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光醫療網
肥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報導指出:全球有超過10億人體重過重,且數字持續增加中。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臺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達47.9%,約每兩位成年人就有一位體重超標。肥胖不僅影響外觀,更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減重已不僅是為了追求美好體態,更是為了維護健康。
作者: 王佳琦
一位媽媽分享:一歲大的兒子平常是個小吃貨,這一兩週竟然開始食慾不振、喝奶也會躁動不安,帶他就醫之後竟然被診斷出「食道灼傷」!醫師評估推測可能是因為長期喝到過燙的奶水,導致食道受到慢性的灼傷。
作者: 王佳琦
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兒童,是一種慢性而且會復發的皮膚發炎疾病,經查,全球約有10~20%的兒童、青少年又此困擾,有八成會在5歲前發病,異位性皮膚炎會影響孩子睡眠、專注力,皮膚外觀也會多少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積極治療以及控制病情還是很重要的。
作者: 張瑜芹
「子宮脫垂」是指女性的子宮從其正常位置下降,起因是盆底肌肉和韌帶變弱或受損,無法有效支撐子宮,導致子宮掉入陰道甚至是脫出陰道口。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多次分娩、年齡大或經歷過長期增加腹壓(如慢性咳嗽或便秘)的女性,
作者: 林宜屏
鼻子過敏是小兒科最常見的慢性病,因為會鼻塞、流鼻水,有時候會跟感冒混淆。對付過敏,中醫建議可以試試冬病夏治,在夏日做好疾病預防措施,以減少好發於秋冬的疾病困擾,利用非侵入性的三伏貼改善過敏症狀。
作者: 林宜屏
受西南風沉降影響,天氣高溫炎熱,中央氣象署對臺東、臺北、新北市、花蓮縣都發出高溫警報!嬰幼童、 65 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等為熱傷害高危險族群。尤其是嬰幼童最危險!高溫警報來襲,民眾要保護好自己跟嬰幼兒,避免熱傷害!
作者: 馬光醫療網
「醫生,我吃很少怎麼還是瘦不下來?」在門診中常遇到病人有這樣的苦惱,儘管醫學知識不斷的更新,始終有兩大難題難以克服-抗老與減肥。看似兩個問題,但其實造成身體老化與變胖都是飲食習慣導致。
作者: 馬光醫療網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人受到各種慢性疾病的困擾,其中胃食道逆流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病,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療,可能會演變成更加嚴重的健康問題。在西醫治療同時,中醫從「三焦」角度出發,結合情緒調節和飲食習慣的調整,來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困擾。
作者: 馬光醫療網
台灣的飲食習慣多過度使用調味品,容易導致腎臟負擔加重,長期累積傷害之下,容易有腎臟受損導致慢性腎臟發炎,按嚴重程度可能引發腎結石、腎水腫等慢性腎病,不可輕忽。
作者: 馬光醫療網
雷射針灸原理是以低能量雷射(0.1 ∼0.5 焦耳),對準穴位或肌筋膜壓痛點照射,透過提供穴位能量刺激,藉此調整經絡以治療疾病,能促進粒線體合成,活化細胞,啟動身體調節功能,常運用於慢性疼痛症、過敏性疾病、小兒早療、各種內婦科疾病調理等。
作者: Editor
春節假期即將來臨,呼吸道疾病和新冠疫情上升,需保持警惕。年假期間,衛生福利部醫院提供便捷門診及急診服務。慢性病患者提前領藥,過年前備足藥品,按時服藥。部分醫院提供牙醫急診服務。讓我們在這春節共同保護好身體健康,迎接新年的幸福。
作者: 馬光醫療網
在現代繁忙的生活中,濕疹已成為許多人的困擾,尤其是慢性濕疹,其症狀更是讓人難以忍受。在中醫的觀點下,慢性濕疹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遺傳、環境、飲食等,因此治療也需綜合考慮。本文將針對慢性濕疹的臨床表現及成因進行深入解析,並提供四個重要的面向,從衣物、洗澡、環境到運動,分享有效的日常注意事項,協助讀者在平時更好地保護皮膚。此外,我們特別介紹了中醫食療養生中的「冬令止癢湯」,藉由食材的搭配,緩解濕疹引起的不適。透過這些建議,希望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和應對慢性濕疹,實現皮膚的長治久安。
作者: 林宜屏
長期失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身體慢性發炎、情緒低落、耐性喪失、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的風險,甚至影響工作表現和家庭生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不要讓睡眠問題成為生活中困擾與妨礙。
作者: 馬光醫療網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主要侵犯手腳的關節,是一種慢性且持續性的關節發炎疾病,會有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症狀。長期發炎會使得關節遭到破壞,甚至變形,而影響日常生活。其特徵有二:一、兩側對稱性發生多處發炎關節炎。二、休息後關節顯得僵硬,尤其在早晨特別明顯。
作者: 馬光醫療網
對於紅斑性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 LE)這種免疫系統異常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其影響可以波及全身各個器官,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適。本文將解析紅斑性狼瘡的多種形式及其臨床特徵,並從中醫的角度探索預防和護理的方法。透過對這種疾病深入的理解和綜合治療方法的探索,希望能為患者和醫學界提供更多的啟發和幫助。
作者: 馬光醫療網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通常幼兒期即開始表現,且具有遺傳傾向的皮膚疾患,症狀常見皮膚泛紅發炎搔癢等,且皮膚經歷反覆發炎跟搔抓,呈現乾燥、脫屑、暗沉、角質化、蘚苔化等變化,若有傷口感染則可能有滲出液或出血等表現。
作者: 馬光醫療網
台灣天氣又濕又熱,此時皮膚還容易有搔癢等問題,實在相當令人煩躁。雖然都是皮膚癢,但其致病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常見的症狀包含:汗斑、汗疹、毛囊炎、尋麻疹、濕疹等等。
作者: 馬光醫療網
鼻炎問題困擾了不少人,尤其面臨換季期間,更是容易哈秋~哈秋~噴嚏打個不停!鼻塞、頭痛、眼睛癢,面對鼻炎問題到底該怎麼辦才好?!中醫除了幫忙調理惱人的慢性鼻炎以外,也會教導大家利用穴道按摩解救鼻子問題!
作者: 馬光醫療網
正在看文章的你,是否常常覺得容易疲倦!下午坐在電腦前,忍不住就哈欠連連!就算在周末睡了一整天,還是覺得很累!根據 2018 年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約有 270 萬的病患因疲勞就醫,也就是每 10 位就有一位可能有疲勞問題。
作者: 馬光醫療網
認真的爸爸們長期工作壓力而失眠、疲勞;平時缺乏筋肉鍛鍊,容易使得肩頸肌肉慢性勞損,致使肩頸部筋肌韌帶扭傷、痙攣,就引發落枕與肩項痠痛不適。
作者: Eden
繁忙的家務與工作,讓腦袋超頻使用,身體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引起慢性勞累,進一步產生眼睛酸澀、肩頸僵硬、頭部不適等狀況。小心!身體的不舒暢連帶讓情緒不愉快,媽媽們不妨每日花10分鐘透過3招簡單居家按摩,讓身體校準回穩定狀態!
作者: 早安健康編輯部
「再不運動會死喔!」這不是恐嚇也不是笑話,真的有一種病叫做「不運動病」,已經被WHO與台灣衛福部認證,是致死因子的第4名。
作者: 早安健康編輯部
「最近流行的COVID-19確診後體虛,屬於瘟疫造成的正氣虛,病毒可能會造成血瘀、發炎而導致體虛」;也有許多人在康復後仍深受慢性咳嗽、記憶力變差等「長新冠」(Long COVID,新冠後遺症)困擾。
作者: 黃軒醫師
氣溫驟降,相信不少人為了保持室內溫暖,會選擇使用電暖器或空調機來提高室內的溫度。但房內溫度真的越高越好嗎?醫師提醒,其實室內外溫差越大,死亡率越高!
作者: Fan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0年有超過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換算之下每40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肝病,可稱為「國病」之一。而肝癌位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其中有8成源自於B型、C型肝炎。當這類疾病發生在孕婦身上,更是要當心,才能確保母嬰健康。
作者: 身心靈預防醫學醫師 洛桑加參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尤其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族群更累,往往怎麼睡都不夠。身體的慢性發炎需要自我修復;家庭、事業兩頭燒,仿佛一顆永遠充不飽的電池,讓人身心俱疲!來看看下面五個方法如何幫你解除身心的累。
作者: 邱明瑜
你有試過自己是否能單腳站立維持平衡超過10秒嗎?如果有超過10秒,那恭喜你10年後存活率大幅提升;如果低於10秒那就得特別留意自己身體的狀況,尤其是60歲以上,本身已是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慢性病患者,更應在日常中做好保健工作,才能延年益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