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靖芸律師
婚姻原本應該是彼此扶持、共同成長的旅程,但當信任與尊重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控制、懷疑與暴力,那麼再堅固的關係也終將崩解,本篇案例揭露了一段婚姻從幸福走向破裂的過程,丈夫從隱忍到精神崩潰,最終訴諸法律,揭示出情感傷害比身體暴力更難治癒的真相。透過本案例,我們重新思考:在親密關係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愛與尊重?
作者: 阿包醫生
根據衛福部保護司統計顯示,每年平均有2000名嬰幼兒受虐通報,超過93%為家內案件,父母為主要施虐者甚至達84%之多,讓雙親抓狂、動手施暴的原因往往是孩子亂丟玩具、不睡覺等事。
作者: 周品攸
資訊雖發達、教育水準也普遍提升的現代,家暴通報比例竟不減反增,剴剴案重傷致死的案件讓人看了心如刀割,不管是受虐兒,或是親眼看到父母暴力相待的目睹兒,都需要社會的關懷,每年的4/30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不館是不是不打小孩日,每天、每時、每刻、每個人更該重視兒童保護議題,保護我們的下一代。
作者: 王佳琦
又一位年輕的性命逝世,被譽為天才童星、韓國三金的金賽綸,於24歲不幸離世,她短暫又璀璨的一生,背後其實隱含著成名的光環和辛酸。
作者: 林宜屏
北市又見幼兒園猥褻幼童事件!教保員陳羿翰猥褻、不當對待幼童行為屬實,處最重罰款60萬元、解聘,且終身不得擔任教保人員。 但爸媽到底要怎避免孩子遭到狼手?韓國性教育專業講師朴美愛強調,父母應該把握 3~5 歲性教育時機,從小幫孩子建立正確觀念與態度。因為性教育不只要學習性知識,更是人權與態度的教育!
作者: 游資芸
家長注意!「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通過,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不再有懲戒權!不能進行身心暴力、家法與體罰,爸媽能怎麼做呢?
作者: 賴玉珊心理師
「校園霸凌」在現代已經成為了許多孩子及家庭無法忽視的重要問題。面對這些無法預測的暴力行為,許多孩子在遭受霸凌時選擇隱忍,害怕求助,甚至開始質疑自己是否存在問題......
作者: 林宜屏
6 月是家庭暴力防治月,家庭暴力型態多元,不管男女都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受害者,面對性暴力勇敢發聲,做到記得「 3 拿 3 要」,讓「暴力零容忍」,讓 #METOO 變 #WEDO 。
作者: 林宜屏
你身邊也有一些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孩子嗎?弱勢、智能不足與家庭暴力……這些孩子帶著各自的標籤。只要相信就能成功嗎?大愛電視新劇《你準備萌芽了嗎?》讓我們一起陪著看見每個孩子們的花期。
作者: 安安優腦職能治療所
有研究發現,寶寶在 1 歲半左右會出現輕微暴力傾向。不容否認的是,暴力是人類取本性中的一部分,在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必須通過體育搏鬥來獲得食物和火種。
作者: 王佳琦
現行《民法》第1085條「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將修法,刪除「懲戒」二字,認為懲戒並非合理教養的方式,鼓勵父母用更理性且適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在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時,應避免對子女有身心暴力行為。
作者: editor
數位科技發展迅速,被害人性影像一旦遭外流散布,造成被害人心理傷害恐難抹滅,為保障性侵害案件及兒少性剝削案件被害人權益,行政院推動跨部會合作性暴力防制法。衛生福利部呼籲社會大眾「終結性影像,沒有人是局外人」!
作者: 林雁
在許多家長的教養中,「禮貌」與「誠實」常常是不可觸碰的底線。因此,當孩子表現出破壞性行為,諸如說謊、推倒別人的積木,甚至對其他人暴力相向,而且軟硬兼施後依然我行我素,總讓爸媽頭疼不已。到底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破壞性行為?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呢?
作者: Editor
《辣媽辣妹》中的「我明明就超Young型」的潮媽咪、最新韓劇《特務家族》中上班呼風喚雨下班溫柔婉約的「雙面人設型」媽媽、再到爆笑動漫《間諜家家酒》中紅遍全球的「暴力型」媽媽,你是哪一種媽媽呢?
作者: 親子天下
孩子們玩假扮遊戲,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看到孩子特別喜愛打打殺殺、爭戰打鬥的情節,甚至帶到現實生活中來,該不該擔心?要怎麼幫助他們區別真假,也避免養成暴力習慣呢?
作者: 實習編輯 詹景涵
「海外高薪工作」、「不限學、經歷」、「提供免費機票食宿」網路上常見的徵才資訊,背後卻有極高機率是操弄人心的求職陷阱,一旦不慎受騙上當,就等於一腳踏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做著「輕鬆賺大錢」的美夢,台灣人興致勃勃登上飛機準備前往柬埔寨淘金,但這一去,怎料竟然必須賭上自己的人身安全,運氣不好的人,更有可能音訊全無,再也回不了家……
作者: 妞新聞
最近女性被男性傷害的社會事件在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當然譴責暴力是一定要的,但也有許多網友認為這此傷害事件的原因可能是跟「男生跟女生從小接受到的教育」相關,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該怎麼跟孩子談論「保護」與「暴力」呢?
作者: 邱明瑜
台灣 「家庭暴力防治法」已施行23年了,受暴者雖仍是以女性為多數,但男性被害人事實上並非少數受暴族群,大多處於家庭暴力中的「男性被害人」,礙於男性自尊一般都會有「難看見、難開口、難求助」的三難狀況,不過藉由這次強尼戴普(Johnny Depp)與安柏赫德(Amber Heard)的世紀官司,證明不分男女都有可能是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在一段長期處於暴力脅迫的婚姻關係中隱忍退讓絕對不是理想的解決之道。
作者: 妞新聞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長們最怕一種豬隊友——就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人、不可能是我家小寶貝的錯:小孩跌倒就說「地板壞壞、幫你打他」、媽媽不給吃垃圾食物就對小孩告狀「媽媽好壞都不給你吃你喜歡吃的食物,幫你打打」。短短兩句話就包含了人性中最不可取的兩大缺陷:「推卸責任、暴力」
作者: 妞新聞
用「我是為你好」包裝語言暴力,就像是用漂亮糖衣包裹的毒藥,就算理由再怎麼正當、出發點有多好,語言暴力還是會給人帶來傷害。
作者: Editor
王力宏於12/15宣布與李靚蕾的8年婚姻走向終點,不料女方在12/17深夜在IG寫下長達約5000字的爆料文,控訴王力宏結婚後不斷出軌、遭婆家羞辱及冷暴力,王力宏優質偶像的形象在一夕之間全毀,然而王力宏於12/19發文回擊後,李靚蕾更加碼爆料指出王力宏有「性愛成癮」、「自戀型人格」。最終王力宏於今天(12/20)正式道歉,並宣布暫時退出演藝圈。
作者: 實習編輯郭星佑
因應居家防疫措施,一家人長時間被「關」在家,家長除了忙工作又要盯孩子課業進度現在又接續放暑假,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難免爆發親子衝突,發生家庭暴力的風險增加。而調查顯示媽媽的壓力大於爸爸,在疫情風暴之下,爸媽該如何幫助自己減壓?
作者: Editor
「鬼滅之刃」裡有很多角色都有過被家暴的恐怖經驗。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出版《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書中提到,例如:嘴平伊之助的母親、不死川實彌、栗花落香奈乎。而現實世界裡,家庭暴力的颶風也摧殘著無數人的心理健康...。
作者: 湯佳珮
小孩總是愛亂打人,怎麼辦?可以打回去嗎?還是要好好跟他講道理?其實這兩種處理方式都有缺點!那麼究竟該怎麼處理才好?首先,要先分辨小孩打人的原因,再根據不同原因,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作者: 李怡萱
根據長期關注幼兒暴力行為研究的心理諮商師黃柏嘉觀察指出,當幼兒遭逢挫折而表現出一連串的脫序行為時,這不僅只是代表他們一時間的惡劣情緒狀態,更有極大可能是他們日後暴力行為的潛在徵兆。
作者: 戴筠
「叫你不要打弟弟,怎麼講不聽呢?過來罰站!」當家裡出現兒童暴力行為,許多父母習慣用處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殊不知這麼做治標不治本。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請放下打罵,用專家教的6個步驟幫他走出情緒風暴。
作者: 香港01
相隔一年,恐怖的Momo Challenge再次出現在Youtube卡通影片上!各大媽媽whatsapp群都收到消息,Momo會突然出現在一些小朋友平時喜愛的動畫中段,然後說一些可怕的事,其中包括:peppa pig、roblox、 paw patrol等,甚至連Elsa公主等熱門迪士尼卡通片都受影響。如果家長的Youtube開啟了自動播放下一條推薦影片的功能,就有機會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給小朋友接觸到這些不良意識的影片。
作者: 編輯部
恐怖情殺案件越來越多,親密關係暴力案件10年間爆增近三成,讓爸媽們每天看新聞擔心受怕!精神科醫師告訴你,嬰兒時期做對這件事,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