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新知快遞

副食品+營養品,9個必讀的Q&A

您家的寶寶該吃副食品了嗎?副食品中,有哪些營養素要多補充?建議一天要餵多少分量?此外,寶寶有哪些症狀時需要補充營養品?如何餵寶寶吃營養品?關於副食品+營養品的各種疑問,都能在本文中得到完整的解答。
副食品+營養品,9個必讀的Q&A

Part1.營養品篇

Q1.服用營養品的適合對象?

徐裴莉營養師指出,營養品是針對特定的營養素或具有生物活性物質所合成的製劑,用來補充人體因飲食中攝取不足而缺乏的營養。一般來說,4~6個月前的寶寶不太需要補充營養素,因為一方面寶寶出生時仍保有自母體懷孕時所吸收的營養與抗體,二方面母乳充分的哺餵亦可維持寶寶生長發育所需。除非是生長遲滯的寶寶、或某些營養素缺乏而產生症狀,此時才必須提前給予母乳以外的營養。

 

Q2.哪種情況下需要服用營養品?

經小兒科醫師評估寶寶有下列問題時,可由醫師或營養師建議補充。

(1)   當寶寶的生長曲線偏低或持續下降:生長曲線偏低,是指出生時生長曲線持續在第3百分位以下;或是生長曲線持續下降,例如剛出生時為第50百分位,之後每個月持續降至30百分位、10百分位……等。以上皆大多是因飲食不夠或熱量不足所引起(例如:奶水餵食不足或副食品吃得不好)。

(2)   缺乏特定營養素時:例如皮膚乾燥角化(維生素A)、血鈣濃度偏低以致骨骼鈣化異常(維生素D、鈣)、貧血(維生素E、維生素B12、葉酸、鐵)、凝血異常(維生素K、鈣)、壞血病(維生素C)、神經炎(維生素B1、菸鹼酸)、口角炎(維生素B2)等。

其實只要平時寶寶精神活力好、飲食均衡、食慾不錯、大小便正常、生長曲線維持在第3~97百分位間並穩定成長,就不用過度補充營養品。

延伸閱讀:亂補鈣惹禍?女童才1歲就腎結石!營養師:1歲前不該亂補營養品

 

Q3.常見的嬰幼兒營養品種類?

營養品名稱

補充說明

鈣粉

母乳與配方奶中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正常喝奶並搭配副食品應可足夠。若是寶寶有骨骼生長異常;或1歲之後,牙齒只長1~2顆、容易損壞或脫落,就可以依據醫囑補充鈣粉。不過一旦過度補充,可能會導致便秘、腹痛、大腦囟門過早閉合、腎鈣化沉積等問題。

綜合維生素

通常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因長期挑食或偏食造成營養不均衡,可考慮添加綜合維生素。原則上一天一次即可,多食無益。

乳鐵蛋白

可提高鐵對於腸細胞的生物可利用性,也有助於身體增加抵抗力。出生6個月以後,來自母體的抗體已逐漸消失,寶寶抵抗力較不足,常常容易感冒或被病菌所感染,此時可考慮添加乳鐵蛋白,改善免疫力及貧血。

益生菌

依益生菌種類的不同,分別有助於整腸消化、改善過敏體質。寶寶出生時,腸道中原本是乾淨無菌的狀態,不過隨著寶寶補充奶水與副食品,也會使好菌和壞菌同時進入腸道內。1歲以上的寶寶如果排便不順,可考慮使用益生菌來改善狀況。如果6個月以上的寶寶要使用益生菌,要依寶寶的耐受程度,分量相對減量,或者使用含益生菌配方之奶粉。

 

Q4.如何餵寶寶服用營養品?

在使用方式上,上述營養品均可混合在常溫的開水裡或果汁中。若想提高營養品的吸收率,建議鈣粉可添加於果汁中給予寶寶,因為果汁的維生素C有助於鈣質吸收;乳鐵蛋白可加在配方奶裡,增加乳汁中鐵的吸收利用。如果是添加益生菌到配方奶中,也要注意溫度在50度以下較為合適,以免破壞其活性成分。至於用量方面,對於有需要服用營養品的寶寶來說,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依建議量使用;自行購買服用者,須依產品使用說明進行補充,倘若症狀沒改善就要由小兒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Q5.怎麼保存營養品?

產品開封後應放置於陰涼乾燥處,避免日光照射與潮濕環境,並在保存期限內服用完畢。許多家長在營養品開封後,會將營養品放置到冰箱內保存,其實這是比較不建議的做法,因為大部分的營養品屬於粉劑,會吸收冰箱的水氣而容易潮濕變質。當營養品已經結塊時,表示此產品已過於潮濕,可能有變質之虞,建議不要再服用。

延伸閱讀:吃對了嗎?破解常見8迷思,寶寶的營養補充品清單

 

Part2.副食品篇

Q1.什麼時候該餵寶寶吃副食品了呢?

4~6個月開始到1歲以前,隨著寶寶身體快速成長,活動量日益增加,原本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的營養漸漸不足以應付寶寶的生理需求,因此需要奶類以外的食物來輔助,這就是所謂的副食品。徐裴莉營養師表示,有幾項指標可以看出寶寶是不是該吃副食品了。

●寶寶已經可以坐得很好了嗎?(若寶寶已滿4個月,頸部卻還不夠硬也不太會坐,就不建議急著餵副食品。)

●寶寶看到家人吃飯,表現出有興趣的時候。(例如:當家人在進食時會盯著食物看、將食物靠近寶寶嘴邊時會想張口嘗試、或是伸手去拍吃東西的人或抓該食物。)

●體重已是出生時的2倍了嗎?

●全天奶量是否已大於1,000C.C.?

●厭奶期到了嗎?(通常4~6個月時,會出現厭奶期。)

※以上5項指標,若符合2~3項以上(尤其是第1項),就可以考慮開始餵寶寶吃副食品了喔!

 

Q2.副食品的添加原則?

1.分期:

4~6個月為適應期:重點要讓寶寶願意吃,並學習吞嚥,感受奶類以外的味道,進食量多寡並不重要。

7~12個月為訓練期:讓寶寶多接觸副食品,增加舌頭咀嚼練習,副食品供應量佔一日飲食熱量3~5成。

13~15個月為進步期:寶寶牙齒數目增加,咀嚼轉由牙床來執行,此外消化功能也更完善,加上手部的肌肉靈活度增加,可嘗試自行以餐具或手就口進食,副食品供應量可佔一日飲食熱量7~8成,母乳或配方奶已退居為輔助角色。

 

2.分量與餐次:

由少量(1茶匙)開始,逐漸增量。家長可以用重量來計算寶寶要吃的分量。4~6個月一天由1餐開始,每餐平均重達30~80公克即可;7~9個月則應給予一天2餐副食品,每餐約70~120公克;至於10~12個月,每天則要餵2~3次副食品,每餐副食品的重量約需100~150公克。

 

3.質地:

流質(4~6個月)→泥狀(6個月之後,若寶寶適應良好,可減少食物的水分)→半固體(大約9個月之後)→碎末狀(約11~12個月,例如蔬菜煮熟後切碎即可)→小丁狀(通常為1歲咀嚼功能已不錯之後,例如胡蘿蔔可以切小丁蒸至軟爛。)食物質地的進展時程,仍要以寶寶的適應狀況(如吞嚥狀況、咀嚼能力及牙齒發育)而有所調整。

 

4.種類:

米穀類→水果類→蔬菜類→蛋黃(8個月之後)→豆魚肉類→蛋白(10個月之後)→乳品類(1歲以後)。

         

月分

4個月

5個月

6個月

7個月

8個月

9個月

10個月

11個月

12個月

13~15個月

項目

分期

適應期

訓練期

進步期

分量

1茶匙→30~80公克

70~120公克

100~150公克

100公克以上

餐次

1~2餐

2餐

2~3餐

3餐

質地

流質

泥狀

半固體

碎末狀

小丁狀

種類

米穀類→水果類

蔬菜類

蛋黃→豆魚肉類

蛋白

乳品類

 

Q3.倘若寶寶挑食,需要多補充的營養素與食物有哪些?

成長中的寶寶自4~6個月起開始嘗試副食品。身高體重若是有持續下降的趨勢(尤其是挑食的寶寶),更要注意以下食物的補充:

 

營養素

功能

缺乏症狀

食物來源

蛋白質

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及免疫力。

生長遲滯,免疫力下降。

黃豆、魚、肉、蛋類(6個月前仍以母乳或配方奶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7個月以後再補充上述食物即可)。

優質脂肪

有助於腦細胞發育,神經發展及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皮膚炎、代謝遲緩、影響學習能力。

黃豆、魚(尤其是鮭魚、日本鯖魚、秋刀魚、沙丁魚)、肉、蛋、奶及堅果種子類。

促進牙齒及骨骼生長,維持肌肉、神經傳導功能正常。

骨骼發育不良(佝僂病、軟骨症)、牙齒易損壞、肌肉痙攣。

奶類及奶製品、小魚乾、黃豆類及豆製品、各種蔬菜、黑芝麻等。

維持血紅素吸氧能力,促進智力發展及免疫力。

小球性貧血、抵抗力不足。

肝臟、紅色肉類、蛋黃、各種蔬菜、 豆製品、紫菜、紅豆、黃帝豆等。

延伸閱讀:寶寶吃副食品之前,一定要知道的12個注意事項!

 

Q4.怎麼知道寶寶吃飽了沒?

1.先由前述建議的分量來評估寶寶是否吃夠了。

2.寶寶整天活動力不佳或是情緒躁動,不過看到大人吃飯時,就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也都代表可能沒吃飽。

3.長期吃不夠的話,也會反應在寶寶的生長曲線圖上。

 

徐裴莉
學歷: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碩士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課營養師 徐裴莉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3215070)
model/Dorian、A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