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立夏」要進補?嬰幼兒節氣養生一次看

24節氣中的「立夏」通常在每年的5月5或6或7日,象徵著夏天的來臨,然而台灣有「入夏補老父」的俗諺,在立夏當天要為爸爸進補,可以說是台版的父親節呢!一起來看看立夏有哪些養生重點吧!
「立夏」要進補?嬰幼兒節氣養生一次看

 

立夏,為夏季之首日,通常這個時間點的台灣,溫度開始要升高,氣溫也不算最炎熱,而每年的5月同時也是台灣的梅雨季節,可能會一連下好幾星期的雨。

古云:「立夏之日螻蟈不鳴,水潦漫。」是說立夏當天青蛙如果不叫,夏季將多雨。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指出,夏季開始,早植稻將進入抽穗期,病蟲害也開始活動侵染了。有句農諺說:「初一落雨有花結無仔,初二落雨有穀做無米」,意味著立夏這天若下雨,以後雨水會多,但水稻易倒伏,開花無法授粉,收成會不好。

 

節氣與諺語

  • 立夏,補老父:立夏日要為年老的父親進補,有些地方(如宜蘭礁溪)則只是象徵性煮甜麵條大家吃。
  • 立夏北,無水通磨墨:立夏日刮北風,占乾旱。
  • 立夏,稻仔做老父:中部地區一期稻作此時已含苞將吐穗。
  • 立夏的雨水潺潺,米粟刈到無處置:立夏日下雨,占五穀豐收。
  • 三月無清明,四月無立夏,新米舊米價:清明不在三月,立夏不在四月,當年所出的新米(一期稻米)一定與舊米同樣貴。

 

「立夏」爸爸進補宜「涼補」

台灣有「入夏補老父」俗諺,人們相信在立夏當天,要為年高的父親進補。不過面臨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這時所進補的當然是涼補而非熱補;另外南部則有在立夏日吃「蒲仔麵」的風俗,而客家人在四月八日,通常都會利用採自野外的鼠麴草製作草仔粿或米苔目,供全家大小食用,據說吃了可以減少夏天生疔長瘡。

延伸閱讀:消暑‧解饞,夏日清涼甜品

人們相信在立夏當天,要為年高的父親進補。

養生首重「養心」、「補陽氣」

中醫觀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調養,除了要著眼於清熱消暑外,還要注意不要損傷了陽氣。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惟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涼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未成瘧痢」,表示夏天人體陽氣外浮、陰氣內伏,要忌冰涼飲品,生冷瓜果也不宜吃太多,才不會損傷腸胃,導致腹痛、腹瀉等。

此外,由於夏季人體陽氣增加,容易使人「心火」上升,若是本身就比較怕熱的人,就很容易感到煩悶、心緒躁動不安,因此要記得保持心平氣和,切忌大喜大怒。平時也可以多吃一些護心的食物,例如:堅果、魚、雞肉、橄欖油、牛奶、多種顏色的蔬果等。

延伸閱讀:全球最佳飲食法「地中海飲食」,這樣吃、最護心、活更久!

當立夏遇上梅雨季,寶寶亦要小心3種症狀&疾病

當立夏遇上梅雨季,寶寶亦要小心3種症狀&疾病

1.食慾不佳、消化不良

除了溫度變化之外,氣候變得較潮濕,當外在濕氣較重,體內的濕氣也會受到影響,這時候較為敏感體質的孩子,內在的濕氣也會變重。首當其衝的就是孩子的腸胃狀況,可能造成孩子食慾不佳、消化不良,或感覺整個人沒有精神、累累、昏昏的。

除了建議定期開除濕機,維持室內合宜的濕度(大約是50~60%)以外,也可以食用四神湯,在照顧腸胃消化系統的同時,還能排除身體多餘的濕氣。

2.腸病毒

腸病毒在中醫理論歸屬於溫病裡的「暑溫」、「濕溫」,是由感受溫濕熱病毒而引起的流行疾病。因此加強身體的免疫力,降低被傳染的機會,是護衛健康的基本!盡量不要太晚睡,最晚不要超過10點,除了以免影響生長狀況,同時可以讓孩子早點起床,曬曬太陽,並接觸戶外的新鮮空氣。

3.便祕

年齡較大的孩子,活動力旺盛,在天氣開始轉為炎熱的狀況之下,水分的攝取就很重要!因為此時孩子的流汗量增多,卻很容易玩到忘了補充水分,少量多次補充水分,才能維持水分的正常代謝,保持身體的良好調節,也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倘若孩子的小便顏色太黃,可能表示喝進去的水太少,或是雖然有喝但是排出來的更多,這時候可以給予消暑飲品,如:桑椹汁、烏梅汁、綠豆湯,可調節接下來可能會出現的夏天火氣,但不建議吃冰的,煮好的飲品可以放至室溫涼涼的溫度再飲用即可。

延伸閱讀:這3種夏季傳染病恐傷害孕婦&胎兒!快看預防對策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