時安胎或催生,寶寶一樣可以平安出生。臍帶脫垂則會造成胎盤缺氧,沒有及時處置可能會導致孩子終身殘疾甚至胎死腹中。早期破水、臍帶脫垂都是生產可能發生的狀況。想知道它們如何預防、因應?快來聽婦產科醫師專業剖析!
作者: 湯佳珮
打了減痛分娩就可以成功自然產嗎?產後必須按摩子宮?自然產傷口如何照顧?會陰傷口腫痛,怎麼辦?怎麼看出惡露是否異常?產前、待產時、產後,分別要注意哪些事?
作者: 戴筠
無論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都會面臨「不知道月經何時來」、「怕用力解便會影響子宮復原」等問題。本篇列出新手媽咪最常問的6個熱門議題,讓妳從產前開始做好準備,產後坐月子不慌張!
作者: 戴筠
很多人都說自然產是「先苦後甘」,但老實說,自然產產後要面對的護理問題真不少。除了要緩解會陰疼痛,還要促進子宮收縮、預防陰道及尿道感染。我們請來產後病房護理長詳解自然產產後照顧流程,讓媽咪輕鬆護理不踩雷!
作者: 戴筠
摸著肚子裡的寶寶,妳是否也想知道他是怎麼長大的呢?這期我們請專家剖析寶寶在懷孕初期的生長狀態,並說明媽咪和寶寶可能遇到的問題。想知道懷孕初期如何護理身體、幫助寶寶發育?快來一探究竟!
作者: Editor
產後飲食注重惡露排出、緩解子宮收縮疼痛,以及補充營養,這次中醫師與專業廚師示範兩道料理,分別於產後第一周與第二周食用,家人可以做給產婦吃,幫助媽咪恢復體力。
作者: Hello醫師 文: Amy Chan 醫學審稿: Dr. Stephen Lai
坊間有不少關於愛愛姿勢比其他方法更能助孕的傳言,但事實上沒有任何科學基礎可佐證。但根據研究,掌握正確的啪啪姿勢和時機,才是成功受孕的關鍵。因此,可以讓精子最靠近子宮頸的體位,可說是最佳的受孕姿勢。
作者: 湯佳珮
疲憊、想睡、腹痛、脹氣、情緒不穩、頭暈、頭痛……妳懷孕了嗎?或是只是經前症候群?究竟這些症狀是「懷孕初期徵兆」或是「經前症候群」?另外,以為懷孕了,有時候其實也可能只是「假性懷孕」?
作者: 編輯部
台灣新生兒早產率將近10%,早產兒身體狀況多,爸媽照護常心力交瘁。預防勝於治療!快注意7大早產警訊,讓寶寶在媽咪肚子裡,住好、住滿再出生。
作者: 戴筠
面對生產,媽咪們總有數不清的問題。生產前可以吃東西嗎?聽說爬樓梯會生的比較快?寶寶卡在產道出不來怎麼辦?什麼情況會「吃全餐」?我們請來產房資深醫師,為媽咪們解答11個生產常見問題。
作者: 戴筠
「琪琪妳看,人家凱特王妃產後不到一個月肚子就消風,出席公開場合也是神采奕奕,完全看不出剛生完小孩,真希望我卸貨後也能像她一樣恢復神速。」其實產後要快速恢復並不難,只要拋開「坐月子不能喝水、要多吃肉進補、避免洗澡洗頭」的舊觀念,把握復原期的黃金8守則,妳也能迅速找回懷孕前的好體態!
作者: 湯佳珮
懷孕初期常出現許多不適症狀,應如何緩解?懷孕初期腹痛,一定是流產嗎?懷孕初期可以運動嗎?何時驗孕比較準確?胎心音什麼時候會出現?要不要進補?本文詳列懷孕初期常見問題,分別請醫師解答。
作者: 湯佳珮
惡露多久才會排乾淨?如何分辨正常的惡露與異常的惡露?有惡露時會腹痛嗎?何時必須就醫?有惡露時,如何護理會陰部?惡露為什麼停了又來?如何幫助惡露排乾淨?
作者: 周品攸
胎盤會隨著寶寶出生後跟著娩出,在台灣通常當作醫療廢棄物處理,但日前有一位中國產婦在台生產,要求打包胎盤準備回家燉湯進補,引發網友熱議。
作者: 陳萱蘋
排惡露是媽咪生產後的一大要事!觀察惡露的顏色、流量及味道,一旦發現異常得儘速就醫,以免產後大出血!對於想要趕緊排惡露的媽咪,婦產科醫師提供了3個方法。而針對臺灣媽咪關心的生化湯該怎麼喝,也請到中醫師來回答。
作者: 周品攸
古人常說:「十個女人九個寒」,說的就是女性的子宮寒、冷底體質。許多女性結婚多年卻遲遲無法懷孕,很可能就是屬於冷底體質的類型。如果真的難受孕,那該如何改善冷底體質呢?本文邀請中醫師來解答。
作者: Angela
女人難為,每個月總有幾天得忍受月經來潮的不適,有人是輕微腹脹悶痛,有人卻痛到在地上打滾;老一輩的人總說「生完孩子,經痛問題就能有所改善」,這是真的嗎?經痛會不會是婦科警訊?有請醫師來解答。
作者: 湯佳珮
懷孕、生產是女人一生中的大事。在華人的觀念中,產後媽咪們需要好好坐月子來使身體恢復健康。產後究竟應該如何補,才能補得健康,又不會補過頭?近年來隨著健康與環保意識抬頭,吃素的人愈來愈多,如果媽咪吃素,該怎麼坐月子?如何護理產後的傷口?該注意哪些事情?
作者: 林嬪嬙
剛生了老大,如果想再生二寶,兩胎間隔多久最保險呢?假如產後很快又懷孕,對孕婦、胎兒會不會有什麼危險?若第一胎剖腹產,太快生會不會子宮破裂?兩胎如果間隔較近,懷孕期間該注意哪些事項?是否要提早讓大寶離乳?
作者: 徐弘治醫師
日前,一位懷孕34週孕媽咪,搭捷運坐在博愛座上,原本要讓位給一位老婦人,不料老婆婆等不及孕婦離座,整個人和手上拿的東西就朝孕婦的肚子撞下去,事後該孕婦因出現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而就醫。
作者: 戴筠
「小佳,看妳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平常一吹風就頭痛,該不會是宮寒吧?」現代女性長期坐在辦公室吹冷氣,又愛跑超商、手搖飲料店買冷飲,加上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很容易變成「冰」山美人。由於臨床上半數左右的二胎不孕患者都有宮寒傾向,想拚二胎,最好先檢查自己有沒有宮寒症狀。
作者: 戴筠
「奇怪,聽長輩說生完小孩就不會再經痛,為什麼每次月經來還是痛得受不了?」許多人以為只要月子坐得好就可以和經痛說Bye-bye,但其實經痛分為不同類型,如果是繼發性痛經,就必須徹底根除子宮內病灶才能改善痛經症狀。此外,產後若沒有妥善護理,頻頻久站、彎腰、下蹲或搬提重物,就可能在老化前提早出現骨盆底器官脫垂。
作者: 戴筠
在歷經一場浴血奮戰後,辛苦的媽咪終於攻上灘頭堡,順利「卸貨」。這也代表9個月的長征到此告一段落,隨即開始進入42天的產後恢復期。媽咪在這段期間除了調適身體,還要學習照顧寶寶、哺乳,身心壓力不可謂不大。本文從傷口狀態、子宮狀態、惡露排放、泌乳、飲食、清潔、排泄、心理狀況等不同層面深入分析產後恢復的進程、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作者: 吳炫璋主任
醫學上有一個正式針對「產後」這段時期的名詞稱為「產褥期」,產褥期是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從胎盤娩出至接近正常未孕狀態的一段時期,一般是指生產完後約6~8週的時間,產褥期的婦女在生理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子宮與泌尿生殖系統的復原、乳房的泌乳、循環系統與消化系統的變化等。而水腫發生在產褥期可以分成病理性與一般生理性的水腫,如下所述。
作者: 郁筱惠
妳了解生產後該怎麼觀察自我的生理變化嗎?產後究竟何時需要回診?雖然產後各大醫院都會有專業衛教人員,指導媽咪產後復原的重點事項,但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的產後媽咪,往往因為產後疼痛、精神欠佳、身心疲勞,實難熟記每項重點,故本文特邀請周產期醫學會秘書長陳治平醫師,再次指導媽咪產後六週內復舊期的健康小叮嚀!
作者: 編輯部
每一位孕婦的狀態不盡相同,從出現產兆到進入分娩的速度各有長短,因此先認識三大產程,適度保持體力並在對的時刻用對力氣,一旦掌握關鍵,便能縮短漫長的分娩過程,助於生產更順利!
作者: 編輯部
懷孕後肚子越來越大,身型也明顯改變,動作靈敏度、平衡感也不再像懷孕前一樣,所以孕媽咪們要小心有些不當姿勢,包括:爬高、翹二郎腿、久站久坐或提重物等等,最好暫時避免,以免加重身體不適,甚至一不留神傷到自己和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