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新知快遞

新知快遞

新知快遞
新知快遞

認識「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候群」是指因為施加於嬰幼兒頭部劇烈且快速地的來回搖晃而造成的傷害,不一定有頭部的直接碰撞,但頭部的撞傷亦常合併發生。主要發生年齡在0~4歲之間,多數病例發生在小孩2歲以前,嬰兒腦部的水分含量較高,較成人的腦部柔軟而脆弱,所以在被搖晃時,腦部容易被扭曲和壓迫,可能使血液供應不良而缺血(缺氧)或腦部血管拉扯撕裂而出血,造成腦水腫,使腦部腫脹形成壓迫、腦壓上升,當腦壓上升而未立即減低腦壓時,就可能造成腦部損傷甚至死亡,其他後遺症如:失明、癱瘓、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緩、語言障礙、癲癇等永久傷害。

靖娟基金會統計以97~102年之新聞案例發現,「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孩子都是未滿一歲脆弱的新生兒,而照護疏失為最主要的因素,故照顧者不得不留意。

為了避免「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案例一再發生,靖娟基金會林月琴執行長提醒,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的主要危險動作,包含對嬰兒不當晃動、拋接、翻滾、撞擊、旋轉及無支撐固定,並提醒照顧者杜絕搖晃三要件,包含:1.頭頸支撐要穩固:因為嬰幼兒頭頸尚未發育完全,抱著孩子時需注意頸部的支撐,而坐或躺時,更要避免因無固定而有傾倒、滾落的危險發生;2.安全用品來搭配:為有效固定孩子,正確使用汽車安全座椅、包巾或背帶,可以確保孩子在行車或移動時更安全;3.細心照顧最重要:嬰幼兒最終仍是需要照顧者的細心照護,才能避免因疏忽而發生憾事。

兒童保健協會邱南昌理事長更提醒照顧者,切勿忽略對孩子的仔細觀察,若孩子身上有瘀血等疑似跌墜之傷痕或是腋窩有指痕,皆可能是嬰兒遭受搖晃或撞擊,照顧者72小時內必須特別提高警覺,嬰兒如有嗜睡、昏迷、抽搐痙攣、囟門膨起等異狀即應盡速就醫,把握復原黃金期,才能將傷害減到最低!

 

慎防「不自覺型中風」

柴契爾夫人晚年飽受中風困擾,在卸下英國首相一職後,曾多次小中風併發失智症,4月間驚傳再度中風而逝世,享壽87歲。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指出一般所謂的小中風,指的是突發性的短暫中風症狀;通常只有幾分鐘到數小時的發作時間,而且在24小時之內會完全恢復,其症狀不明顯不易被察覺,卻是中風的警訊,不容輕視。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不自覺型腦梗塞雖沒有症狀,但追蹤不自覺型腦梗塞的病人達2~4年,卻發現其再中風機會是沒有不自覺型腦梗塞者的2~10倍。新光醫院健康檢查結果顯示,在13,693例健康檢查結果中,有711人(5.26%)已經出現腦梗塞,而其中643人(佔90.4%)完全無自覺症狀,但在腦部磁核共振造影檢查下,看到局部缺血中風的病灶,是將來再度中風的高危險群。連立明醫師表示,研究指出一般不曾中風的人,每年中風機率約0.3%,而只要有發生過中風,將來會發生再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10倍以上。

連立明醫師說明,不自覺型腦梗塞雖然不易被察覺,但將來是否會發生再中風是可以預防的,建議年滿四十歲以上的成人,家族史有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糖尿病之民眾應接受MRI核磁共振檢查,可早期發現及評估是否有腦血管疾病引起之微小梗塞、腦腫瘤、腦血管異常、血管瘤、腦萎縮、腦實質病變等,提供醫師早期治療及預防繼續惡化。一般治療主要藉由降低危險因子來預防永久中風的發生,包括,危險因子的診斷與治療,例如診斷是否有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並且積極的控制血壓與血糖。此外,禁煙、控制飲食、增加運動、保持健康體重、減輕壓力等,都是預防中風的主要關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