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許嬰寧
產後重新開始跑步,一開始覺得小腿好酸,第二次小腿不酸了,又開始覺得腳底好酸,左邊酸完了換成右邊酸,要出門去跑步之前內心都好掙扎,這次又要哪裡酸?
作者: 郝旭烈
你渴望財富自由,拚命賺錢,卻又遲遲沒有進展嗎?問題可能不在於你是否夠拚命,而是深植於你腦中的「貧窮木馬程式」在作祟。播客「郝聲音」主持人、前台積電財務主管郝旭烈,將親身經歷透過「三察」,以「覺察」植入財富思維;「觀察」找出致富之道;「洞察」創造財富流量。
作者: 賴玉珊心理師
當父母真的不簡單,然而為人父母的過程也教導我們重新了解自己、把自己愛回來。許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某些時刻,尤其是身心俱疲的時候,當遇到孩子崩潰大哭、吵鬧執抝的狀況時,內心翻攪著憤怒和焦慮,身體感覺緊繃。
作者: 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
我們人類在古時候為了要生存,必須要警覺性很高的去尋找食物,隨時隨地為了爭取食物及地盤,必須無時無刻的想盡辦法,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憂慮可想而知。現今社會許多人可能在衣食無缺的情況之下,仍然充滿了憂慮,憂慮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憂慮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作者: Angela
名人的一舉一動,總會被拿放大檢視,何況是活在《楚門世界》的網紅們,當中,又以理科太太的人生勘以「驚滔駭浪」4字形容。走過爆紅、憂鬱症、離婚紛擾,曾歷經的傷痛有沒有可能是隱藏的祝福?對理科太太來說,要兼顧母親、YouTuber、跨國事業CEO、女兒等多重身分角色,時間根本不夠用,又何需費神去管外人的酸言酸語?走過泥淖後,她更相信有陰影的地方必定也有光。
作者: 蘇正儀、邱培瑜、沈慧雯
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學校裡,「老師」是孩子學習路上重要的引導者,也是除了父母之外孩子主要的學習指標。9月,育兒特別訪問到是老師同時也是媽媽的三位教育專家,當媽媽與老師的身分重疊或交叉時,她們的覺察與建議,絕對值得參考。
作者: 郁筱惠
新生兒的降生,是全家人共同的喜悅!但有一部分產婦,卻可能相反,她們在產後不知不覺,陷入情緒障礙而沒有覺察,嚴重時,甚至演變成產後憂鬱症、產後精神病。該怎樣避免產後情緒障礙呢?且看本篇專家的指引。
作者: 賴玉珊心理師
每個與孩子對話的現場,能保持覺察是不容易的,唯有一再的、溫柔的提醒自己:「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我抱持著好奇、充滿興趣、開放的心去傾聽,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這篇文章分享了許多家庭會有的狀況,當然也包含我們家的日常,提出具體可行的正念練習技巧,也祝福每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從中療癒、破繭而出,把自己愛回來。
作者: editor
小孩也會得憂鬱症?臨床研究指出,雖然完全符合憂鬱症診斷的孩子不多,但有憂鬱情緒傾向的比率近年來卻是直線上升,竟高達20%〜40%之多。寶寶不是無憂無慮的嗎?他們會有哪些壓力和煩惱?面對不擅表達情緒的幼兒,父母又該如何覺察與處理他們的情緒障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