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以為尿床會自然好?出現3狀況應就醫

「媽媽,我尿床了!」尿床會不會好?要不要治療?是不少父母心中的疑問,然而多數家長抱持著「長大就會好」的錯誤觀念,導致即使孩子真的有尿床問題也沒有及時解決,最後變成一種病。
以為尿床會自然好?出現3狀況應就醫

 

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症」,也就是在睡覺的時候,膀胱發生無意識的排尿。

尿床的原因

臨床上認為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原因可分為3類,包括:

1.夜間多尿症

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

2.膀胱過度活動

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

3.大腦覺醒中樞異常

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去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

3種狀況需就醫

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楊緒棣指出,根據國際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每100位5歲的幼兒中,就有15~20位有尿床現象,而學齡兒童中,約有5至10%的學齡兒童受此疾病影響,其中又以男生尿床的比例比較高,大約是女生的1.5倍到2倍。

楊緒棣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尿床可能影響孩童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因此,若發現以下這3種狀況就是不對勁,應該盡快送醫:

1.寶貝已經6歲以上。

2.每月仍然夜間尿床2次或以上。

3.夜間尿床症狀長達3個月或以上。

延伸閱讀:關心寶寶健康,從「檢查尿尿」做起!4個角度觀察寶寶尿液

發生持續性尿床 處理3步驟

當孩子出現以上3狀況時,爸媽應先記錄、並安撫孩子,接著送醫,以下分別說明:

第1步:記錄排尿狀況

第一步,爸媽應該先觀察孩童在白天與夜間睡眠時的排尿狀況,就醫前應完成「排尿日誌(小便日記)」,記錄孩童喝水時間、排尿的時間與排尿量,幫助自己、孩子、醫師初步評估孩童尿床的可能原因。

第2步:幫孩子擺脫心理創傷

不少爸媽對尿床的概念仍停留在「自己會好,無需治療」的錯誤觀念,因此許多孩童出現夜間尿床症狀時,害怕被家長責備或同儕取笑而不敢說出口,結果造成心理創傷與自卑。

楊緒棣理事長分享印象深刻的個案,曾有一名小二男童在夜晚時,因為尿濕了八件褲子而被母親責備,從此以後男童每晚睡覺時總是怕尿床而睡不好,甚至起床後發現自己尿床,只好主動去洗澡及把尿濕的褲子藏起來,掩蓋自己尿床的事實。

因此,若孩子有出現過度的尿床問題,爸媽不妨先停下來思考一下,是否是因為孩子出現疾病症狀,導致夜晚膀胱過度活動,並且先安撫孩子,正視尿床問題,而非責備。

第3步:盡快送醫

當孩子出現異常尿床狀況時,應該盡快至「兒童泌尿科」「兒童腎臟科」就診,積極接受完整治療,治癒率可達九成,治療方式包括:

1.導正孩童不恰當的喝水習慣及培養規律性解尿習慣。

2.規範孩童於睡前2小時少喝水。

3.稍嚴重者考慮採用「鬧鈴治療」,所謂鬧鈴治療是於身上配戴特殊裝置,當這裝置偵測到有尿液滴出,則以鬧鈴的方式喚醒孩童。

4.嚴重者則會開立藥物改善尿床狀況。

延伸閱讀:男童半夜鼾聲大、頻尿床,竟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害的!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