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安靜坐在椅子上嗎?」、「不要再橫衝直撞了!」、「吃飯時間要乖乖坐好!」、「上課不可以起來走動!」…類似這樣的叮嚀是否也經常出現在你家?
浩恩幼兒園馬文華所園長表示,每個班級裡總有幾位特別好動的孩子,這些孩子經常被戲稱「屁股長蟲」,老人家則說「屁股尖尖坐不住」,他們成天就像毛毛蟲般不停扭動,無法長時間安份坐在位置上,令家長及師長感到頭痛萬分,甚至還會被貼上「過動兒」的標籤。
根據教學經驗發現,大部分好動的孩子通常天生活動量大,身體裡總有用不完的精力,有些則是患有「躁動」、「過動」等生理障礙;某些孩子因為心理情緒無法獲得理解或紓解,因而出現焦躁不安的表現;當然後天的教養態度亦可能影響孩子進行靜態活動的穩定度。
延伸閱讀:情緒沒有對錯,當孩子打人、咬人、愛發脾氣,大部分父母都做錯了!
年紀越小專注力及穩定度越低 孩子坐不住也與年齡有關,越小的孩子專注力及穩定度越低,並且容易受到周遭事物干擾,較難長時間安坐在位置上或從事靜態活動,家長可適時給予更多刺激與引導,再逐漸增加坐定時間。 |
影響孩子坐不住的原因眾多,家長需要從旁加以觀察,深入理解孩子內心的聲音,了解癥結所在,而非一味要求孩子乖乖坐好!
明明說了好多次,甚至給予處罰,孩子卻依然故我不停躁動,當你正被孩子坐不住的壞習慣氣得七竅生煙時,請先靜下心來觀察孩子是否有生理障礙,或許孩子也正被無法自制的生理狀態所擾!
過動症
近年來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增加不少「過動兒」的案例,根據統計,男孩患有過動症的比例是5%,女孩則是2%。極少數過動兒是因先天腦傷而產生生理障礙,大多數都是後天環境所造成,例如:過度攝取食品添加物、缺乏探索空間。若經醫療評估確定為過動症,一定要及早接受治療與矯正,以免影響日後身心發展。
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大多具有活動度過高、注意力不足以及衝動控制較差等特徵,症狀會同時發生於兩種以上的場合,過動兒並非心智失常,相反的,他們的思考與反應大多非常快速,只是無法適當控制某些情緒與動作,如果過度依賴藥物治療,將使孩子的天份本能受到抑制,甚至對孩子的心智發展與心血管系統產生嚴重破壞性。
面對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家長必須多一分理性與耐心,以同理心充份理解孩子的情緒、行為與想法,給予更多發洩精力的機會,切勿以責罵、處罰方式加強管教,以免造成孩子因焦慮而更加失控!
自然觀察很重要 年齡小的幼童比較難分辨出是否患有躁動、過動等生理障礙,建議家長可觀察孩子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對象時的表現是否一致加以確認。例如有些孩子在家人面前總是無法乖乖坐下來吃飯,在幼稚園裡卻能獨自吃完一整碗飯,這樣的表現就可證實與生理障礙無關。 |
躁動症
過動症是由於腦部神經傳導失調,躁動症則是因為基礎能力發展不平衡所致,例如:肌肉張力不足、大腦前庭刺激不良,兩者同樣都會表現出動不停、不專心的症狀,很容易被混淆。
爬行階段刺激不足的孩子,因缺乏感覺統合能力,日後容易發生躁動症。背部肌耐力不足的孩子無法坐正;頸部肌耐力不足則容易出現扭動、搖晃的行為;前庭刺激不良的孩子則常不受控地奔跑、轉圈及跳躍。
延伸閱讀:爸媽必學!想要獎勵孩子,0~3歲這樣做!
患有躁動症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可以安全探索的環境,藉由爬行、攀爬、跑步、旋轉、跳躍...等刺激完成統合能力發展,即可改善躁動的症狀,除了多活動之外,平時請孩子幫忙做家事,如:拖地、擦玻璃,也是不錯的鍛鍊方式!
坐不住相關病症 除了過動、躁動之外,有些生理及心理疾病也可能使孩子表現出坐立不安的情況。 ˙焦慮症:當孩子發生極度焦慮的情緒時,看起來像是魂不守舍,無法安坐在位置上。 ˙躁症:患有躁症的孩子,心理與生理特別容易出現躁慮不安的狀況。 ˙自閉症:根據醫學統計,約有40%的自閉症兒童會出現注意力缺乏、坐不住的情況。 ˙癲癇症:長期服用抗痙攣劑的孩子,因藥物副作用也會出現躁動的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