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睿毓
孩子踏入小學的第一步,家長準備好了嗎?小一老師幽默又貼切的提醒,揭露數位時代幼小銜接中最容易忽略的關鍵,幫助孩子自信開啟這段新旅程!
作者: 蘇子茵 職能治療師
5歲的小琪自理能力不佳、常常喊著讓老師或同學幫忙,對很多活動也沒什麼興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 林宜屏
你今天好好吃飯了嗎?是否每天有一餐的時間,願意坐下來與家人好好吃飯,交流每天的生活,好好聊天?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又營養的食材,讓孩子學會烹飪,達到生活自理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建立在孩子的腦中,一輩子都受用!
作者: 未來Family
資深教師林晉如觀察,假若孩子的生活能力不好,學習成效通常也會被拖累,建議家長要有意識的展開生活教育,培養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
作者: 未來Family
正向教養講師大V認為,對小小孩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生活自理,從每一次的動手做當中,不僅能慢慢學會照顧自己,也會逐漸累積價值感與成就感,轉化為「我能感」,這對孩子後續的成長之路,將是最關鍵的養份。
作者: 戴筠
每天餵飯餵到手抽筋,偏偏孩子又不聽話,怎麼哄都不肯好好吃飯?也許是時候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了!吃飯是很重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別等到準備進幼兒園才訓練。從玩食物、玩湯匙開始,讓孩子快快學會自己吃飯吧!
作者: 戴筠
俗話說「3歲看大」,習慣的好壞會影響人的一生。如何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呢?專家建議從訓練生活自理能力開始著手。想知道2~3歲的小寶貝要學會做哪些事?爸媽如何訓練?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 戴筠
習慣的好壞會影響人的一生。如何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呢?專家建議從訓練生活自理能力開始著手。想知道1~2歲的小寶貝要學會做哪些事?爸媽如何訓練?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 戴筠
習慣的好壞會影響人的一生。爸比媽咪可能不知道,0~1歲的北鼻已經可以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囉!想知道寶寶在這個階段要學會做哪5件事?爸媽如何訓練?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 許家寧
何謂主動與被動?是否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很被動,包括凡事都要人家教、使用過後的東西都不會自己收起來、生活自理能力差,種種跡象讓父母不禁擔心,這樣不積極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習或性格呢?
作者: 戴筠
隨著大寶逐漸長大,不少人想為孩子添個玩伴,但又怕一次帶兩個忙不過來。專家指出,自己帶兩個孩子固然會面臨重重挑戰,但只要事先做好功課,提前調整身心狀態、找好後援,積極訓練大寶建立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一打二」其實並沒有這麼可怕。
作者: 陳萱蘋
(2020-12-01更新)在每天看似平凡簡單的日常生活之中,有著許多機會可以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如何讓處於無壓力狀況之下學習的孩子,能夠精熟符合其發展階段的技能?
作者: 小飛媽媽咪呀
隨著孩子長大,也慢慢要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囉!基本能力包括上廁所、刷牙、洗臉、表達基本需求等,除了實際示範,繪本也是一個不錯的引導方式,部落客小飛媽推薦相關繪本,爸媽也可一起看看唷!
作者: 林靜莉
誰說小小孩不能進廚房?誰說小小孩不會做菜?事實上,讓孩子從小就接觸料理,不僅可以促進五感發展,更能訓練粗動作與精細動作,小朋友不僅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更能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 大腦媽媽
近期的育兒觀念提倡「幼兒為中心」戒尿布法,意思是等寶貝們都準備好了再戒,也希望爸媽多給寶貝們一點時間,不需要操之過急,那麼什麼時候戒尿布比較好呢?
作者: 魏婕綝
「自己吃餅乾」、「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自己丟尿布」等,孩子在成長過程,會自發性展現照顧自己的能力,加上好奇、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更令他覺得完成這些動作很好玩!其實,若父母能適時給予引導和協助,陪孩子反覆練習、養成好習慣,不僅從中建立起孩子的信心,也讓他樂於面對更多挑戰,培養更好的自理能力。
作者: 陳萱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6~8%,目前臺灣地區6歲以下的兒童約為一百萬人,可以推估發展遲緩兒童約有6~8萬名。從發現、評估、診斷到治療是一條長遠的路程,爸比媽咪無需求快,否則會讓彼此都有壓力,應該像是蓋房子一樣,將地基打好,慢慢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